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薄洞畲镍B》是統(tǒng)編教材三上習作單元的首篇文章,作者通過細致觀察,重點描寫了翠鳥的外形及捕魚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能做到以評促教,以讀代講,讓學生在朗讀和評價中獲得情感體驗,受到美的熏陶。然而,不少教師常常忽略習作單元的特殊性,沒有在精讀課文中滲透習作方法的指導。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重教材的編排特點及習作單元的特殊性,在關注教學內容的同時,也將教學目標指向學生習作方法的獲得及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使其不斷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搭船的鳥》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1)認識“父、鸚、鵡、悄”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啦”,會寫“搭、親”等13個字,會寫“母親、外祖父”等11個詞語。(2)通過描寫翠鳥的語句,了解“我”對翠鳥的外貌、動作的觀察,感受“我”細致的觀察,初步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3)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細致觀察的表達方法。
師:今天我們要開始新一單元的學習,看看這一單元和以往的單元有何不同?
生:這一單元只有兩篇課文,還有兩篇習作例文。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我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單元結構,這就是——習作單元。
師:請同學們再仔細看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什么?
生: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
師:老師發(fā)現你已經擁有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啦,真棒!那么,怎樣才能發(fā)現美呢?
生1: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
生2:仔細觀察!
師:很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搭船的鳥》,看看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這只鳥的。
本單元是統(tǒng)編教材中第一次出現的習作單元,由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兩部分組成。教學精讀課文時,除了關注情感表達之外,教師更要引導學生體會句子在表達上的特點,學習習作方法。所以,在課堂教學的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便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本單元的特殊性。
本單元的主題為“留心觀察”,《搭船的鳥》記錄了“我”在旅途中的觀察所得,尤其是翠鳥的外貌和捕魚時的動作。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應指向“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并初步體會留心觀察的好處”。從單元導讀入手,筆者便引導學生認識本課的特殊作用,精準定位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作者描寫翠鳥的方法,體會細致觀察的好處及作用,增強留心觀察的意識,在閱讀中探究習作方法。
師出示課文第2自然段內容,請學生自由朗讀,并從文中找到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師:這是一只__________的翠鳥。
生:這是一只“彩色的”翠鳥。
師:作者喜歡嗎?
生(齊答):喜歡!
師:你們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作者說它“多么美麗啊!”。
師:是呀,僅僅五個字,表達了作者的喜愛之情。這位同學,請你有感情地朗讀。
生:多么美麗?。。ㄙ澝赖目跉猓?/p>
師:請你也來夸夸它!
生:多么美麗?。。ㄙ澝赖恼Z氣)
師:我們讀的這句話,是關于翠鳥的第一處外形描寫,整體來看,它是一只彩色的小鳥。作者禁不住贊嘆——多么美麗啊!那么,它究竟有多美麗呢?請同學們繼續(xù)往下讀,圈出表示色彩的詞語。
生閱讀圈畫。
師:你圈出的是哪幾個詞語?
生:翠綠、藍色、紅色。
師:這幾個詞和“彩色”有什么不同?
生1:正是這些顏色,才使得小鳥是彩色的。
生2:這些是具體細看的,彩色是整體來看的。
師:很好!接下來,請男女生合作,一起把翠鳥的“美麗”讀出來。男生讀整體寫翠鳥的句子,女生讀具體寫翠鳥的句子。
男女生分別讀。
師:聽了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只美麗的翠鳥。
師:大家有沒有發(fā)現,文中還有一句話表現出這只翠鳥真是出奇的漂亮。
生:作者夸它“比鸚鵡還漂亮”。
師:你也夸一夸它,好嗎?
生:比鸚鵡還漂亮。(把“還”字讀重了)
師:是啊,作者邊觀察邊比較,讓人無法忽視翠鳥的美麗。并且,作者用“先整體,后具體”的方法將事物描寫得很清楚。老師知道,還有一個作者也很喜歡翠鳥,他也用了同樣的方法來介紹翠鳥。
師出示《翠鳥》一文中描寫翠鳥外形的語句,讓學生鞏固學到的觀察方法。
《搭船的鳥》是一篇內容淺顯而又富有童趣的文章,全文不長,卻營造出一幅又一幅生動的畫面。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和三年級學生年紀相仿,學生很容易和作者產生共鳴。教學這樣的文章時,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教學相結合,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同時,滲透習作方法的指導。
此篇課文的重點是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這兩段描繪了翠鳥棲息、捕食的生動畫面。教學時,筆者采用“以讀促悟、以評代講”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好“多么美麗??!”“比鸚鵡還漂亮”等關鍵語句,體會翠鳥的色彩美。在學生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筆者相機用“聽了你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一只彩色的小鳥停在船頭”“鸚鵡是出了名的色彩艷麗的一種鳥,而這只翠鳥比鸚鵡還漂亮,令人無法忽視它的美”等語言來評價學生的朗讀,使他們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翠鳥的色彩美。在此過程中,筆者還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翠綠”“藍色”“紅色”三個詞語與“彩色”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先整體夸美麗,后具體寫細致”的寫作方法。學生朗讀“比鸚鵡還漂亮”一句時,筆者以“邊觀察邊比較,更讓人無法忽視翠鳥的美”等評價語言,引導學生習得寫作方法??傊?,教師要通過精巧實施教學策略,讓學生感受到閱讀課文的趣味性。
師出示課文第4自然段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翠鳥捕魚時動作的敏捷。
師:這只翠鳥不僅外形美,還是捕魚的能手呢!誰來讀一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
幾位學生分別朗讀。
師:讀了這一段,翠鳥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1:捕魚特別快。
生2:捕魚動作十分敏捷。
師(板書:動作敏捷):請你們再讀一讀,哪句話讓你們感受到它捕魚動作的敏捷呢?
生:“一下子沖進水里”,“沒一會兒”就“飛起來了”。
師:你能將這種“敏捷”讀出來嗎?
生朗讀。
師:除了“一下子”這些表示速度特別快的詞,還有哪些動作也能讓我們感受到翠鳥的敏捷?
生:一下子“沖”進水里。
師:老師也特別喜歡“沖”這個動作,文中還有你們喜歡的表示動作的詞語嗎?
生1:沒一會兒,它“飛”起來了,紅色的長嘴“銜”著一條小魚。
生2:它站在船頭,一口把小魚“吞”了下去。
師:謝謝大家的分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扮演翠鳥,邊做動作邊來讀。
《搭船的鳥》這篇課文有助于學生學會抓住外形、動作兩個方面來觀察并描寫動物。教學時,教師應精心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技巧。
以上是翠鳥捕魚的教學片段,筆者先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翠鳥捕魚動作的敏捷,然后引導學生體會段落中的關鍵詞句:一是關注“一下子”等表示速度快的詞語,二是關注翠鳥連續(xù)性的動作。教學時,筆者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聚焦動詞,邊讀邊想象畫面,并說一說自己看到的翠鳥捕魚的情形。在前面有關翠鳥外形的教學中,筆者已經幫助學生初步搭建起了寫作支架,即觀察動物時,可從外形和動作兩方面入手:描寫外形時,緊抓該動物的特征,由整體到局部進行細致觀察;描寫動作時,先感受動作特點,再仔細觀察它的一系列動作,用恰當精準的動詞描述清楚。運用筆者精心搭建的寫作支架,學生在習作練習時便有方法可循,有助于其提高習作表達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