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紅,李珂怡,劉 娟
(1.四川省巴中市經濟作物發(fā)展中心,四川 巴中 636000;2.四川省農業(y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巴中地處川東北優(yōu)質富硒茶產業(yè)帶,是典型的高山茶區(qū),茶葉是全市重點培育的四大特色農業(yè)之一。近年來,全市茶園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新建茶園達1.33萬hm2以上。通過深入南江縣下兩鎮(zhèn)落山村、通江縣煙溪鄉(xiāng)蘇家坪村、平昌縣三十二梁鎮(zhèn)龍尾社區(qū)等地實地調研及多年反復實踐,總結出適宜巴中山區(qū)推廣的茶葉優(yōu)質高效栽培及管理技術,以提升單位面積茶園質量效益,推動巴中市茶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1.1.1 種苗選擇 選擇云頂早、云頂綠、川茶5號本地無性系良種,或引進氨基酸含量高、香氣較好、適宜機采的中小葉省級良種,如中茶108、中茶302等。品種純度100%,苗高20cm以上,莖粗>1.8mm,植株健壯,根系正常。
1.1.2 園地選址 選擇坡度25°以下,海拔800~1200m的中高山區(qū),土壤pH值4.5~6.5,有效土層深度60cm以上,土壤肥沃、有機質豐富、無污染的富硒壤土為宜。不應在礦區(qū)、原有屋基、墳地、漬水的河溝地及常有地表徑流通過的濕地等土壤種茶。
1.1.3 生態(tài)建設 新建茶園宜保留山脊、山頂、山溝的原有樹木,園地內原有樹木宜適當保留,沒有樹木或樹木稀少的宜適當新植,保有樹木約15~20棵/667m2,遮蔭率控制在30%~35%。
1.1.4 園地開墾 平地和10°以下的緩坡地直接進行等高帶狀開墾,開墾深度在50cm以上;坡度在10°~25°之間的,按照“大彎隨勢,小彎取直”的原則進行等高梯級開墾,長度30~50m之間;若用稻田建設茶園,宜提前一年將水改旱。
1.1.5 開溝施肥 定植前15d開種植溝,開溝深度根據底肥的種類而異,如用農家肥作底肥,開溝深度40~50cm,溝口50~60cm;如用菜籽餅等餅肥作為底肥,開溝深度20~30cm,溝口50~60cm。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7m2施腐熟農家肥2500kg或菜籽餅肥150~200kg,配以50kg茶樹專用復合肥。施肥后向種植溝內回填7~10cm松土,種植溝保留10cm左右的溝深。
1.2.1 種植規(guī)格 單行條栽茶園的行距為150~160cm,可采用雙株或單株栽培,雙株栽培時株距為30~33cm,單株栽培時株距為15~20cm;雙行條栽時,大行距為150~160cm,小行距為30~40cm,可采用雙株或單株栽培,方式同單行條栽。坡地階梯茶園,距內側梯壁1m處種植。
1.2.2 種植時間 以秋栽為主、春栽為輔,秋季種植在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宜,春季種植在2月中下旬。
1.2.3 栽植方法 茶苗栽植前用清水拌心土成稀泥漿,蘸根后栽植;栽植時做到“根伸、苗正、土實、水飽”,茶苗根頸離土表距離3cm左右,根系離底肥10cm以上,栽后立即澆足定根水。
1.3.1 抗旱、防凍 根據氣候條件宜采取鋪草(農作物秸稈)、淺耕、澆水、培土壅根等措施進行結合進行抗旱防凍。
1.3.2 除草 定植當年,離茶苗根部20cm內禁止松土,采用人工除草,以免傷根;為減少除草工作量,結合抗旱防凍,鼓勵用稻草等農作物秸稈對幼齡茶園進行根際覆蓋,覆蓋范圍為茶樹根部兩旁15cm以內的園地,厚度不少于5cm,有條件的可進行全園覆蓋;茶園及周邊不使用化學除草劑除草。
1.3.3 補苗 補苗一般在11月下旬或者翌年3月初進行,建園1~2年內用同一品種將缺苗補齊。
1.3.4 合理間作 鼓勵幼齡茶園進行間作,春季可在大行距間種植綠肥,如綠豆、花生、大豆等,秋冬可種紫云英、黃花苜蓿、蠶豆等,不種攀繞作物;茶苗根部20cm范圍內禁止間作;玉米等高稈作物以隔行間作為宜,以免過度遮光影響茶苗生長發(fā)育。
基肥于當年秋末(10月上、中旬)氣溫連續(xù)5~7d穩(wěn)定在20℃以下施用,以有機肥為主,配以全年P、K肥用量;追肥宜早,春肥在茶葉開采前30~40d進行,夏肥在春茶采摘后及早施入,秋肥在夏茶采摘結束后立即進行。
成齡茶園采用“一基三追”開溝施肥法,施肥溝位于大行距正中,溝深15~20cm;基肥施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kg/667m2或餅肥150~200kg/667m2,配以50kg茶樹專用復合肥;追肥每年施3次,施尿素8~10kg/667m2;施后及時覆土。
幼齡茶園以氮肥為主,少量多次、勤施薄施。一年生茶園,當年初夏第一次施肥,結合松土,用腐熟人糞尿(或沼液)50~100kg/667m2或尿素2~3kg/667m2,對水稀釋后灌施,夏秋季再追肥1~2次;第二年開始分春夏秋三季追肥3~5次,尿素用量隨樹齡增長逐年增加(5~8kg/667m2);茶園施肥嚴禁干施和表施。
以春茶后修剪為主,秋季留養(yǎng)葉面只對茶樹冠面突出的部分枝葉進行修剪;高海拔茶園凍害后及時修剪受凍枝條;修剪的枝葉宜留在茶園內,以利于培肥土壤;病蟲嚴重的枝葉應清出茶園集中燒毀或深埋;修剪與追肥應結合進行,在蓬面整理前后7d內完成追肥工作,以促進茶樹新梢的萌發(fā)。
幼齡茶園分3次定型修剪。第1次定型修剪在茶苗定植后立即進行,剪去離地15~20cm處主枝,不剪側枝;第2次定型修剪在第2年春季茶樹萌發(fā)前進行,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cm或離地30~40cm剪去上部枝葉;第3次定型修剪在第3年春茶結束后進行,前期先人工打頂采春茶,結束后立即修剪,定剪高度為上次剪口上15~20cm或離地45~50cm;修剪因樹勢及時進行,剪口應向內側傾斜,盡量保留外側的腋芽,使發(fā)出的新枝向外生長,剪口要光滑,以利愈合。
成齡茶園輕修剪在春茶后進行,每年1次,對茶樹蓬面壓低3~5cm修剪。
成齡茶園深修剪一般每隔3~5年進行1次,于春茶后進行,剪去樹冠15~20cm,輔以剪去茶樹內部和下部的病蟲枝、細弱的徒長枝、枯老枝及密集的叢生枝等。
對于老茶樹,即使加強培肥管理和輕、深修剪,仍不能較好的恢復樹勢時,可于春茶結束后將茶樹地上部分的枝條剪去1/2或1/3,重新培育樹冠。
臺刈只適用于樹勢衰老,采用重修剪和加強水肥管理后仍不能恢復樹勢的茶園,在離地5~10cm處下剪去上部枝條,春茶后進行。
結合茶樹修剪,在兩茶行之間用修邊機修出20~30cm的操作通道,以利田間作業(yè)和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平地、緩坡地和高標準梯級茶園采用雙人修剪進行修剪;陡坡地等高條栽茶園或茶行寬度較窄的茶園采用單人修剪機修剪。
幼齡茶園以養(yǎng)蓬為主;成齡茶園根據產品定位分批按標準及時采摘;除芽茶手工采摘外,其它茶類大力推廣機械化采摘技術。當一芽二葉及以上標準新梢達到 60%~80%或當蓬面30%的新梢的成熟度達到一芽三葉時為機采適期。
巴中市茶園主要蟲害有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盲蝽、黑刺粉虱等,主要病害有茶炭疽病、茶云紋葉枯病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按照“科學植保、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立足茶園及周邊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以健身栽培、生態(tài)調控為基礎,因地制宜配套以理化誘控、生物防治和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實現對茶樹病蟲害可持續(xù)治理。
選擇抗性較強的品種、合理間作 、合理密植、合理修剪、平衡施肥、及時采摘、適時排灌等。
大力推廣人工捕殺,或應用燈光、色板誘殺等技術措施捕殺茶園害蟲。
通過園區(qū)生態(tài)建設,建立有利于害蟲天敵生存和繁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使用植物源農藥、微生物制劑或性誘劑對茶園害蟲進行防治。
加強茶樹病蟲的測報;不施用國家禁用、限用農藥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農藥進行防治,合理交替施用化學農藥,控制化學農藥用量,確保用藥安全間隔期;采用低容量噴霧推行點治或挑治。
冬季以礦物油或石硫合劑進行封園,如果當年茶園內螨類或蚧殼蟲危害嚴重,可封園2次,間隔期一般為1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