楊 樂, 楊復君
(南京市中醫(yī)院 腦病科,江蘇 南京,210001)
失眠屬于神經內科疾病中的多發(fā)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1]結果顯示,當前約有25%的成年人認為自身睡眠存在問題,其中約有10%被診斷為失眠。引起該病發(fā)生的原因比較多,其癥狀可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多夢、驚悸和睡眠時間短等。目前,臨床在失眠治療中,藥物治療為主要方法,例如服用艾司唑侖等西藥,但長期服用易導致患者產生依賴性和耐藥性,甚至引發(fā)抑郁等精神疾病,遠期療效不佳[2]。撳針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針法,主要是在人體耳部皮下實施針刺治療,從而調節(jié)衛(wèi)氣,治愈失眠。而情志護理主要是通過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tài),進一步提高其睡眠質量。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對失眠患者實施撳針聯(lián)合情志護理的干預效果。
選取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南京市中醫(yī)院接收治的80例失眠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納入標準:① 均符合《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3]中失眠的診斷標準;② 對本研究完全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 存在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或意識障礙;② 合并肝臟或腎臟器官功能障礙;③ 妊娠或哺乳期女性。對照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 42~78歲,平均年齡為(58.93±8.02)歲;病程 5~23 個月,平均病程為(12.57±3.02)個月。觀察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為(59.02±8.14)歲;病程5~24個月,平均病程為(12.83±3.85)個月。兩組間性別構成、年齡和病程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
1.2.1 常規(guī)護理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為期2個月,具體內容如下。
1.2.1.1 心理疏導 針對存在明顯負性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通過與其溝通交流,了解其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并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其心理壓力。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舒暢,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1.2.1.2 用藥指導 詳細介紹和講解所用藥物的用藥方法、療效和不良反應等。并且指導患者嚴格遵醫(yī)囑用藥,尤其是對藥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進行重點講解,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影響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1.2.1.3 定期檢查 治療期間,患者進行定期檢查,及時評估其治療效果,以便協(xié)助醫(yī)師對用藥方案及時進行調整。
1.2.1.4 生活指導 為患者制訂個性化飲食方案和運動鍛煉方案,并嚴格按照方案進行用餐和鍛煉,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養(yǎng)成早睡和早起的健康生活習慣。
1.2.2 撳針聯(lián)合情志護理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撳針聯(lián)合情志護理治療,為期2個月。
1.2.2.1 情志護理 ① 順情解郁法:在護理過程中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增進護患之間的信任感,引導患者吐露心結,表達內心的感受,達到舒暢郁結之氣的效果。② 移情易性法:通過組織開展讀書會或音樂會等形式,在分散患者注意力的同時,陶冶其情操,使患者的負性情緒得到緩解,使其在面對疾病和生活壓力時都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并且鼓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插畫或繪畫等感興趣的事情,一方面對其自身生活有充實的作用,另一方面能起到精神寄托和頤養(yǎng)心神的作用。日常多進行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減少肌肉或關節(jié)萎縮的風險。③ 析疑解惑法:護理人員需要對引起失眠癥的原因和癥狀等疾病知識進行全面且耐心地講解,讓患者對自身疾病加強了解,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疾病,對治療充滿信心。④ 中醫(yī)辨證護理:針對心膽兩虛型者,可采取“思勝恐”法,即加強護患之間的溝通,做好疾病知識健康宣教和患者的心理疏導等工作,引導患者開拓思維和視野;針對心脾兩虛型者,可采用“怒勝”法,即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時,可以適當反詰患者,使其情緒被激怒,以達到改善其心神不安和緊張情緒的目的,避免患者因疾病過度思慮。
1.2.2.2 撳針療法 選擇穴位,為神門穴、三陰交和百會穴,用撳針(杭州元力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guī)格:0.2 mm,型號:20 G)治療。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使用75%乙醇棉球對穴位進行消毒處理,之后選擇1個撳針,拆除密封,使用經過消毒的鑷子夾起撳針,對準患者已消毒后的穴位刺入,隨后按壓2 min左右。壓好膠布保證黏附穩(wěn)定,每個穴位均依照該操作方法。留針時間為24 h,每周進行3次。
1.3.1 臨床療效評估標準 顯效:睡眠恢復正?;蛞归g深度睡眠時間≥6 h,醒后精力充足。有效:失眠癥狀有所緩解,深度睡眠時間≥3 h但<6 h。無效:失眠癥狀無緩解,深度睡眠時間<3 h??傆行?(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焦慮和抑郁狀況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4]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焦慮和抑郁狀況。得分越高表示焦慮和抑郁狀況越嚴重。
1.3.3 睡眠質量評價 采用匹茨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5]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睡眠質量。主要評估內容為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和睡眠質量,每個因子 0~3分,總分0~21分,各維度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干預前,兩組間SAS和SDS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的SAS和SDS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上述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間PSQI各維度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干預后,兩組的PSQI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同組干預前(P值均<0.05),且觀察組的PSQI各維度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值均<0.05)。見表3。
表3 兩組PSQI評分比較分)
失眠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心理、環(huán)境、藥物、生理或生活行為等因素均可誘發(fā)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6]。治療失眠的方式主要分為中醫(yī)和西醫(yī)兩種,其中西藥治療主要是通過藥物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從而改善其睡眠質量。但長期服用西藥容易出現(xiàn)耐藥性,長期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制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對提升失眠患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中醫(yī)藥技術的發(fā)展,在諸多疾病治療中,中醫(yī)療法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本研究將中醫(yī)療法應用于失眠的治療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中醫(yī)學中,“不得臥、目不瞑、不得眠”等均屬于失眠范疇?!饵S帝內經》最早對陰陽概念的內涵進行闡述,并將其應用于醫(yī)學實踐中,進而產生陰陽理論,這也是中醫(yī)關于不寐病因病機的早期論述。陰陽變化是天地規(guī)則,萬物變化之本源,生命的根本組成部分便是陰陽。睡眠作為生命的主要組成部分,受到陰陽調控,《靈樞·口問》中說道“陽氣盡、則目暝”,如果陰陽失衡則會導致失眠。衛(wèi)氣為陽氣的一部分,夜晚階段若衛(wèi)氣不能進入陰經,則導致陽蹺脈氣過盛,陰陽失衡,引發(fā)失眠,因此對衛(wèi)氣運行產生的影響都可能是失眠的病因[7-8]。撳針治療是中醫(yī)針灸的常用治療方法之一,對患者穴位進行刺激,具有安寧養(yǎng)神和疏肝補腎的功效。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與何鑫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為,撳針治療選擇神門穴、三陰交和百會穴,起到催眠和鎮(zhèn)靜的效果,并且該方法操作簡單,無任何不良反應,患者接受度較好。同時,撳針療法屬于一種理療療法,不會發(fā)生滯針、斷針或彎針的情況,能夠長時間留置在患者體內,可對其穴位產生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刺激,改善氣血運行情況,促進恢復[10]。而情志護理是護理人員通過耐心開導患者,根據其文化程度和性格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宣教,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改善患者的負面情緒,幫助其養(yǎng)成積極、健康和樂觀的心態(tài),最大限度地降低心理壓力對睡眠質量的影響,進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11-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撳針聯(lián)合情志護理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睡眠質量。這提示對失眠患者采用撳針療法配合情志護理,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失眠癥狀,提高其睡眠質量。
綜上所述,針對失眠患者實施撳針聯(lián)合情志護理可以有效改善其失眠癥狀,消除其負面情緒,提升其睡眠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