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小學 季小紅
學生在初步學習數學時,都是通過具體的物體逐步向抽象的符號、思維邏輯等過渡。將數形結合的思想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加強對數理和圖形之間關系的理解,學會用直觀形象的圖形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消化吸收,以促進學生的智力開發(fā)與能力培養(yǎng)。
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支撐,從具體的表象中抽象出數和算理,這對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是非常有幫助的,而且這樣的方法也利于學生探求“數”與“形”之間的關系,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將晦澀難懂的知識運用圖形進行剖析,可以提高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體積”的相關概念時,首先,教師可以拿出一個鉛筆盒和魔方提問:“哪個大?哪個小?”這時,學生會對物體的大小產生直觀且感性認識。然后,教師再拿出一個盛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往里邊投入石塊,隨著石塊的不斷增加,瓶中的水位不斷上升。這時候繼續(xù)提問學生:“礦泉水瓶中的水位為什么會上升?”在進行深入討論后,學生自然能夠體會到“體積便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這一概念。最后,為了進一步深化體積的概念,教師不斷往礦泉水瓶中投入石塊,當水溢出來時,讓學生思考:水為什么會溢出來?看到這個現象,你有什么疑問?經過小組討論,學生能夠得出“瓶中溢出的水的體積等于石塊的體積”。
在運用數形結合思想的過程中,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引發(fā)學生質疑,讓學生在觀察中提問,使抽象的數學概念在具體的物化中得到更加形象的解釋。
以圖形助力學生分析數量關系,能讓學生在有效的圖形分析中快速解答數學問題,而且也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畫圖形的方式找到“形”與“數”之間的關系,進而揭示出數學本質,提高學生的思維遷移運用能力,有效降低問題難度。
比如,在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籠子中雞和兔一共有10只,腿有26條,那么籠中的兔子和雞各多少只?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此類問題,學會用圖形分析問題,此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同畫圖,先畫出10個圓圈,這10個圓表示10只動物,假設這10個圓全部都是雞,給每個圓畫上兩條腿,共畫了20條腿,這時還剩下26-20=6(條)沒有畫上,再把剩下的腿畫上,每個圓還可以添2條腿,6條腿正好可以畫到3個圓上,這樣可以看出兔子有3只,雞有7只。
以圖形為解決數學問題作理論支撐,學生能夠將題目中抽象的數量關系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得到訓練。
數量關系往往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攔路虎,以形助數,注重于觀察和挖掘圖形所蘊含的數量關系,讓學生通過圖形對抽象的數量關系進行有效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比如,在學習“公倍數和公因數”的相關知識時,首先,教師拿出若干個長為4厘米,寬為2厘米的長方形,讓學生將其拼成一個邊長為8厘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邊長為9厘米的正方形。學生在拼的過程中會發(fā)現,無論如何擺放,都拼不成邊長為9厘米的正方形。教師提問:“為什么會拼不成呢?是什么原因呢?大家看一下8和2、4之間的關系以及9和2、4之間的關系?!睂W生通過仔細探究會發(fā)現,8可以被2和4整除,而9不可以,根據學生得出的結果,教師引出“8其實是2和4的公倍數,而9不是它們的公倍數,所以大家無論怎么拼,都不可能拼成邊長為9厘米的正方形”。
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將原本難懂的數學知識通過直觀的圖形展示出來,能讓學生在視覺上產生直觀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數學知識的學習難度。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是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也是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逐步將“數形結合”的思想滲透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知識遷移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