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以及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在豐富學生語言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理解和寫作能力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所在,反過來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教學得以高效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現(xiàn)如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在應試教育以及高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下,存在著教學方式形式化、教學內容單一以及教學目標不明確等問題。在新課改思想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深入滲透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踐行其倡導的高效教學的教育理念,通過采用多樣化的方式和手段促進語文閱讀教學的順暢進展是教師關注的話題?;诖?,文章針對新課改背景下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和策略進行闡述,以期為提升閱讀教學質量和效果提供一些參考價值。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分析;有效策略
一、 引言
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推進和實施給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課改教育理念倡導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即教師在關注基礎知識教學之余,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閱讀作為提升文章理解、寫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如何在遵循新課改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礎上對閱讀教學進行全新解讀,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解決現(xiàn)如今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在把握新課改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對閱讀教學進行重新定位,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能夠逐步提升自身的閱讀思維,促進自身審美情趣的深化發(fā)展,從而最終實現(xiàn)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標。
二、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形式化教學現(xiàn)象突出,學生閱讀興趣較低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常規(guī)板塊和重要組成部分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往往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進行閱讀知識內容的講授,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和手段也是灌輸、填鴨式的,過于形式化的教學活動使得課堂教學氛圍極為沉悶、無趣。教師在繁重教學任務的壓制下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時間不多,導致學生缺乏自主的意識和能力,且難以從閱讀活動中體會到文本的深意并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這種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開展的、單調乏味的教學活動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效果也難以達到理想的水平。
(二)教學內容單一,學生知識視野狹隘
現(xiàn)如今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素材和內容大多來源于課本,教師往往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文章主旨大意的講解或是思想情感內涵的分析,過于單一的教學內容很容易造成學生知識視野狹隘現(xiàn)象的產生。閱讀本身是學生獲取知識、豐富認知且提升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而教材作為內容載體只是發(fā)揮了教育輔助作用。僅僅局限在教材中的閱讀教學活動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閱讀需求以及多元化的認知學習需要,學生閱讀技能和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是無從談起。
(三)教學目標不明確,忽視閱讀能力培養(yǎng)
在高考壓力的影響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將教學側重點放到了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語文成績上。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往往在教學中設置大量的閱讀訓練,并且采用讓學生讀文章、做題,教師講題的順序開展教學,導致閱讀教學過于程序化。學生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盡量多做閱讀題,過快、過多的閱讀難以做到對文章內容的深刻理解、感悟、體會,閱讀教學的價值得不到體現(xiàn),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作用也無從發(fā)揮。
三、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立足文本內容,夯實基礎知識
經過初中整個階段的學習,高中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這也為他們更輕松地應對高中階段的閱讀學習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然而高中階段的閱讀活動相比于初中階段的來說,在難度、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提升,學生需要具備較高層次的基礎知識技能才能應對這一階段的閱讀學習,從而循序漸進地促進自身閱讀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教師應從教材和文本內容入手,從基本的語音、字詞、語句、古詩詞、文言文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出發(fā),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和全面掌握,使其能夠具備與年齡、學習內容相匹配的良好學習能力和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閱讀教學的高效進展和順利實施。
例如,以《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雜文,文章運用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襯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賣國主義政策進行了批判,并對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和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進行了闡述。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作者的背景、文章的寫作背景,以及“雜文”這一文體特征在課前制作教學課件,并在課堂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shù)卣故窘o學生觀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首先針對作者的相關信息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等相關內容進行闡述,使學生對魯迅先生在我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有深刻認知,并對當時中華民族所處災難深重的時代背景有全面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應對“雜文”這一文體的具體特征進行深入講解,使學生能夠對這類文章的寫作手法和語言特色有所了解。之后,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初讀感知課文,感受文章的層次感和結構特點,并通過設問的形式帶領學生深入、細致地閱讀課文,感受文章所闡述的主題“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比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文章所描述的“送去主義”具體是指什么?為了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的“送去主義”的丑態(tài),文章列舉了哪些事實進行了舉例說明?這種一味奉行“送去主義”的思想最后悔帶來哪些危害?讓學生結合這些問題對文章內容進行細致閱讀、深入研討,引導學生在思考、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逐步把握文章的脈絡,增強對文章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的理解。如此,便使學生對文章的基礎知識有了深刻的把握,奠定了閱讀教學的基礎,對推動閱讀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豐富閱讀體驗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特征賦予語文教學更多的可能性,也給學生提供探索未知以及獲取豐富情感體驗的途徑。傳統(tǒng)過于形式化、程序化的教學方式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無法展現(xiàn)語文學科的內在性質,因而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是極為重要的。為此,在開展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在順應新課改發(fā)展需求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給課堂教學活動帶來的便利和優(yōu)勢,并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喜好出發(fā),合理地將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合作學習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入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從中領略到閱讀學習的多姿多彩,從而以身心倍感愉悅、積極樂觀的狀態(tài)投入到閱讀學習中。
例如,以《故都的秋》這篇課文為例,文章從獨特的視角,以細膩和飽滿深情的筆吻對故都的秋進行了生動、細致的描述,將作者對故都秋的贊美以及流露出來的悲涼、傷感之音在字里行間充分展現(xiàn)了出來。在課堂上,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處年代秋的特征,感悟文本中作者對景物描寫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作者寫作時代的相關資料,將展示當時秋景的視頻或是圖片與當前相同地方的秋景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時代景物特征的差異,從而產生對文章進行深入學習、探究的興趣。之后,教師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引領學生對作者筆下故都秋的特點進行分析,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找出文章描繪了哪五幅秋景圖,文章的哪些詞句體現(xiàn)了故都秋“清、靜、悲涼”的特征。同時,引領學生在合作學習和探究的過程中細細感受和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是怎樣的,感悟文章獨具特色的語言美及其蘊含深厚的情感內涵。如此,通過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增強了學生自主閱讀的意識和動力,學生從中也能獲得豐富的體驗并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挖掘文本內涵,深化情感認知
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是深度閱讀教學的目的。文本作為作者觀點陳述和情感流露的載體,承載著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文章的核心主旨。停留在淺層表面,對語言文字進行解讀的教學難以被稱為是有深度、有價值的閱讀教學。為此,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分析,通過對文章整體構架的再現(xiàn),以及對情感脈絡的分析展現(xiàn)閱讀的知識性和人文性,促進學生情感認知的升華和深化,將閱讀教學的深層次內涵和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來。
例如,以《赤壁賦》這篇寫景抒情的文章為例,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當時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及其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刻內涵,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學生文言文學習基礎以及本課主要內容的前提下,首先帶領學生疏通文章的大意,讓學生首先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以此為基礎引領學生對文章內容展開誦讀、品味、鑒賞活動。在深入品讀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除了關注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以及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之外,還應深入挖掘和感悟文章的內在美,比如文章是如何展示作者的豁達心境的。同時,教師還可從中引入作者蘇軾的生平事跡,結合對關鍵詞句的賞析深化學生對蘇軾當時處境的了解,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突圍的超然、坦蕩胸襟,文章所傳達的深刻情感內涵也得以充分顯現(xiàn)出來。如此,通過對文章內容的深刻剖析以及對文本內涵的深入挖掘,展示了隱含在文字背后作者所要傳遞的情感真諦,促進了學生閱讀感悟的提升以及閱讀教學效果的優(yōu)化。
(四)實現(xiàn)讀寫結合,提升綜合素養(yǎng)
閱讀教學不應被放到封閉的環(huán)境中獨立進行,而應當在秉承大語文教學觀的基礎上,置身于語文教學的整體氛圍中,通過實施拓展、延伸教學,實現(xiàn)閱讀與其他活動的巧妙融合。而寫作作為知識輸出的方式,與閱讀這一知識輸入方式是對立的,同時也是語文教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實現(xiàn)二者的融合對語文教學的整體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在充分考慮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巧妙進行閱讀拓展教學,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合理設計、規(guī)劃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大量、廣泛、深入的閱讀能夠逐步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并能通過寫作順暢輸出、表達自己的想法,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以及學生語文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
例如,以《我與地壇》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作者通過對自己與古園緣分的描寫,再到對古園本身的描述,進一步刻畫了作者從中得出的生命感悟,以及對母親愧疚、懷念的情感。文章無論是對生命感悟的描述,還是對懷念母親部分內容的描寫,都對人生有著很大的啟示,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有著積極影響。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帶著感情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的閱讀,并讓學生以讀后感的形式談談自己閱讀后的心得、體會,談談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實現(xiàn)閱讀與寫作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教師還可抓住文章的主題作為寫作的側重點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比如讓學生以“對生命的感悟”“對母親的感恩”等話題,通過揣摩文章的寫作特點和手法,對自己的文章進行構思,對自身寫作的語言進行潤色。如此,便將閱讀與寫作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促進了閱讀教學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學生的讀寫水平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也得以不斷提升。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教師對教材內容以及學生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的結果,是對教學思路和手段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所取得的成果。作為教師,我們應在秉承與時俱進教育思想理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自身的閱讀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規(guī)劃,使之能夠更加符合新課改發(fā)展需求,以及學生多樣化的學習、認知需要,通過適當、合理的調整逐步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水平,從而實現(xiàn)學生閱讀能力、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并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海婷.有關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學周刊,2016.
[2]黎育彬.如何提高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
作者簡介:
王丹,遼寧省大連市,遼寧省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