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芬
記敘文指的是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以寫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物發(fā)展變化為主要內容的一種文體形式。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由于缺乏文體意識,運用語言進行書面表達的能力不強,因而對寫作記敘文感到抵觸。對此,教師要采用讀寫結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閱讀中獲得啟迪,進行深度思考,總結寫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自主創(chuàng)作中,從而全面提升自己的記敘文寫作能力。
一、品讀經(jīng)典,準確立意
立意指的是確定寫作的主題,教師要讓學生明白敘事類作品并非只是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還要有一定的境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中的經(jīng)典作品,讓他們談一談作品內容是什么,其內涵是什么,然后思考自己應如何準確立意。
學習《驛路梨花》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作品的立意是什么,“這篇文章只是為了探究到底誰是屋子的主人嗎?”學生在自主閱讀后會形成自己的認識:“從表面看,作者只是記錄了‘我在旅途中經(jīng)歷的場景,但實際上,卻是贊頌了助人為樂、不求索取、只求付出的高尚品德。”教師繼而引導學生用筆墨記錄校園中的精彩故事,并提升文章立意,展現(xiàn)出青少年的美好精神風貌。比如,有學生以“尋找貓精靈”為題,記敘了校門口的流浪貓失蹤了,大家四處尋找的故事,該學生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展現(xiàn)出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樣就提升了整篇文章的立意。
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作品如何從普通材料入手,寫出對世界的理性思考,如何展現(xiàn)對社會的認識。這樣,學生就能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獲得感悟,寫出境界更高的敘事類作品。
二、細讀范文,學習謀篇布局
構思是作者在寫作前思考如何創(chuàng)作的過程,構思是寫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學生常常缺乏構思,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影響了寫作效果。教師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思考作者如何謀篇布局,探究作品的層次、內容詳略和寫作順序。在自主寫作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擬定大綱,整理創(chuàng)作思路。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這篇文章,該文塑造了聞一多先生的光輝形象,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篇文章的結構特點是什么,說說作者如何處理說和做之間的關系。學生經(jīng)過仔細閱讀,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結構嚴謹,邏輯性很強。作者先寫了作為學者和革命家的聞一多,其言行各有什么特點,然后又贊頌了聞一多的精神。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結構將說和做有機結合在一起,更生動地展現(xiàn)了聞一多的特點。教師引導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作時也思考如何能使結構更為合理。如有學生寫了參與小組學習的活動,便將小組討論的“安靜”和“喧鬧”融合在一起,先寫自主學習時大家專心致志,十分安靜,而后又寫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將兩者融合起來,展現(xiàn)了小組活動的特點。
在讀寫結合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如何安排文章層次、寫作的思路是什么,然后思考自己創(chuàng)作時如何將腦子里的思路呈現(xiàn)在紙上,思考如何寫開頭、結尾,中間怎么寫,每一個段落之間如何過渡等,然后展開寫作,這樣才能寫出更有條理的作品。
三、精讀課文,借鑒表現(xiàn)手法
在讀寫結合的活動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精讀課文,并圍繞其中的經(jīng)典句子進行賞析,說說作品運用了哪些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記敘文常常使用對比、象征、欲抑先揚、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手法后,教師便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運用這些手法。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分析作者運用了怎樣的表現(xiàn)手法來塑造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并思考作者對阿長的態(tài)度。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先寫阿長長得難看,沒有文化,但在后面又寫了阿長為買《山海經(jīng)》的故事,寫自己改變了對她的看法,最后寫了對阿長的崇敬之情。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時候是否可以運用這種手法。如有學生先寫了“我的媽媽是最嚴格的媽媽”,表達了對媽媽的畏懼,但在后面又寫了自己在媽媽的鼓勵下獲得了比賽第一名,先抑后揚,寫出了對媽媽的愛。學生發(fā)現(xiàn)運用這種手法能設置懸念,表達效果更好。
不同的寫作手法有不同的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具體分析,充分了解各種手法的特點,然后思考如何合理運用。這樣能促使學生自主建構寫作知識體系,并靈活運用各種寫作方法和技巧,創(chuàng)作更精彩的作品。
四、賞讀作品語言,體味語言特色
在閱讀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賞讀作品的語言,體會其語言特色。學生在分析作品語言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有的作品綜合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反復、夸張等多種修辭手法,這些作品正是因為運用了豐富多彩的修辭手法,才使語言變得更靈動,更引人入勝。
《老王》是一篇精彩的寫人記事散文,作品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塑造了老王這個人物形象。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作品中的詞句展開分析,說說作者用了何種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如對“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一句展開分析,學生首先發(fā)現(xiàn)這一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展現(xiàn)出老王的身體已經(jīng)非常差,病情也惡化了,身體和精神都已瀕臨崩潰。學生發(fā)現(xiàn)這種手法十分形象生動,能讓讀者一下子就感受到老王的形象特質。教師繼而引導學生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思考如何塑造人物形象,怎樣在寫作中運用修辭手法體現(xiàn)人物的典型特點。如有學生為形容人物的清瘦,用了比喻的手法:“就好像一根隨風擺動的蘆葦,長在了我的面前?!边@個句子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寫出了人物無依無靠的生存狀態(tài)。
除了分析作品中的修辭手法以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語言特色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風格,思考如何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這樣也起到了讀寫結合的教學效果,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思考和感悟,梳理作品的寫作思路,理解其內容,分析在不同語境下一些詞句的意思。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內化閱讀知識,通過作文輸出的方式進行遷移,進而提升讀寫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