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孫祺媛
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提高國際學生高等教育質量,教育部2018年制定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應當建立健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保障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健康發(fā)展和持續(xù)改進,推進中外學生管理和服務的趨同化。”但在實際工作中,趨同化管理并未普及所有高校,很多高校在國際學生管理中,成立國際教育學院、國際處等部門作為在校國際學生的歸口管理部門,學生工作部和教務處并未將國際學生納入同中國學生一樣的管理系統(tǒng)中。國際學生散落在各個學院進行學習,學業(yè)培養(yǎng)方案、課程安排、考試安排、畢業(yè)論文等教學問題需要依托國際學生所在培養(yǎng)單位的專業(yè)教學管理人員和任課教師,其日常管理如簽證管理、檔案管理、住宿管理、活動管理、各類證明的開具、日常信息篩查和流調、畢業(yè)流程及手續(xù)辦理多在國際處等管理部門。但是,很多學院教學管理人員常常忽視國際學生群體的教學管理,更多時候需要國際學生輔導員主動聯系協(xié)調各部門,點對點解決學生的個案問題,復雜化了國際學生的辦事流程,降低了工作效率。
大部分高校國際學生管理隊伍由管理人員和國際學生輔導員構成,具備基本的英語交流能力或其他語種交流能力,但跨文化交際能力、心理咨詢專業(yè)能力不足,難以應對來自全球各個國家和背景的國際學生較大的語言、年齡、習俗等差異。同時,國際學生輔導員在很多高校還未被完全納入中國學生輔導員成熟的理論培訓和實踐訓練體系中,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培訓和專業(yè)知識儲備,也缺乏同行業(yè)人員的經驗交流分享。更多的是以經驗代替理論、以實踐代替學習,大大增加了國際學生管理工作中的試錯成本,也使國際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重在管理,而缺少以理論為支撐的教育引導。
在國際學生招生培養(yǎng)中,缺少評估、準入和退出機制,培養(yǎng)質量良莠不齊。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接受外國留學生管理規(guī)定》規(guī)定:“申請到我國高等學校學習、進修的外國公民,應當具備相應的資格并符合入學條件,有可靠的經濟保證和在華事務擔保人。高等學校應當對申請來華學習者進行入學資格審查、考試或考核。錄取標準由學校自行確定”,這表明高校有著審核國際學生入學的自主權。中國政府獎學金、國際中國教師教學金等獎學金項目雖有國家留學基金委、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做最終審核,但高校也有審核資格和推薦權利。因此,各高校在招生門檻的設定上會出現標準不一致的問題。此外,由于國際學生招收大多只能依靠學生申請材料或基礎面試,無法深入了解學生日常表現、學術能力等實際情況。由于國際學生來華留學熱,出現了很多幫助申報學校的中介機構,使得很多學生的申請材料難以看到未加修飾的真實面貌,導致很多有心理問題隱患、學術能力低、紀律意識淡薄、素質較差的學生被招收進來,大大增加了學生入學后的管理成本。
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所在學校的校園文化仍存在差異感。首先,從培養(yǎng)方案、教學安排、教學管理到校園文化生活,很多高校趨同化管理并不深入,因此,國際學生很難通過學業(yè)生活融入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其次,目前國際學生仍缺少豐富的校園文化體驗與靈活的國情教育方式,書法、太極等課程沒有系統(tǒng)開展到國際學生群體當中,授課方式的傳統(tǒng)化、課程設置的非體系化使國情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再次,全英文授課的任課教師英語口語能力及在課程專業(yè)特點和教學方法國際化的融合上還有待提升,不少高校還缺少對全英文授課課程建設的重視度。最后,由于國際學生層次的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授課難度也很難平衡。
在教學監(jiān)督和教學考核體系上,一方面,國際學生的教學管理由于在學校整體教學管理中占比較少,很容易被忽視或沒有被納入整體教學評價機制中。由于獨立授課課程多是全英文授課,缺乏專業(yè)的可對課程質量進行監(jiān)督的專家組成員,也是導致獨立授課國際學生的教學監(jiān)督考核效果不明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對國際學生自身的教學監(jiān)督評價制度缺失,也導致國際學生懶散成性,形成教師面對不配合教學的學生無計可施的惡性循環(huán)。
從制度上進一步優(yōu)化國際學生管理團隊人員配置,應從國際學生日常管理、學生活動到培養(yǎng)方案設計、教學安排等方面,進一步深入貫徹趨同化管理制度。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在國際學生人數較多的學院單獨設置輔導員進行管理,國際學生人數較少的學院由中國學生輔導員兼職管理,使輔導員能夠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同時與中國學生的日常管理保持一致性,提高工作效率,促進中外學生管理的趨同化。此外,目前多數高校還沒有將教學管理人員納入國際學生管理團隊的實際工作中。為了切實有效地幫助國際學生解決課程、教學安排等實際問題,將教學管理人員納入國際學生管理隊伍中,實現中外學生教學管理趨同化,能夠進一步增強國際學生校園生活的融合度,提高學業(yè)管理的效率。
國際學生輔導員作為國際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應明確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定位,即兼具同中國學生輔導員一樣的學風建設、日常事務管理、道德引導、突發(fā)事件應對等職能,同時肩負著國際事務管理者的責任。國際學生輔導員作為中外文化學習交流的橋梁,以教師和管理者的雙重身份成為中國在國際學生眼中的第一張名片,既要給予國際學生足夠的關心關愛,又要依法依規(guī)、因地制宜、嚴格要求。因此,要進一步通過國際學生輔導員系統(tǒng)培訓等方式,提高其業(yè)務能力、外語水平和跨文化能力。
提高獎學金學生入學標準,推進獎學金制度改革,加強獎學金制度與高質量培養(yǎng)要求相關聯的制度設計,改變高獎學金投入、低培養(yǎng)質量的困境,嚴把獎學金生培養(yǎng)質量監(jiān)督關。目前,很多高校的獎學金生年度評審工作開展有待進一步完善,很多按照嚴格教學管理、日常管理要求無法繼續(xù)獲得獎學金的學生被放寬標準、降低要求,繼續(xù)獲得獎學金資助。高校應把獎學金年度評審作為培養(yǎng)質量監(jiān)督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按照學生真實表現及時處理不符合獎學金資格的學生。提升高校國際學生質量意識,以招收國際學生生源質量的高低以及培養(yǎng)出來的國際學生社會、學術貢獻度的高低作為評判標準,形成用高質量培養(yǎng)吸引優(yōu)質生源的良性循環(huán)。
建立并完善教學評價標準,囊括課程內容、學習和科研質量、國際學生滿意度等指標,落實中外學生教學管理、考試與考核等方面的統(tǒng)一標準,將國際學生教學管理納入全校教學管理體系。同時,嚴格國際學生的選拔、考核以及日常教學管理,將國際學生的教學管理權力交由在教學一線接觸學生的各培養(yǎng)單位。各培養(yǎng)單位按照培養(yǎng)方案嚴格管理國際學生的學業(yè),并提供有效幫助。
此外,2018年教育部印發(fā)的《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guī)范(試行)》明確規(guī)定:“來華留學生應當熟悉中國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中國國情和文化基本知識,了解中國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國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念”,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安排與中國文化等內容相關的國情教育課程,滿足國際學生學習需求。通過搭建中外學生學術交流平臺,創(chuàng)造國際學生參與各類活動的機會等各種方式,提升國際學生在學術研究上的融入感和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