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卓癑,張 原
(西安工程大學 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8)
最初佩戴耳飾的緣由與古老的說法有關,穿耳最初并不是為了裝飾,而是因為有些婦女不甘居守,便在耳垂穿孔并掛上耳珠,以這種方式提醒她們生活檢點、行動謹慎。其本身是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后來逐漸也變成了漢族人的禮俗。
耳飾,顧名思義就是耳部的裝飾。我國耳飾發(fā)展歷史悠久,種類也十分豐富,可以分為耳玦、調(又稱充耳)、耳珰、耳環(huán)、耳墜、丁香和耳鉗等。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就有在耳朵上穿孔并佩戴耳飾的習俗,甘肅天水柴家坪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人是最早在耳上有穿孔的人,距今已有5000 年歷史[1]。
耳飾的發(fā)展歷程雖然一波三折,但是在古人的詩文里卻充滿對其的喜愛與溢美?!犊兹笘|南飛》中劉蘭芝“耳著明月珰”;羅隱在《雜詠》中所寫的游春女子“金環(huán)耳際搖”都是詩文中所展示的耳飾美的盛景。古代女子的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以耳飾作為定情信物,表達著相愛之人矢志不渝的堅決之情。
隨著不同時期禮制思想與社會風氣的影響,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耳飾作為一種獨立的裝飾物件,在各個階段的發(fā)展形態(tài)、佩戴習俗和制作工藝也各不相同。時代和思想的進步是支撐耳飾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審美和技術的的提升則是內在因素[2]。耳飾作為首飾的一個門類,在古代具有表現(xiàn)社會地位、顯示財富及身份的重要功能,因其破壞身體的特殊性,在我國古代首飾的發(fā)展歷程中,其興衰及種類是起伏最大的,并最具特色。
新石器時期,人們普遍對自然現(xiàn)象十分崇拜,將飾品看作為與天地通靈的象征,因此佩戴飾品十分盛行。男女均有穿耳并佩戴耳飾的習俗,耳飾的形制分為耳珰、耳玦和耳墜3 種,其中玉制飾品較為普遍[3]。進入到夏商時期后,集權政治慢慢取代神權政治,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崇拜逐漸轉變?yōu)閷醯某绨?,因此在夏商時期佩戴耳飾出現(xiàn)了衰退的現(xiàn)象。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以德為先,提倡“以禮制欲”,穿耳洞與人們的禮俗觀念產(chǎn)生了極大的沖突。人們認為“全德全形”為女性美的最高境界,同時,《孝經(jīng)》中提到“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被認為是“不孝”的表現(xiàn)。在禮制至上的貴族政治階段,周代出現(xiàn)了一種特別的耳飾——充耳,佩戴起來可以時刻敲打耳朵,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且具有禮儀的象征。魏晉南北朝及初唐時期,“調”被上層社會女性所接受,并成為朝服的必配之物,稱為“簪珥”,到了明代仍然沿用,直到清代充耳才退出了政治舞臺。自周朝開始,經(jīng)歷漢唐盛世直至五代,耳飾在漢族人的生活中極其罕見。一些少數(shù)民族仍然佩戴耳飾,但是與神權政治有關的耳珰、耳玦幾乎銷聲匿跡,僅有耳飾的形制為充耳、耳墜和耳環(huán),充耳的材質以玉石居多,耳環(huán)則為金質,耳墜以瑪瑙、綠松石、琉璃及玉石等制成。
中唐時期士大夫階層通過科舉考試參與和掌握政權,其在不同的階層影響下更注重世俗生活,審美追求也發(fā)生了轉變,因此耳飾重新被人們接受并發(fā)揚光大。但科舉制度提升了男性的地位,另外宋代所推崇的“程朱理學”在思想上和身體上對女性都有嚴格的束縛和約束,成為禁錮和壓制女性的道德枷鎖。當然,宋代耳飾的迅速發(fā)展和廣泛流行與商品經(jīng)濟的繁榮及開放也緊密相關,社會風氣淫靡,一定程度促使女性妝飾追求矯飾[4],故此時對女性的審美追求世俗風趣的體驗和享受,追求繁縟的裝飾,上至宮廷貴人,下至平民女子都以穿耳洞、戴耳飾為美。耳飾的種類也逐漸豐富多為耳釘、耳環(huán)和耳墜這幾種形制,材質多以黃金為主。紋樣風格趨于寫實,常用梅蘭竹菊等紋飾追求“形外之象”,高雅紋樣的平民化和宗教紋樣的通俗化為此時的耳飾的紋樣特征,題材及圖案也都帶有美好的寓意,充滿生活氣息,除了各類的纏枝折花、萱草藤蔓圖案,還出現(xiàn)了各種水果造型(圖1)。左圖為湖州三天門南宋墓出土的梅花形耳環(huán),梅花常常被文人雅士作為高潔、脫俗的象征。中間為江蘇丹徒縣蔣喬宋墓出土的蓮花化生耳環(huán),也稱水晶墜仕女金耳環(huán)。右邊為湖南常德桃源縣宋磚室墓出土的金荔枝耳環(huán),荔枝與“利子”的諧音,故有“吉利”之意。
圖1 梅花形耳環(huán)、蓮花化生金耳環(huán)和金荔枝耳環(huán)
除了植物紋飾與動物紋飾外,宋代金銀飾品常用其兩者進行巧妙組合(圖2)。如左圖為浙江臨安楊嶺宋墓出土的銀鎏金蝶戀花耳環(huán),整體營造出蝴蝶在花叢中嬉戲的畫面。右圖為湖北蘄春縣漕河鎮(zhèn)羅州城遺址窖藏出土的盆蓮小景金耳環(huán),匯聚了蓮花蓮葉、慈姑葉、蜻蜓、鴛鴦和鯉魚等南宋流行的元素。
圖2 銀鎏金蝶戀花耳環(huán)和盆蓮小景金耳環(huán)
元代受異族風情的影響,沒有附和漢人對玉石的崇拜,而是在耳飾上喜愛黃金制品,尤其注重寶石鑲嵌,追求一種金碧輝煌、珠光寶氣的效果,造型和圖案都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生活的真實寫照,對后世明清首飾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明代由于心學普及,反對宋儒的禁欲主義和滿清貴族對繁文裝飾的喜好,耳飾大多崇尚輕巧,盛行茄子形、葫蘆形和燈籠型耳環(huán)和耳墜。在《大明會典》中耳飾的形制第一次被納入皇家服飾制度規(guī)范,耳飾真正達到普及的時代便是明代。明末清初還出現(xiàn)了一種名為“丁香”的耳飾,釘頭可以鑲嵌珠玉,質地以金銀居多,尤其富貴人家十分普遍。
在清朝中期逐漸開始呈現(xiàn)滿漢融合的趨勢,加上西風東漸,使得清朝耳飾式樣趨向繁復和多元。清代不論耳環(huán)或是耳墜皆稱為“耳鉗”,耳飾造型更豐富,墜飾也更復雜和有趣,皇宮嬪妃的耳飾以寶石、翡翠、珍珠和珊瑚等珍貴材質為主;民間人家的女性通常用銀、銅打造。祥禽瑞獸、花果魚蟲、神話故事和吉祥符號等都是清代耳飾紋樣的主題元素[5]。
宋代的器物大都質樸、典雅,沒有繁復的裝飾,耳飾也是如此。宋的器物更注重于“理”字,不僅反映了文藝思潮和哲學思想的變化,還受經(jīng)濟、民俗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卻又跳脫思想的表象,更真實地體現(xiàn)文化的真正內涵。
4.1.1 觀之以理
“觀之以理”的思想來自于北宋理學家邵雍。北宋時期是文治制度高度發(fā)展的時期,故而涌現(xiàn)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坝^之以理”這一思想使得器物的設計制造越來越注重功能,摒棄了繁復無用的裝飾,使器物的設計制作回歸到最根本和最終的目的上,讓宋代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方便。
4.1.2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宋代理學的重要思想觀念,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道家和佛教而成。朱熹更偏向于天理人倫這方面,將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物推后到次要地位。在客觀上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直接影響到這一時期的設計思想:宣揚禁欲主義的情感和個性,體現(xiàn)在耳飾設計制造上為質樸、清雅的特點。
4.1.3 制器尚象
宋代文人從對物的認識和人與物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研究,深刻地影響著宋代的造物活動?!爸破魃邢蟆笔青嶉缘脑O計造物思想,他主張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并身體力行,提出了器物象征性的功能,既滿足了禮儀社會中精神場所的需要,又滿足了審美的功能,從而決定了工藝創(chuàng)造時象征性的造型和裝飾。
4.1.4 簡約平淡
宋代平淡之美成為了一代美學風格,平淡之美的意義在于反對浮夸卻深有蘊味,是一種成熟的藝術境界,這種風格對后代的美學思想也有著深刻影響。都市化的形態(tài)、市民化的生活也表現(xiàn)著觀念上和實際生活中的人本性,這種社會觀念的轉型也從細枝末節(jié)體現(xiàn)著宋代簡約平淡的設計造物思想。
宋代美學體現(xiàn)在審美趣味、生活態(tài)度上,更呈現(xiàn)在審美理論體系中。就美學本體論而言,人類的生活本源就是一種美學方式。宋代美學的基本形式由于各民族間的交流融合,其廣度和深度都史無前例,在士人美學與朝廷美學結合的同時,又與民間美學、市民美學等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雅俗一體的審美景觀。
我國古代耳飾設計元素題材廣泛、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將耳飾中傳統(tǒng)元素進行提煉、創(chuàng)新,將紋飾的圖案色彩、內涵寓意等與工藝技巧有機結合,并廣泛運用在現(xiàn)代耳飾設計中,使設計既有歷史文化韻味,又具有時尚感,從而提升整個作品的藝術價值,創(chuàng)造出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現(xiàn)代耳飾。
紋飾圖案主要有動植物紋樣、人物圖案、吉祥圖案、文字圖案和建筑造型等(圖3)。這種獨特而又傳統(tǒng)的圖案元素所體現(xiàn)出的美感被借鑒并運用在現(xiàn)代耳飾設計中,將古典紋飾圖案拆分與現(xiàn)代耳飾風格進行重組,讓傳統(tǒng)文化元素更加耐人尋味。
圖3 動物紋樣、植物紋樣和文字圖案的耳飾
傳統(tǒng)的工藝技法是首飾設計和加工的基礎,也是現(xiàn)代技術發(fā)展的墊腳石。在我國悠久的耳飾設計加工過程中,演變出很多經(jīng)典的工藝技法,例如:花絲、燒藍、鑲嵌和雕刻等,有很多技巧在現(xiàn)代耳飾設計加工中仍有廣泛的運用(圖4)。
圖4 花絲、燒藍和鑲嵌雕刻工藝的耳飾
華夏風韻在現(xiàn)代耳飾設計中的運用,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耳飾的特色,也能夠給人一種極具藝術氣息的傳統(tǒng)審美感,是耳飾設計的創(chuàng)新思維,更是一種文化滲透。利用了華夏風韻這一特殊介質,打造出的耳飾將傳統(tǒng)元素和現(xiàn)代元素完美交融(圖5)。
耳飾作為首飾,起到人體美化裝飾的功能,受到不同朝代審美觀念的約束。耳飾的發(fā)展歷程真實地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化的興衰和轉變,并與女性的地位息息相關。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耳飾在當今人們的裝飾上舉足輕重,保護這顆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應該重視我國古代耳飾的研究,讓它在現(xiàn)代耳飾設計中繼續(xù)發(fā)展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