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關鍵詞:SMART原則;多元識讀理論;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1)07 — 0154 — 03
SMART原則從最初的管理學術語發(fā)展至今,在教育教學領域已廣泛運用。它所包含的五個維度(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作為多元化目標體系、評價體系的標準,對語言教學的設計實施具有一定的導向和制約作用。而多元識讀理論承載了當代社會的語言教育理念,體現(xiàn)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協(xié)調統(tǒng)一地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社會認知力、多元文化意識和批判性思維水平。本研究以SMART原則為教學目標的指導標準,將多元識讀理論貫徹于教學過程之中,在實際的高校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驗證該實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SMART原則是由美國管理學教授彼得·德魯克提出的,最初應用于心理學、管理學等領域,后經修整調適在教育、課程方面普遍運用。針對目標設置,SMART原則主要包括五個維度:Specific,Measurable,Attainable,Relevant,Time-bound,即具體的、可衡量的、可達成的、相關的、有時效的?!?〕 當前對于SMART原則的研究,包括在經濟學課程、理科課程以及語言類課程中的課堂設計、目標及評價體系的設定,驗證了該原則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性。 因此,該原則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是切實可行的。本研究主要是運用其最基本的要素含義,以做出對英語課堂教學目標的制約規(guī)則判斷。
多元識讀理論(multiliteracy)是由新倫敦團體在美國的教育改革學術會議中首次提出的。其教學步驟包括:教師創(chuàng)建真實語境,干預學習過程,學生運用認知框架,將目標語放入語境中運用,賦予其新的意義。學生的多元識讀能力主要包括媒體、文化、政治、批評、技術的識讀能力?!?〕 胡壯麟教授將多層次的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規(guī)劃為九種,包括處理信息、技術協(xié)作、構建意義、社會互動等?!?〕 在該理論的指導下,教師能夠拓寬教學資源渠道,積極促進學生整合符號信息、社會互動能力,提升學業(yè)反思和語言產出的水平。
SMART原則與多元識讀理論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在SMART原則的基礎上設定學習目標和評價體系,以此為導向標準來貫徹多元識讀教學,兩者的結合有助于構建科學合理,生動高效的課堂,提高學生知識、技能、文化、價值觀等多元意識能力。
在設置教學目標時,各級目標要有明顯且詳細的層進,從具體到總述,從局部到整體,重難點清晰。因而,根據(jù)這一維度,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就要注重根據(jù)具體的各項目標來選擇課堂活動和補充教材。因此,英語教師就需要根據(jù)具體實際情況,通過多種媒介,基于文化語境的交流形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批判的識讀協(xié)商能力,理解多種元素所傳達的意義信息,深層次挖掘教材內容,以期達到各級各類詳細的學習目標。
教學和學習評價體系要逐層細化、可量化、有章可循,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教師對學生的教學指導成果不只由最終的期末卷面成績來評判,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英語技能訓練、非智力因素以及多元智能的培養(yǎng)。大學生的平時成績就是量化學習過程的一種方式。平時成績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討論發(fā)言、作業(yè)筆記,還可以包括在線學習、匯報展演、有聲作業(yè)等,根據(jù)可靠的評分標準,使得學生成績的評價體系有了可測量性。
教師安排的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生現(xiàn)有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循序漸進、制定好教學進度。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習主體要因材施教、教有所依。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風格:觸覺型、視覺型、聽覺型等等,在可達到的學習目標指導之下,教師設計的學習任務應注重多種形式的信息載體的運用,比如圖畫、音樂、副語言、觸覺感知、空間布局等來幫助學生構建認知體系?!?〕 多元的教學方式、可達到的學習目標、合理的教學安排,是學生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有效驅動力。
教學目標各個元素要環(huán)環(huán)相扣,全面系統(tǒng),注重知識之間的連貫性和與生活實際的聯(lián)系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習內容與原有認知結構產生聯(lián)系,學生主動地去同化、順應、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為了發(fā)揮語言的工具性、信息性和人文性,學科之間的滲透聯(lián)系也很重要。在選取教學資源方面,語言識讀、視聽識讀、網絡識讀、空間識讀、多模態(tài)識讀等都是可整合、可選用的方式,教學材料、教學活動、教學評價都要多元識讀化?!?〕
大學生應培養(yǎng)對時間的掌控和調節(jié)能力,這是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元認知計劃、監(jiān)控策略的體現(xiàn)。作為語言教師,對其學習過程應有明確的安排和時限。這樣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提高學習效率,減少拖沓和盲目。在設計英語課堂時,教師應根據(jù)學習內容,運用多種適合學生的識讀方式,快速有效地幫助學生達到教學目標,可借助思維迅速訓練、限時閱讀等方式,并給予及時、多樣化的評價反饋。
本研究的被試是安徽三聯(lián)學院計算機專業(yè)的兩個平行班大一學生,計算機1班作為實驗組,計算機2班作為控制組。由于剛剛經歷高考和隨機平均分班,兩個班的學生初始學習水平和基本學習能力相似,其他情況如班級人數(shù)、男女比例、年齡階段等都基本相同。本研究的實驗采用等值組后測設計。實驗時間是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教師在實驗組學生的實用英語課堂上采用SMART原則與多元識讀理論結合的方式,而在控制組的班級按照慣例正常教學。實驗結束后,兩個班的期末成績差異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本研究中的實驗教學的影響作用。本研究綜合定量和定性研究,將訪談安排在學期末,研究者在實驗組的班級隨機抽取五位學生對教學效果進行非結構式訪談。
在本研究的實驗過程中,實驗組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都按照SMART原則的五個維度來進行衡量,以確保教學目標具體明確、可衡量、可達到、有聯(lián)系性和及時性。研究者作為任課教師,對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也作有章可循的形成性評價,使評價體系也符合SMART原則,比如量化學生在線學習的成績、為學生的表演打分、及時給出反饋建議等。在課堂教學安排方面,研究者運用多種識讀方式加以補充,比如給PPT重點知識做增顯標志,以加強視覺意義;轉換講課位置、環(huán)境布局,以顯示空間意義等。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研究者選取不同的識讀方式進行組合運用。
根據(jù)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的期末成績,研究者采用SPSS23.0對該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組統(tǒng)計和獨立樣本T檢驗。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如下:
組統(tǒng)計
獨立樣本檢驗
從組統(tǒng)計來看,實驗組的平均分比控制組高出了2.57分,可以說明本研究的實驗是有效果的。而實驗組的標準差比控制組低了1.14分,由此可見實驗組的成績更集中一些。就獨立樣本T檢驗的數(shù)據(jù)來講,萊文方差等同性檢驗F值為1.181>0.05,接受原假設,兩組別方差齊性,因此所對應的t值是2.117,顯著性(雙尾)為0.036,小于0.05,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期末成績分數(shù)有顯著差異。
另一方面,研究者整理了訪談的結果,訪談對象均表示本學期的英語課程使他們提高了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掌握了一些英語學習策略,基本的英語知識技能也得到了良好的鞏固。有學生認為教師所提的任務有時會偏難,但大多數(shù)還是可以完成的。部分學生質疑多樣的教學模式是否真正能夠起到鞏固基礎知識的作用。這些也是研究者本次以及之后相關領域研究需要注意并反思的問題。
綜上可見,在SMART原則的指導下,研究者運用多元識讀理論進行教學,對學生的英語成績、學習興趣是有促進作用的。實驗組的學生不僅成績明顯高于控制組的學生,課堂表現(xiàn)包括記筆記、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更加高漲,這說明本研究的教學方式也有利于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升。在保證各方面規(guī)范指導的情況下,SMART原則和多元識讀理論能夠相輔相成、相互補充,共同對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起到促進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牟金江.SMART原則下的高中英語寫作教學與評價〔J〕.課程·教材·教法,2011,31(05):60-64.
〔2〕張義君.跨文化交際課程中多元識讀教學模型的建構與實踐〔J〕.外語界,2013,(01):20-27+71.
〔3〕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01):1-10.
〔4〕Dousay T. Reinforcing Multiliteracies Through Design Activities〔J〕.Essentials of Teaching and Integrating Visual and Media Literacy(2015):27-46.
〔5〕Pasadas Ure a, C. Multiliteracy and Social Networks in Higher Edu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0)7:16-25.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