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生
摘 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引導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法治文化;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公民法治素養(yǎng)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1年4月印發(fā)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工作的基礎在基層。要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加強基層黨的領導,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帶動群眾知法、尊法、守法。依法治國的基礎在基層,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也在基層。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引導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wèi)者,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加大基層普法力度,增強普法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建立基層普法責任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國家機關“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負有執(zhí)法職責的國家機關積極承擔面向社會的普法責任,增強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建立、完善國家機關與地方分工負責、共同參與的普法工作機制,形成普法工作合力。
有關立法機構在立法過程中,向社會開展普法。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zhí)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法律職業(yè)共同體成員面向基層,開展經常性以案釋法活動。建立以案釋法資源庫,充分發(fā)揮典型案例的引導、示范作用。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所有媒體應自覺履行普法責任。充分發(fā)揮法律服務人員和普法志愿者在普法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普法活動的實踐格局。
明確基層普法內容。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學習宣傳憲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及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和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弘揚憲法精神,樹立憲法權威,使人民群眾自覺尊崇、信仰、遵守憲法和法律。廣泛開展民法典基層普法工作。民法典是公民民事權利保障的宣言書。通過基層普法工作,使社會公眾認識到個人享有的民事權利以及這些權利的具體內容和邊界。樹立自覺守法的意識,培養(yǎng)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習慣和能力。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的教育和普及。積極組織疫病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公共衛(wèi)生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全社會尊重司法裁判,維護司法權威。深入學習宣傳黨內法規(guī),增強廣大基層黨員干部黨章黨規(guī)黨紀意識。進一步強化基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法治培訓,健全落實日常學法用法制度,完善考核評估機制,不斷增強基層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面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充實和配強法治課教師、法治輔導員隊伍,完善法治副校長制度。開展“送法入企”活動,引導企業(yè)樹立合規(guī)意識和法治觀念。
創(chuàng)新基層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繼續(xù)保持傳統(tǒng)普法工作方式的同時,積極探索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普法,推進“智慧普法”平臺建設。研究制定法治宣傳教育法。充分利用國家憲法日、國家安全日以及法律頒布實施紀念日等時間節(jié)點,在基層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識,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二、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中,培育良好法治環(huán)境
在基層法治實踐中,促進公民法治習慣的養(yǎng)成。通過立法、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的法治實踐,教育引導公民,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育全社會的法治信仰,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生活方式。堅持科學立法,推進黨的領導制度化、法治化,把黨的主張依照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通過法治保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效實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的全過程,使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在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中完整準確地體現(xiàn)出來。堅持嚴格執(zhí)法,強化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的執(zhí)法意識,規(guī)范執(zhí)法行為,完善執(zhí)法程序,改進執(zhí)法方式,保障行政執(zhí)法中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堅持公正司法,健全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促進司法文明,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全民守法,引導社會主體履行法定義務承擔社會責任,讓依法工作生活真正成為一種習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在基層依法治理中,培養(yǎng)公民的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觀念。深化城鄉(xiāng)社區(qū)依法治理,開展法治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活動,加強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全面推進基層單位依法治理,建立運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平臺和機制。廣泛開展行業(yè)依法治理。依法妥善處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會問題。引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規(guī)則、做好垃圾分類、杜絕餐飲浪費、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等,培養(yǎng)和強化規(guī)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培育良好法治環(huán)境。依法加強應急管理,引導全社會依法行動、依法辦事。加強基層群眾誠信理念宣傳教育,組織誠信主題實踐活動,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培育城鄉(xiāng)居民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
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法律文化,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樹立多元化解決糾紛的理念,摒棄“訴訟全能主義”,以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主,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輔,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引導人們理性平和協(xié)商解決矛盾糾紛。堅持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化解在基層,著力實現(xiàn)人民群眾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尊嚴獲得應有尊重,推動完善信訪、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加強行政調解工作,有序推進行政裁決工作,發(fā)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加強和規(guī)范行政應訴工作。
培育城鄉(xiāng)居民良好的網絡法治意識。堅持依法治網和以德潤網相結合,弘揚時代主旋律和社會正能量。加強全社會網絡法治和網絡素養(yǎng)教育,制定網絡素養(yǎng)教育指南。加強青少年網絡安全教育,引導青少年理性上網。深入實施中國好網民工程和網絡公益工程,引導網民文明上網、理性表達,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網。牢固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依法防范網絡安全風險。
加強對我國法律文化歷史遺跡的保護,弘揚代表性人物的事跡和精神,因地制宜建立基地,免費向社會開放。加強對法律文化典籍、文物的保護和整理,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傳下去。挖掘善良風俗、家規(guī)家訓中的優(yōu)秀法治內容,倡導傳承優(yōu)良家風。
繁榮發(fā)展基層法治文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創(chuàng)作生產與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等文藝精品工程有機銜接的優(yōu)秀法治文藝作品。落實媒體公益普法責任,綜合運用“報、網、端、微、屏”等資源和平臺,推動法治融媒體建設,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chuàng)新管理為保障的法治全媒體傳播體系,創(chuàng)建法治品牌欄目、節(jié)目。推動法治文化數(shù)字化建設,以全國“智慧普法”平臺為依托,組織開展法治動漫微視頻征集展播活動,建立全國法治文藝精品庫,匯聚優(yōu)秀網絡法治文藝作品,逐步實現(xiàn)共建共享。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充分利用“三下鄉(xiāng)”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法治文藝下基層,在重大節(jié)慶日、法律法規(guī)實施日等時間節(jié)點,組織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
強化基層法治文化人才培養(yǎng)。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實施基層法治文化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專業(yè)隊伍建設。完善普法講師團服務管理,推動實現(xiàn)制度化規(guī)范化。健全法治文化志愿服務體系,提高志愿服務水平,推進志愿服務精準化、常態(tài)化、便利化、品牌化。加強法治報刊出版網絡隊伍建設,加強法治新聞采編創(chuàng)作人員法治培訓。發(fā)展壯大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力量,培育學科帶頭人。完善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人才培養(yǎng)使用評價激勵機制。
在基層思想道德建設中,融入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把法治文化建設納入公民道德規(guī)范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之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把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注重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法律規(guī)范,以此向社會傳遞正確價值取向,增強人們尊崇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
依法懲處公德失范、誠信缺失的違法行為,增強公民公共衛(wèi)生安全和疫病防治意識。推動完善市民公約、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社會規(guī)范。發(fā)揮功勛榮譽表彰制度和禮儀制度的引領教化作用,使社會治理的過程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
三、加強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把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納入城鄉(xiāng)規(guī)劃,發(fā)揮各類基層普法陣地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傳承紅色法治基因,建設一批以紅色法治文化為主題的高質量法治宣傳教育基地。把法治元素融入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融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項目,發(fā)揮示范帶動作用。積極利用道德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機構等陣地,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活動。各種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設施,都要結合各自功能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法治文化教育活動。充分利用縣級融媒體中心和宣傳欄、顯示屏、廣告牌等戶外媒介,開展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實踐。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等為基礎,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體驗線路,形成一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區(qū)域性法治文化集群。基本實現(xiàn)每個村(社區(qū))至少有一個法治文化陣地。加強基層單位法治文化形象塑造,建設法治“微景觀”。加大對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法治文化建設。著力提升市縣基層法治文化陣地建設質量。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在基層,著力加強基層法治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公民法治素養(yǎng),為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夯實法治根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6月版。
2.習近平著:《習近平重要講話單行本(2020年合訂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版。
3.習近平著:《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4.李林、莫紀宏著:《全面依法治國 建設法治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3月版。
5.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問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20年8月版。
6.《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編寫組編:《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9月版。
7.羅先澤等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版。
8.何家弘著:《從通俗到深奧:法治文化雜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9.張清著:《區(qū)域法治文化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21年5月版。
10.于德魁等著:《社區(qū)法治文化讀本》,群眾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11.高鴻鈞著:《中國比較法學:比較法治文化(2015年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版。
12.王運聲等主編:《中國法治文化概論》,群眾出版社2015年12月版。
13.江必新主編:《新時代公民法治素養(yǎng)》,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版。
14.李慎明著:《“依法治國”的十個理論問題》,當代中國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5.張文顯等著:《全面依法治國:邁向國家治理新境界》,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