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民,丁小鵬
目前,原發(fā)性肝癌(PLC)是我國第4位常見的惡性腫瘤和第2位的腫瘤致死病因,嚴重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在現(xiàn)今醫(yī)療水平不斷進步、新藥研發(fā)和治療技術不斷涌現(xiàn)的情況下,PLC的治療仍然是我國和世界范圍的一大難題。隨著對PLC治療的不斷探索,人們普遍認識到綜合治療是提高PLC治療效果和改善生存率的重要舉措。除了針對腫瘤進行手術、介入、射頻和微波消融、放療、化療、分子靶向和免疫等治療以外,病因治療、護肝治療和營養(yǎng)治療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PLC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種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和有PLC家族史等。因此,有效的病因治療能防止PLC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1.1 HBV相關PLC的抗病毒治療 在我國的PLC患者中,與HBV感染相關者高達84%。大量臨床研究表明,抗HBV治療可以顯著降低PLC患者病情進展和腫瘤復發(fā)。一項大型前瞻性研究表明,PLC發(fā)病率隨著血清HBV DNA載量的增加而增高,呈劑量-效應關系。血清HBV DNA載量<300 copies/mL和>1×106copies/mL的患者11.4年累積PLC發(fā)病率分別為1.3%和14.9%(P<0.01)[2]。乙型肝炎相關性PLC和肝硬化患者病死率與血清病毒載量相關。在血清HBV DNA高載量患者,其PLC和慢性肝病死亡風險顯著升高。2013年一項回顧性研究表明,恩替卡韋治療的患者與未抗病毒治療的患者比,發(fā)生PLC的風險下降了63%。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強效核苷(酸)類似物(nucleoside analogue/ nucleotide analogue,NAs)較弱效NAs治療后改善臨床結局的療效更為明顯。富馬酸替諾福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長期治療可有效減少CHB患者HCC發(fā)生風險,NAs治療可減少HBV相關性PLC患者治療后腫瘤復發(fā),并提高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因此,對于HBV相關的PLC患者應該立即啟動抗病毒治療,推薦應用ETV、TDF或富馬酸丙酚替諾福韋(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抗病毒治療。
1.2 HCV相關PLC的抗病毒治療 HCV相關PLC年發(fā)生率約為2%~4%,有效的抗HCV治療能顯著減少PLC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由于HCV相關PLC患者多伴有肝硬化或失代償期肝硬化,優(yōu)先推薦無干擾素的泛基因型直接抗病毒藥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DAA)方案,禁止使用NS3/4A蛋白酶抑制劑類DAA和干擾素,可選擇來迪派韋/索磷布韋或索磷布韋聯(lián)合達拉他韋,再聯(lián)合利巴韋林治療12周。如果患者有利巴韋林應用禁忌或無法耐受利巴韋林,則不聯(lián)合利巴韋林,但需延長療程至24周[3-6]。
1.3 其他原因所致PLC的病因治療 對于酒精性肝病相關PLC患者的治療,推薦戒酒和營養(yǎng)支持,減輕酒精性肝病的嚴重程度,改善已存在的繼發(fā)性營養(yǎng)不良和對癥治療酒精性肝硬化及其并發(fā)癥[7];對于原發(fā)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推薦首選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s,UDCA)。對UDCA治療不應答者可酌情加用貝特類降脂藥物;對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推薦應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劑[8,9]。
肝臟具有多種功能,其主要功能包括合成和分泌膽汁、調(diào)節(jié)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陳代謝、解毒及合成和分泌凝血因子等。通常,肝功能受損的PLC患者會出現(xiàn)黃疸、出血、腹水,甚至出現(xiàn)肝性腦病等癥狀或并發(fā)癥,嚴重影響PLC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會影響到PLC治療方法的選擇。PLC患者在自然病程或治療過程中都可能會加重肝功能損害,因此在PLC治療的全程管理中,應該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肝功能。如有肝功能損害,及時給予合適的護肝治療,以維護肝功能的穩(wěn)定。
2.1 肝功能評估方法 Child-Pugh評分是臨床上評估肝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包含5個指標,分別是腹水、血清膽紅素、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和肝性腦病。Child-Pugh評分用途廣泛,不僅用于臨床上的肝功能評價,還是中國PLC分期方案(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的重要參考指標;終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MELD-Na評分系統(tǒng),包括血清膽紅素、肌酐(sCr)、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肝臟病因或血清鈉5個指標。它們能較準確地判定終末期肝病患者的病死率,主要應用于肝移植前的評價;吲哚氰綠排泄試驗(indocyanine green, ICG)、 ICG消失率和ICG15分鐘滯留率是臨床常用的兩個指標,且與Child-Pugh評分一致,可用于評價患者肝臟儲備功能,特別是應用于患者術前手術風險的評估[10,11]。
2.2 肝功能狀態(tài)是多種PLC分期方案的基礎 PLC分期是判斷預后和選擇治療方法的基礎,指南推薦PLC分期系統(tǒng)應該包括以下內(nèi)容:腫瘤期別、肝功能狀態(tài)和患者體能狀況。常用的分期系統(tǒng)都考慮患者的體能和肝臟功能。如巴塞羅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是經(jīng)典的PLC臨床分期系統(tǒng),其綜合考慮了患者的腫瘤情況、肝功能和體能狀態(tài),并將腫瘤分期與治療方案結合。同時,BCLC分期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最新《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踐經(jīng)驗,依據(jù)患者的一般情況、腫瘤狀況和肝功能水平建立了中國PLC的分期方案,并對治療方案進行了推薦排序,對PLC治療方法的選擇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2.3 合理的護肝治療可提高PLC患者生存率 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是肝損傷最敏感的檢測指標。對不同病因的肝病,如CHB、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損傷、代謝性肝病等均有臨床意義。臺灣REVEAL-HBV研究顯示,在入組時和隨訪期間,血清ALT水平與PLC和肝硬化的發(fā)生率密切相關。ALT持續(xù)升高是CHB嚴重不良預后的重要危險因素。ALT居高不下是CHB和PLC預后不良的重要危險因素。血清ALT輕度升高或反復波動亦為疾病進展的重要標志。因此,在針對PLC治療的同時,護肝治療同樣不能被忽視。對于PLC患者,護肝治療對維持全身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使用護肝藥物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護肝藥不但可以改善肝臟功能,還可以促進肝細胞再生,增強肝臟解毒。護肝藥物種類繁多,且護肝藥物的作用機制存在一定的差異。護肝藥物按其主要作用機制有:抗氧化類、抗炎類、修復肝細胞膜類、解毒類和利膽類。炎癥是肝臟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共同通路,而針對肝臟炎癥的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寡最愖o肝藥,如甘草酸制劑,通過控制炎癥因子和細胞因子而發(fā)揮抗炎作用。它還可以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誘導產(chǎn)生γ-干擾素,增強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從而發(fā)揮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抗氧化類護肝藥主要包括雙環(huán)醇和水飛薊素。雙環(huán)醇可以抑制氧自由基與膜分子的共價結合,從而維持肝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并且可以促進細胞蛋白質的合成,抵抗肝細胞的凋亡,增強細胞對多種損傷因素的抵抗力;水飛薊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對抗脂質過氧化、增強谷胱甘肽的活性、清除肝細胞內(nèi)的活性氧自由基,從而穩(wěn)定肝細胞膜,保護肝細胞,并且有文獻表明,水飛薊素可以減輕腫瘤治療中的毒性作用和逆轉腫瘤細胞的耐藥性;修復肝細胞膜類護肝藥的主要代表藥物是多烯磷脂酰膽堿,其主要作用機制為以完整的分子滲入肝細胞膜內(nèi),并與肝細胞膜和細胞器膜相融合,增加膜的完整性、穩(wěn)定性和流動性,使受損肝功能和酶活性恢復正常,其還具有調(diào)節(jié)肝臟的能量代謝,促進肝細胞再生的功能;解毒類護肝藥主要包括還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硫普羅寧。GSH可以參與體內(nèi)三羧酸循環(huán)和糖代謝,激活多種酶,并促進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還可以減輕組織損傷,促進其修復。另外,GSH還具有整合解毒作用,把機體內(nèi)有害的毒物排出體外,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害;硫普羅寧可以通過巰基與自由基的可逆結合對自由基進行清除。動物實驗表明硫普羅寧可升高活性DNA水平及總蛋白含量,從而產(chǎn)生明顯的肝臟保護作用,其還可以加快乙醇和乙醛的降解、排泄,防止甘油三酯的堆積,對酒精性肝損傷具有顯著的修復作用;利膽類護肝藥的代表藥物為熊去氧膽酸(UDCA)和S-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膽酸具有親水性、細胞保護作用且無細胞毒性的特點,其通過替代或清除具有親脂性、毒性的膽汁酸,進而保護肝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發(fā)揮改善肝功能和延緩肝組織形態(tài)學改變的作用。UDCA還可以刺激肝細胞和膽管上皮細胞分泌膽酸,并抑制其重吸收,進而減輕肝臟膽汁淤積程度;S-腺苷蛋氨酸可以通過甲基化代謝途徑,恢復肝Na+、K+- ATP酶活性并增加其活性,增加細胞膜的流動性,加速膽汁的流動和排泄。
營養(yǎng)不良是終末期肝病患者的并發(fā)癥之一,是影響終末期肝病患者生存率的獨立危險因素,應作為與腹水、肝性腦病等同樣重要的并發(fā)癥進行治療。很多腫瘤患者都存在營養(yǎng)不良,31%~87%腫瘤患者會出現(xiàn)體質量下降。營養(yǎng)不良和體質量下降可能演變成難治性惡液質,并且已有研究表明有20%以上的腫瘤患者死于惡液質。因此,營養(yǎng)治療對于PLC患者順利實施綜合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持和輔助作用。對于PLC患者來說,營養(yǎng)治療的核心在于高效地補充能量、蛋白質和免疫物質等營養(yǎng)素。只有補足患者的營養(yǎng)差額,才能真正發(fā)揮維護胃腸道結構和功能、免疫調(diào)控、降低炎癥反應、減輕氧化應激、改善生存率等治療作用。營養(yǎng)治療總原則為高能量、高蛋白、優(yōu)質脂肪、適當碳水化合物。高能量增加能量的攝入,減少體質量的喪失;高蛋白促進細胞和組織修復;優(yōu)質脂肪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EPA),防止體質量減輕、增強體質,進而提高生活質量。適當?shù)奶妓衔锟梢蕴峁┠芰亢屠w維素。PLC患者存在機體能耗增加的現(xiàn)象,但是其能量代謝途徑卻與常人不同。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主要依賴葡萄糖的有氧氧化為組織細胞供能,但是在PLC患者體內(nèi),腫瘤細胞會利用葡萄糖進行無氧糖酵解。腫瘤細胞的低效但快速的產(chǎn)能方式在單位時間內(nèi)產(chǎn)生的能量是正常細胞的20~30倍。無氧糖酵解的過程會給腫瘤細胞增殖提供酸性環(huán)境和合成細胞需要的底物,因此限制糖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減少腫瘤細胞的無氧糖酵解,減少腫瘤細胞生長和侵襲的機會。因此,歐洲腸內(nèi)腸外營養(yǎng)指南指出,給予腫瘤患者腸外營養(yǎng)時,可適當降低糖供能的比例,而提高脂肪供能的比例,兩者比例可從正常人的糖:脂肪2:1變?yōu)?:1,即高脂低糖配方,但腸內(nèi)營養(yǎng)卻不需要任何特定的配方。對于穩(wěn)定期PLC患者,建議能量攝入為30~35 kcal.kg-1d-1,或1.3倍靜息能量消耗,蛋白質攝入為1.2~1.5 g.kg-1d-1,以滿足代謝的需求,可優(yōu)先考慮選擇植物蛋白。對于進展期PLC患者,應酌情調(diào)整。
因此,在PLC的綜合治療過程中,基礎肝病的治療、肝功能的維護和營養(yǎng)治療對于降低抗腫瘤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治療應答率、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提高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PLC患者治療的全程管理中,在重視抗腫瘤治療的同時,維護生活質量的內(nèi)科治療同樣不能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