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清
(中山市人民醫(yī)院 新生兒科,廣東 中山,528404)
新生兒消化功能發(fā)育不成熟,故對于不能經口獲得足夠營養(yǎng)的早產兒,臨床常采用經外周靜脈穿刺的中心靜脈導管(PICC)以行腸外營養(yǎng)治療[1]。新生兒血管條件較差,置管后對血管的護理顯得極為重要。臨床應根據(jù)置管指南進行操作,在置管時采用無菌紗布和透明敷貼行貼敷固定,但由于新生兒的血管細且短,在穿刺過程中可能會引發(fā)機械性靜脈炎,導致非計劃性拔管[2]。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主要是在穿刺前先用溫0.9%氯化鈉溶液濕敷以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穿刺過程中再用溫0.9%氯化鈉溶液配合送管,以達到潤滑血管壁和減少管道置入阻力的效果[3]。但將此方案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的護理對降低非計劃性拔管和靜脈炎發(fā)生率的效果并未明確。基于此,本研究探究將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應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護理的效果。
經患兒家屬知情同意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中山市人民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間行PICC置管的96例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48例)。納入標準:① 行PICC置管;② 胎齡≥24周且≤37周。排除標準:① 合并先天畸形;② 合并嚴重呼吸衰竭;③ 并發(fā)腦出血或嚴重血液系統(tǒng)疾病。兩組間性別構成、胎齡、體重和置管位置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1 常規(guī)PICC置管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PICC置管護理。① 病情評估:核對患兒的基本信息,并對其病情、血管情況、凝血功能和局部皮膚狀況等進行評估。② 由經培訓過的??谱o士嚴格按照PICC置管指南做好術前準備。③ 穿刺部位選擇:選擇適合的靜脈進行測量和穿刺,將無菌紗布塊貼敷于穿刺點覆蓋后,采用透明敷貼進行固定。④ 定位穿刺部位:穿刺完成后,采用X線片和計算機體層成像檢查對導管尖端位置進行確認。同時按照置管后標準進行PICC導管維護,采用3 mL的0.9%氯化鈉溶液對管道進行沖洗,每隔6 h沖洗一次,每次沖洗兩遍。
1.2.2 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 觀察組患兒在常規(guī)PICC置管護理基礎上給予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具體內容如下。
1.2.2.1 成立專科技術小組 小組成員由2名科室護士長、1名護理部主任和4名主任護師組成。對科室內3年資以上的護士進行理論和操作培訓,包括理論知識(講解皮膚選擇要求、置管前護理要求、無菌操作技術要求、置管前皮膚清洗要求、管道維護時需注意管道脫落情況、置管位置周圍皮膚清理、穿刺點消毒、管道脫落應對措施、穿刺點滲血處理措施,以及0.9%氯化鈉溶液熱敷穿刺點時間、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案)和操作技能(護理人員演示正確和規(guī)范的操作方式)。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參與研究。
1.2.2.2 護理措施 ① 操作前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穿刺的目的和意義,并告知其穿刺后的注意事項。指導家屬為患兒穿寬松上衣,減少操作環(huán)境中的人員走動,盡量在治療室內單獨進行操作。② 嚴格按照無菌操作,首先在無菌紗布上倒入經溫箱加熱的0.9%氯化鈉溶液(溫度為43~45 ℃),將倒有0.9%氯化鈉溶液的紗布在穿刺部位重復熱敷兩次,共計2~3 min,濕敷過程中主要以0.9%氯化鈉溶液不流出紗布為主。濕敷后,采用PICC導管和穿刺包行穿刺插管。隨后將38 ℃的溫0.9%氯化鈉溶液配合送管至預測長度。穿刺過程中,專業(yè)人員采用左手示指將導入鞘進行固定,避免其發(fā)生移位。同時將套管剪短采用中指對血管進行按壓,以減少新生兒出血量。將穿刺針從導入鞘管抽出時,確保用力均勻。③ 穿刺結束后,采用X線片和計算機體層成像檢查對導管尖端位置進行確認,并采用注射器回抽,檢查導管是否通暢,確保通暢后采用膠帶進行固定。
1.3.1 置管情況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管道留置時間、置管時間和非計劃拔管情況。
1.3.2 靜脈炎程度 根據(jù)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制定的靜脈炎癥分級[4]評價兩組患兒的靜脈炎程度。分級標準為:1級,置管部位僅有發(fā)紅,輕壓患兒不哭鬧;2級,置管位置伴有水腫發(fā)紅,輕壓患兒哭鬧; 3級,輕壓置管位置患兒哭鬧,出現(xiàn)水腫發(fā)紅,伴條索狀靜脈; 4級,輕壓置管位置患兒哭鬧,出現(xiàn)水腫發(fā)紅,出現(xiàn)<2.54 cm的條索狀靜脈,皮膚破潰或伴有膿液流出。其中1級為輕度,2~3級為中度,4級為重度。嚴重率=(中度+重度)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兒置管后1個月內發(fā)生感染、導管堵塞和穿刺點滲血的情況,并計算總發(fā)生率。
觀察組的管道留置時間和置管耗時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值均<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非計劃拔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置管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靜脈炎嚴重率(4.17%)低于對照組(1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靜脈炎程度比較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0%)低于對照組(3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新生兒PICC置管常用于補充營養(yǎng)和治療某些疾病,可減少反復穿刺對血管造成的傷害。但新生兒的血管較細、血管壁薄且皮下脂肪薄,加之其不配合操作,導致置管效果不佳,因此需行專業(yè)的管道護理。常規(guī)管道護理主要是在穿刺口周圍給予紗布貼敷固定,并在術后采用影像學技術確認管道位置,以避免針尖刺入組織,造成組織受損。但新生兒的血管質量不佳,常不能做到一次成功而導致反復穿刺,從而引發(fā)靜脈炎[5]。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穿刺部位配合送管是指在置管前采用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皮膚以達到擴張穿刺部位血管的作用,而溫0.9%氯化鈉溶液配合送管時可緩解血管痙攣,避免反復穿刺[6]。因此,將其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對降低靜脈炎發(fā)生率具有顯著效果。
本研究通過比較常規(guī)PICC置管護理和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對新生兒PICC置管的效果,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管道留置時間和置管耗時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值均<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非計劃拔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說明,將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應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護理中可有效縮短管道留置和置管時間,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分析原因可能是,新生兒無自主意識,不能配合醫(yī)護人員操作,且血管壁薄、血管極細和皮下脂肪少,寒冷刺激可直接影響新生兒血管的收縮,不利于進針,導致穿刺失敗[7-8]。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可使血管達到擴張狀態(tài),以緩解痙攣,提高穿刺成功率,并能縮短置管時間[9-10]。溫0.9%氯化鈉溶液作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環(huán)以糾正各個組織的缺血和缺氧情況,減少炎性介質的釋放,改善PICC導管對新生兒血管的刺激??s短管道留置時間可有效避免血管長時間在外界作用下產生的應激反應和血管內皮的損傷,從而降低靜脈炎發(fā)生率[11]。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靜脈炎嚴重率(4.17%)低于對照組(16.67%),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50%)低于對照組(31.2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說明將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應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護理可有效減輕靜脈炎的嚴重程度,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能有效促進新生兒血管的擴張,增加穿刺成功率,減少反復穿刺造成的血管壁損害,從而減少針尖對血管內膜的刺激,以此能降低炎性物質的釋放。溫0.9%氯化鈉溶液配合送管主要是使用38 ℃的0.9%氯化鈉溶液配合注射管道的置入,達到預測長度后固定。成立專項技術小組,對科室護士進行理論和操作培訓,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張婧晶等[12]研究指出,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早產兒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減輕穿刺對其靜脈的損傷,預防靜脈炎的發(fā)生,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將溫0.9%氯化鈉溶液熱敷配合送管應用于新生兒PICC置管護理中可有效改善置管情況,減輕靜脈炎嚴重程度,同時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