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郭林紅
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解放軍第900 醫(yī)院放射診斷科,福建福州 350002
CT 為臨床診斷疾病影像學方法,正常情況下經CT平掃便可發(fā)現(xiàn)病變組織,但針對疑似病變、CT 平掃無法檢出的病變, 需自肘正中靜脈注射造影劑進行增強掃描,在強化局部血供、器官顯影效果同時,提高圖像質量,但部分患者對CT 增強檢查無正確認知,導致其造影劑注射時、掃描時出現(xiàn)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增加機體應激反應, 亦或因認知不足出現(xiàn)依從性欠佳等問題,影響整體掃描結果。 有報告指出在CT 增強檢查時展開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依從性[1],但常規(guī)護理片面性較強,無法患者身心需求,心理護理從患者心理問題入手,結合CT 增強檢查環(huán)境進行針對性疏導,繼而改善其負性情緒,避免其增加應激反應,影響機體血流動力學,為明確心理護理在CT 增強檢查中應用價值,該文方便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接收的CT 增強檢查患者76 例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76 例CT 增強檢查患者為研究對象,按1:1 比例分為兩組。 觀察組38 例中男20 例,女18 例;平均年齡(48.34±11.35)歲;10 例大專及其以上,10 例高中者,18 例高中以下者;16 例胸部,12 例頭部,10 例腹部。 對照組38 例中男21 例, 女17 例; 平均年齡(48.64±11.41)歲;11 例大專及其以上,12 例高中,15 例高中以下;15 例胸部,11 例頭部,12 例腹部。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上報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并獲得審批。
納入標準:無認知及聽力障礙;依從性較高;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小學以上學歷;無精神疾??;近期未進行心理治療[2]。
排除標準: 精神及心理疾病者; 認知及聽力障礙者;近期參與其他研究者;心腦血管疾病者;自愿退出該次研究者;無法配合完成護理計劃者[3-4]。
(1)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護理人員在展開CT 增強檢查前為其發(fā)放檢查告知書, 并借助視頻為其講解檢查流程、重要性,糾正其對CT 增強檢查不正確認知;護理人員需為其講解造影劑在CT 增強檢查中價值,針對患者提出的疑問及時解答, 提高其對醫(yī)護人員信任程度。 告知患者CT 增強檢查時注意事項,并在檢查時進行行為、動作指導,避免影響圖像采集結果。
(2)觀察組行心理護理。 ①資料采集: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其病情、意識、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進行評估,而后采集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生活習慣等基礎治療,分析其應對能力、對CT 增強檢查認知程度,而后制訂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 加強與患者溝通,從溝通中獲取有效信息,在溝通時采用開放式提問,鼓勵其主動敘述對CT 增強檢查的認知;在與患者交談時需與其保持適度的目光接觸,使其感受到被尊重,使用通俗易懂語言為其講解CT 增強檢查、造影劑等專業(yè)名詞。 ②護患溝通:在檢查前為患者介紹檢查醫(yī)師、檢查方法,并通過電話、錄像等方法為其講解CT 增強檢查時注意事項、重要性、檢查所需時間、檢查部位等,提高其對CT增強檢查流程掌握度, 以便其在檢查中遵醫(yī)囑展開各項操作。 針對焦慮、恐懼情緒嚴重者,護理人員需陪同在旁,并使用共情技術,盡量感受、理解患者情緒,并利用語言、行為表達等方法給予理解、支持,亦或使用耐心、鼓勵性語言,提高其檢查信心。 ③環(huán)境營造:為患者營造舒適、安靜檢查環(huán)境,根據CT 掃描室環(huán)境放置綠植等增加其身心舒適度;亦可使用粉色、橘色等裝扮檢查室,使患者進入檢查室后感受到溫馨,提高其心理舒適度。 ④檢查前:在實施CT 掃描檢查前,由護理人員參考SDS、SAS 量表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 通過溝通了解其產生負性情緒原因,并進行針對性引導,消除誘發(fā)負性情緒原因,去除有威脅性刺激因素;鼓勵患者表達自己感受,針對可能發(fā)生情景進行預測,亦可指導檢查完成者現(xiàn)身說法,使其掌握CT 掃描檢查時感受、體驗,若其要求家屬或其他人員陪同, 醫(yī)護人員需盡可能滿足,并告知該項檢查存在輻射,有備孕家屬請回避。 ⑤檢查時:檢查時協(xié)助其選擇合適臥位,告知其調節(jié)情緒方法,避免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檢查結果。 其次挑選經驗豐富、溝通能力強的護理人員進行穿刺,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避免患者因此反復穿刺出現(xiàn)心理應激反應。針對出現(xiàn)惡心嘔吐者指導其轉移注意力, 亦可指導其口服糖果等食物,緩解臨床癥狀;心慌者護理人員可給予其肢體、語言干預,通過握住患者手,為其傳遞力量,緩解其心理不適感;檢查中斷時告知患者出現(xiàn)原因,待相關問題解決后再次進行健康教育, 告知其檢查重要性,提高依從性。 ⑥檢查后:檢查完成后需第一時間給予鼓勵、肯定,并遞上一杯溫水,叮囑其檢查后增加飲水量,促進體內造影劑順利排出體外,再者檢查后需留觀30 min, 待針頭拔出需對穿刺部分按壓5~10 min,若患者自訴無異常、 檢查發(fā)現(xiàn)生命體征平穩(wěn)指導其返回病室,并告知其檢查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及干預方案,避免其因傷口腫脹出現(xiàn)心理壓力,導致血壓波動。
①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其護理前后的抑郁、 焦慮等心理狀態(tài), 分值100分,得分越高心理狀態(tài)越差[5-6]。
②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心慌、檢查中斷等。
③選取醫(yī)院下發(fā)“百分制滿意度調查表”從行為、態(tài)度、溝通質量等方面入手評價其護理滿意度,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90~100 分為滿意度高、60~90 分為滿意度一般、0~60 分為不滿意)[7-8]。
④評價兩組檢查前、檢查中心率、舒張壓、收縮壓變化。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焦慮評分(31.52±1.67)分、抑郁評分(32.61±1.55)分低于對照組(40.66±2.65)分、(40.61±1.62)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心理狀態(tài)比較[(±s),分]
組別焦慮護理前護理后抑郁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n=38)對照組(n=38)t 值P 值56.31±2.42 56.38±2.64 0.120 0.904 31.52±1.67 40.66±2.65 17.987<0.001 57.64±1.64 57.63±1.35 0.029 0.977 32.61±1.55 40.61±1.62 21.955<0.001
與對照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5.79%相比, 觀察組(0.00%)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與對照組護理滿意度84.21%相比,觀察組(100.00%)明顯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n(%)]
兩組檢查前血壓、 心率對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檢查時觀察組血壓、心率較對照組平穩(wě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血壓、心率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血壓、心率比較(±s)
組別時間HR(次/min)SBP(mmHg) DBP(mmHg)觀察組(n=38)對照組(n=38)檢查前檢查時檢查前檢查時85.31±4.21 87.72±5.31 85.61±4.52 112.29±10.62 92.52±2.52 102.14±3.42 92.45±2.73 112.93±4.14 138.51±2.42 139.41±2.11 133.84±2.14 156.94±4.43
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發(fā)展, 影像學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而CT 等影像學檢查方案逐漸被應用在各疾病診斷中。 據統(tǒng)計,大部分患者經CT 平掃便可獲得高質量影像資料,但針對疑似患者需進行CT 增強檢查,以明確其實際病情,為后續(xù)診斷、治療提供參考。 經實踐證實CT 增強掃描清晰度高、 圖像質量高可為臨床提供高質量參考,目前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全面性推廣。 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大部分患者因對CT 增強檢查認知不足,出現(xiàn)嚴重負性情緒及精神壓力,若未及時疏導,不僅會影響CT 增強檢查順利性, 還會影響其身體健康程度,繼而影響檢查結果準確性。 研究發(fā)現(xiàn),給予CT 增強檢查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消除其負性情緒,確?;颊咭苑e極、樂觀的狀態(tài)面對CT 增強檢查,確保檢查安全性、準確性,從而為臨床醫(yī)師提供高質量參考[9-10]。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31.52±1.67)分、抑郁(32.61±1.55)分均低于對照組(40.66±2.65)分、(40.61±1.62)分(P<0.05)。 周霞等[11]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焦慮(31.46±1.34)分、抑郁(32.42±1.61)分低于對照組,與該研究結果相符。 證實心理護理可明顯改善CT 增強檢查患者心理狀態(tài),分析原因為:心理護理專業(yè)性較強,研究證實在治療、 檢查中合理運用心理護理可發(fā)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該研究基于CT 增強檢查患者心理護理,可引導其保持穩(wěn)定、平和的心理狀態(tài),亦可增加患者對CT 增強檢查的認知能力,在檢查時遵照醫(yī)囑,提高配合意識及依從性;亦可改善患者因CT 增強檢查產生的負性情緒,降低焦慮、抑郁評分。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0.00%低于對照組15.79%, 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84.21%(P<0.05),證實心理護理在提高護理效果中發(fā)生重要作用,分析原因為:①心理護理通過語言、非語言方式與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安撫其負性情緒,并為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 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從多方面采集患者基礎資料,了解其心理問題、既往心理狀態(tài),在維護患者尊嚴的同時,預防或減輕其心理問題,確保CT 增強檢查時患者保持極高的心理舒適度,避免發(fā)生心理應激反應,影響檢查準確性[12]。②臨床認為護患溝通質量是一切護理措施實施的前提,若護患溝通質量較高,便可提高患者依從性;反之若溝通質量較低,那么患者依從性會顯著下降,增加各醫(yī)療措施實施難度, 因此在護患溝通中護理人員需首先通過溝通、交流等方式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為后續(xù)可操作奠定基礎; 再者護理人員各操作的實施均需以尊重患者為前提,從而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此時患者對護理人員信任程度較高,為其講解CT 增強檢查流程、注意事項等內容時,患者會保持極高的注意力,因此掌握程度較高,在檢查時不會因認知不足,出現(xiàn)依從性下降等問題。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在改善CT 增強檢查患者心理狀態(tài)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可提高患者滿意度, 避免因檢查、注射造影劑出現(xiàn)血流動力學波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