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在小學階段,語文這門學科逐漸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同時,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進行德育教育十分關鍵,因此,教師便可以將相關的德育內容滲透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長期的學習過程,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這門學科,其中存在著許多內容適合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這是因為在教材內容中,所存在的許多文章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教師便可以根據學生的成長經歷和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來進行德育教育的展開,使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堂的學習,對自身的行為和思想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文章將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這一問題,提出幾點相關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認知能力和思想意識正處于發(fā)展的階段,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將德育理念進行合理全面的滲透。語文這門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人文性,于是,教師便可以通過語文教學來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讓學生能夠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師正向地引導下,不斷地完善、改進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學生能夠通過語文知識內容,對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產生一定的認知,這樣便能使語文教學過程所起到的作用達到最大化。學生能夠逐漸認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進而不斷改善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全面的提升和發(fā)展。
二、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
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人們常常會用一個詞語來進行概括:讀書識字。在這一詞語的結構中來看,會很容易讓人誤解,認為讀書是為了識字,而若是對這一詞語進行深入的分析,便會發(fā)現,其實這兩者的因果關系與之前理解的相反,實際上是通過識字而讀書,讓小學生擁有更加廣泛的閱讀量。而在讀書的過程,并不是單純地對書籍內容進行理解,而是通過閱讀的過程,提升自己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標準。學生應該通過讀書的過程,與書中人物或是作者產生思想上的碰撞。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對文章內容進行深思,從中獲得啟示和感悟,進而通過所思考的內容來影響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道德與情感教育是主要的教育內容,雖然這兩者看似虛無,但這才是學生成長所必備的因素。對于小學階段的教育過程,教師有必要讓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成為學生人生發(fā)展的基石,以此為基礎來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展開。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擁有更加堅實的思想基礎作為支撐。
三、 小學語文教學的教學現狀
(一)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單一
在如今,存在著大部分的教師并沒有意識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更新和完善,這導致學生只能接受到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便很容易會對語文的學習過程產生厭惡、放棄等心理,這便會從根本上降低教師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沒有意識根據語文教學內容而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導致學生無法真正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在教學模式這方面,教師只是采用口頭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角度,這樣會導致學生很容易過度地依賴教師的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空間。學生無法通過學習過程而收獲更加豐富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這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fā)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要想使課堂教學內容更加的合理、有效,教師便需要在課程進行全面的備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等方面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構建。但是,在如今,教師過于重視教材文章的內容,僅僅是圍繞著相應的文章來進行理論性的講解,并沒有重視學生的理解情況和認知能力。這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難以得到提升,導致課堂教學的過程逐漸變得形式化。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過于重視學生的考試,只是圍繞著考試范圍來進行針對性的講解。這種情況便導致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十分的單一、枯燥,這種應試的教學方式,無法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學生無法確立合理正確的學習目標,便會導致整體的學習過程變得無效化。但如今,對于分數的追求已經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目標,這種教學理念已經根深蒂固,在進行德育理念的滲透時,也很難使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于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總體的分析和構建,從學生的角度來進行問題的分析,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來進行德育內容的體現,以此實現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和改善。
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相關策略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
在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時,教師可以從教材中的具體內容出發(fā),來進行德育元素的挖掘。在教材中,存在著許多文章內容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正向的引導,使教師在進行備課時便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挖掘,讓學生能夠在對文章進行理解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讓學生能夠通過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和內涵,而反思自己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逐漸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讓學生能夠在有所收獲后,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通過課堂教學而體現出語文之美,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知識的發(fā)掘和思考,讓學生能夠逐漸認識到文字的魅力之處,使其能夠通過主動的分析和理解,而逐漸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意識。之后,教師便可以來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以此來構建出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進行語文文章的理解,加強學生的情感認知和學習體驗,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文章的感悟,從而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反思。
例如,教師在講解《孟子二章》的《富貴不能淫》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進行思維意識的提升。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需要向學生傳達正確的思想,讓學生能夠根據文章的閱讀和學習,對孟子的大丈夫論產生深刻的理解,讓學生能夠逐漸樹立起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能夠懂道義、知仁德,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使其能夠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而實現思想層面的提升。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便能夠對語文的學習產生較大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進行文章的學習和理解,將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內化。
(二)營造合適的情感氛圍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有必要以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來激發(fā)學生主動地學習和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學習思維得到發(fā)散。并且,通過活躍的課堂氛圍,也能夠緩解學生在課堂中的緊張感,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更加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于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便需要為學生營造合適的情感氛圍,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學的具體內容來進行情景的構建,讓學生能夠通過情景的融入,對文章產生新的認知和理解,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產生感同身受的心理。只有這樣,才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從作者的角度或是文章角色的角度來進行問題的分析,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意識。這樣,學生便能夠通過文章中的內容而聯(lián)想到自身的生活,以此來有效實現德育教育的開展。比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理念進行合理的滲透,讓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文章的內容。
例如,教師在講解“傳統(tǒng)節(jié)日”這節(jié)課時,教師便可以為學生開展以此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中秋節(jié)或是端午節(jié)等節(jié)日,讓學生先了解這些節(jié)日的風俗特點,并向學生提問自己如何與家人度過節(jié)日的,有沒有發(fā)生過哪些趣事?以此作為引導,讓學生進行回憶和思考,之后,再讓學生通過實際的操作。比如,包粽子、制作月餅等一系列活動,使其能夠通過真實的體驗,而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對于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讓學生能夠認識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價值,使學生能夠逐漸產生較強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意識,以此便能夠實現對文章內容的深化。并且,學生在這種相對活躍、自由的學習氛圍下,便能夠對學習過程產生新的認知,讓學生能夠擁有更高的積極性來進行活動的參與,使其能夠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并在真實的體驗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觀念和情感認知。
(三)落實有效的學習方式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對問題的探討而不斷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通過這一過程,能夠讓學生在相互幫助相互協(xié)作中,逐漸產生較強的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并且,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也能夠讓學生相互監(jiān)督進行文章的學習,使班級中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設立明確、合理的討論主題,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有方向地進行知識的探討,避免其討論與課堂無關的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分組時,教師也需要做到合理、公平。教師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來進行層次的劃分,根據層次劃分的結果來進行分組。比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班級中的學生大致分為三個層次:學習情況較好的學生、學習情況中等的學生、學習情況較差的學生。之后,便可以進行分組過程,教師需要保證一個小組中包含三個層次的學生,使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而達到最終的學習目標。
例如,教師在講解《兩小兒辯日》這一文章時,教師可以將其中所涉及的理論性內容以習題的形式來進行布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完成,并且,教師也可以以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的認真、專注。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題型分為注音、解釋、翻譯等,讓每個小組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來進行任務的分配。教師可以讓第一個層次的學生來進行翻譯,第二個層次的學生來進行名詞解釋,第三個層次的學生來進行生字詞的注音,通過合理的分配來進行競賽活動的展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相互學習,從而對文章所涉及的知識內容進行全面的掌握。并且,通過這種方式,也能夠讓每個小組的成員為了集體的榮譽而更加努力地學習,讓學生能夠在長期的學習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思想態(tài)度。
五、 結語
文章在開始主要講解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義。之后又講述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其中包括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單一、教學內容脫離實際這兩個方面。最后,文章又針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這一問題,提出了幾點相關的建議和策略,包括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營造合適的情感氛圍、落實有效的學習方式三個方面。希望文章的內容能夠對小學語文教師提供一些幫助,使學生能夠通過語文課堂,在掌握豐富的知識內容基礎上而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觀念,讓學生能夠在更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加強自身的情感認知,使學生能夠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以一種更加全面的角度來進行語文知識的理解,使其能夠通過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而實現全面的提升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小杰.加強小學語文教育,發(fā)揮語文教學的德育功能[J].家長,2021(20):42-43.
[2]陳翀.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J].考試周刊,2021(55):19-20.
[3]馬艷紅.育人勝過教書:論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滲透有效方法研究[J].文理導航,2021(7):50-51.
[4]王小林.關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讀寫算,2021(18):43-44.
[5]彭紅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淺析[N].黔西南日報,2021-06-25(7).
作者簡介:
湯唯一,江蘇省蘇州市,蘇州科技城實驗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