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華|東華大學 黨委宣傳部,上海 201620
文化是民族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城市發(fā)展的精神基石?!陡咝K枷胝喂ぷ髻|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提出,大力繁榮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風校訓校歌的教育作用,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引導高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高校校史既是高校發(fā)展歷程的記錄,也是大學精神、大學傳統(tǒng)、大學文化的積淀延續(xù)[1];校史文化既是高校發(fā)展過程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反映大學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與現(xiàn)實文化相融合的傳承結果與表現(xiàn)形態(tài),也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育人功能[2]?!八^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痹诖髮W校史上出現(xiàn)過的大師、優(yōu)秀學者是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的引領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fā)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盵3]在國家日益重視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背景下,不少高校意識到拓展校史文化育人途徑的重要性。校史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對加強學生的德育有重要價值[2]。上海許多高校辦學歷史悠久,校史文化資源豐富,在社會及廣大校友、高校師生中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2014年,上海高?!跋虼髱熤戮础髱熛盗行@劇”扶持計劃啟動實施,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等近20所高校以大師人物作為校史文化育人的切入點,創(chuàng)作排演了《錢學森》等10余部以高校名家大師為原型的“大師系列校園劇”(簡稱“大師劇”),在校園中形成了學習大師、崇敬大師、踐行大師精神的文化熱潮。近年來,在大師劇的創(chuàng)作及傳播實踐中,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史文化育人路徑逐漸明晰。
大學校史是承載一所大學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大學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存史、資政、育人、宣傳的作用[4],在高校立德樹人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校史文化作為大學文化中最具說服力、最有真實感、最容易讓人產生共鳴的文化形式,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載體[5]。發(fā)揮校史文化育人功能是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礎,為提升思想境界、夯實愛國情感、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幫助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持續(xù)而深厚的動力?!熬窠嬍墙逃慕^對使命”,把錢學森、陳望道、賀綠汀、錢偉長等上海教育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事跡搬上校園戲劇舞臺,通過挖掘校史中、大師身上的文化教育資源,用藝術手法表現(xiàn)大師精神,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通過創(chuàng)演大師劇,發(fā)揮好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從大學精神凝練、大師人格塑造的高度,培養(yǎng)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也是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從文化育人這一維度來考量,大師劇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供了新的路徑。
校史中蘊含著豐富的價值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高度的契合度,挖掘整理提煉高校校史中蘊含的價值元素,為思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價值資源,而校史文化則為高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價值導向[5]。如何更好地教育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離不開育人路徑的創(chuàng)新。
在高校發(fā)展歷程中走出的一個個大師身上,融合了歷史、時代、學科和地域所賦予的文化基因,其奮斗故事成為新時代思政育人的重要校史文化場域。大學精神是校史文化的核心內容,而大師是大學精神的締造者、踐行者,新一輪高校發(fā)展離不開大學精神、大師精神的滋養(yǎng)與推動。作為弘揚大師風范、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新載體,大師劇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xiàn)了大學校史文化的育人價值,成為高校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形式的過程中,大師劇可謂代表性成果之一。
從2012年起至2020年底,以上海高校名家大師為原型,融思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校園劇陸續(xù)公演,主要包括話劇、音樂劇、歌劇三種類型。其中,2014年前排演的《錢學森》等三部劇,后均被納入大師劇扶持計劃持續(xù)建設。已公演的19部大師劇分別是:2012年首演的《錢學森》(話劇,上海交通大學)、《清貧的牡丹——王振義》(話劇,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2013年首演的《潘序倫》[話劇,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原上海立信會計學院)];2015年首演的《錢寶鈞》(話劇,東華大學);2016年首演的《劉湛恩》(話劇,上海理工大學);2017年首演的《律詩·雷經天》(音樂劇,華東政法大學)、《師說——廖世承》(話劇,上海師范大學)、《賀綠汀》(歌劇,上海音樂學院);2018年首演的《裘沛然》(話劇,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陳望道》(話劇,復旦大學)、《蔡龍云》(話劇,上海體育學院);2019年首演的《朱元鼎》(話劇,上海海洋大學)、《陳嘉震》(話劇,上海海事大學)、《孟憲承》(話劇,華東師范大學)、《國之英豪——李國豪》(話劇,同濟大學)、《尋找〈姜椿芳〉》(話劇,上海外國語大學)、《熊佛西》(話劇,上海戲劇學院);2020年首演的《裘邵恒》(話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嚴雪怡》(話劇,上海電機學院)。上海高校大師劇近年來演出近70場,觀眾累計10萬余人次。通過一個個舞臺,大師精神不僅在校園內教育感染師生,更有《錢學森》《賀綠汀》《陳望道》等多部大師劇走出大學校園,與社會大眾直接交流。大師精神育人在空間范圍和受眾類型上都得到了新的延展。
曹禺先生說:“我看戲,我讀文藝作品,最注目的是人,人是最重要的?!盵6]大師是大師劇創(chuàng)作的寶貴素材,他們中有建校老校長、學術泰斗、育人楷模,或學貫中西、名揚四海,或鞠躬盡瘁、樸實無華,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改革開放時期,始終抱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心系國家民族發(fā)展,為國培育英才。他們艱苦奮斗、嚴以修身、為國治學的共同精神特質,在舞臺上通過戲劇沖突、個人獨白等被生動演繹,也因此成為師生心中的精神旗幟。身處不同時代、來自不同學科,他們的才華、為人、膽略和貢獻又帶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及大學特色。如: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陳望道嚴謹和藹、無私堅守;中國現(xiàn)代會計之父、立信會計??茖W校(現(xiàn)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創(chuàng)校校長潘序倫倡導誠信文化,以“立信”為校訓;“中國化纖之父”、華東紡織工學院(現(xiàn)東華大學)老院長錢寶鈞不畏困苦、獻身科研、高瞻遠矚、提攜后學;滬江大學(后并入上海理工大學)首任華人校長劉湛恩學識淵博、銳意革新,為革命犧牲;等等。要進一步在青年學生中弘揚傳承大師精神,以優(yōu)秀的文化鼓舞人,以優(yōu)秀的思想塑造人,光靠死板的說教效果甚微。上海高校大師劇重點挖掘大師身上折射出的艱苦奮斗、為國治學、嚴于修身等方面的教育內涵,通過“編劇、演劇、觀劇”等全過程可參與的環(huán)節(jié),引導師生認識大師、了解大師、理解大師,通過戲劇故事走入大師的精神世界,讓大師的卓越功績和精神風范點亮更多人的心靈,從而實現(xiàn)大師劇展演與思政工作的同頻共振。
大學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體現(xiàn)在它的教化作用上。大學里走出的一代代大師“精忠報國的奮斗史、艱苦奮斗的建設史、引領社會的發(fā)展史”,正是其崇高道德所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5]。劇目主人公來自于高校,定格于歷史,上海高校突破了校史文化傳播的傳統(tǒng)方式,以創(chuàng)演過程激活校史內涵,挖掘高校紅色資源,藝術再現(xiàn)大師故事,弘揚大學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更好地發(fā)揮了大學校史的文化育人功能。
弘揚大師精神需要育人載體,大師劇演出的是戲劇作品,傳承的是大學校史文化,弘揚的是大學精神,培育的是“為人、為學、為師”的優(yōu)秀品格。每部劇除匯集各高校藝術人才外,還聚集了校外戲劇專業(yè)人士,大師們的親屬、同事、學生、校友等也深度參與劇目創(chuàng)作。佛萊塔克說:“戲劇藝術的任務并非表現(xiàn)一個事件本身,而是表現(xiàn)事件對人們心靈的影響?!盵6]為更好地展現(xiàn)大師風范,創(chuàng)作團隊付出了許多努力:借助高校校史館、檔案館分析史料,收集文字、圖片、音視頻資料,訪談相關人員,最大限度挖掘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提煉出具有戲劇沖突及教育內涵的事件,尋找主人公“在事件中思想發(fā)展的內在原因”[6],而創(chuàng)演過程也涵育了相關人員的內心。
編創(chuàng)排演大師劇被上海不少高校作為引導師生開展體驗教育、自我教育、群體教育的有效形式。大師劇既為師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藝術實踐的舞臺,也提供了一個生動真切的思政課堂。在參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在沉浸于觀看體驗時,高校師生感悟到大師的人格魅力、精神情懷,感動于大師的高尚道德情操。師生即演員,在創(chuàng)演、觀演時,高校師生不僅是受眾,更是大師劇的創(chuàng)作者、排演者、傳播者。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4年以來,有數(shù)百名上海高校大學生參加了大師劇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在演中學、在學中演,師生同臺共演,近距離與大師“對話”。大師劇既是學生表演的舞臺,也是老師教學的“講臺”,逐漸發(fā)展成為對大學生進行“專業(yè)+思政”教育的課堂。例如,東華大學原創(chuàng)大師劇《錢寶鈞》的首演演員均來自上海高校,主人公錢寶鈞由東華大學表演系教授和青年教師分別飾演,還有一大批表演系本科生參加演出。大師劇《錢學森》演員、上海交通大學密西根學院學生萬一把演出看作交大人的責任,“曾經出國留學對我而言,意味著國外的高薪工作和安逸生活,而現(xiàn)在我覺得學成回來,報效祖國才能真正實現(xiàn)我的理想,發(fā)揮我的價值”[7]。大師劇編、排、演、觀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成為高校師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取得了“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教育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戲劇以讓人們生活得更好為目的,兩者本質內涵一致。上海高校把大師劇的排演過程打造成育人育己的獨特場域,將大學校史文化與校史人物相結合,通過校園戲劇讓生動飽滿的大師形象、可憶可感的故事細節(jié)、感人至深的家國情懷扎根在觀眾心中。師生演員也是大師故事的閱讀者、聆聽者,亦觀亦演,感育人心。在一兩個小時的戲劇時空中,師生演員循著學校建設發(fā)展的軌跡,觸摸大學精神形成的脈絡,由傾情演繹到情感共鳴,再到內心體悟認同大師對大學精神的影響。通過整合戲劇與教育的本質,有限的大師劇演出過程實際上可成為無限延展的現(xiàn)實育人場域:演出者通過舞臺形象將個人創(chuàng)作體會生動地傳遞給觀眾;觀眾在觀演過程中提升對大師人物、故事和精神的認同感,提升個體的新時代使命感。用編演大師劇的方式以文促教、以教促文,更好地體現(xiàn)了文化育人的功能,為大學校史文化育人模式的守正創(chuàng)新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當前,高校立德樹人越來越需要樹立“大思政課”的理念,構建“開門辦思政”的格局。在這一戰(zhàn)略引領下,上海高校尊重文藝創(chuàng)作規(guī)律,通過專業(yè)力量提升大師劇品質,用豐富的藝術手段強化戲劇沖突,升華人物的精神品質。
發(fā)揮校史育人作用需要在體制機制上下功夫。為確保每部劇都能有水準地走出“象牙塔”,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上海市教委為大師劇建立了專門的創(chuàng)作演出機制,引入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專業(yè)力量,成立上海高校戲劇劇本孵化中心,為大師劇量身定制劇本提供專業(yè)性平臺。高校大師劇的推出,把“土生土長”的大學校園好戲送到了大中小學師生和社會公眾眼前,用充滿歷史感和文化正能量的優(yōu)秀校園戲劇作品吸引人、感染人,讓觀眾在觀看演出的過程中了解高校校史,同時也加深了對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上海城市發(fā)展史的認知,在戲劇空間的歷史縱深處,感悟到劇作所蘊含的精神力量。
在創(chuàng)作演出機制方面,高校大師劇找準文化和教育合力育人的結合點,強化資源共享、人才共育。在大師劇編排過程中專業(yè)主創(chuàng)、藝術支撐、史料學術等多支團隊共同協(xié)作,校內外專業(yè)力量融合,多股力量疊加,劇目演出后溢出效應明顯。上海高校大師劇創(chuàng)作已形成了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指導、相關高校主體建設、上海戲劇學院專業(yè)團隊支撐的“1+N”的合作模式。其中的“1”即上海戲劇學院,上戲輸出專業(yè)力量支持指導相關高校創(chuàng)作劇本、編排劇目;“N”指相關高校培育的相對專業(yè)的戲劇力量以及戲劇愛好者,在實踐中提升藝術鑒賞和表演水平。大師劇是當下高校校園戲劇中獨特的分支,通過它獨有的藝術舞臺效果,在強調“五育并舉”的新時代思政教育中,成為藝術教育的創(chuàng)新和補充。上海高校大師劇已經成為連接高校課堂和舞臺、連接學界專家和師生的橋梁紐帶,其實踐性、時代性、引導性、育人性在不同維度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并仍在不斷增強。正確的組織引導是推進劇目創(chuàng)作的前提,統(tǒng)一思想、方向,確保創(chuàng)演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比如,東華大學成立了大師劇《錢寶鈞》劇本創(chuàng)作委員會、排演工作領導小組,為劇目創(chuàng)作提供了頂層設計保障。
近些年,上海高校大師劇的建設克服了種種實際困難,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在大師劇師生演員方面,有表演專業(yè)、學生戲劇社團的高校建設基礎相對較好,專業(yè)師生演員和戲劇社團學生可以在排演中形成優(yōu)勢互補。東華大學等高校還把大師劇排演和戲劇表演教學相結合,既豐富了教學思路和內容,也充分發(fā)揮了戲劇教學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目前,上海高校大師劇的演出主體基本都以學生為主,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大師劇創(chuàng)作的熱情。高校的檔案館、校史館在大師劇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成為重要的專業(yè)力量來源。戲劇是描寫人生的一門藝術,真實是其第一要素。大師劇的劇本既包含了大量校史史實的真實,也包含了大師故事人物情感的真實,而有脈絡的校史研究、有回憶的人物訪談等都給予這兩種“真實”最有力的支撐。
上海高校大師劇建設實踐中遇到的典型問題有:在大師劇劇本創(chuàng)作中戲劇追求與校史情懷難以兼顧,學校歷史內容真實呈現(xiàn)和與觀眾內涵情感共鳴之間存在矛盾;在劇目排演中因畢業(yè)升學等原因造成大師劇演員隊伍頻繁更替;服裝舞美道具的存放維護不易;跨校園、跨區(qū)市、跨省的展演巡演給舞美道具的使用帶來客觀限制;等等。針對不同環(huán)節(jié)的矛盾、局限,精準施策,創(chuàng)新組織管理。演出人員的培養(yǎng)與相關專業(yè)課程、文化素質類選修課及戲劇社團日常訓練活動等相結合;接地氣的戲劇文學虛構或將提升大師劇的藝術魅力,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汲取校史、大師故事中的閃光動人之處,讓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為之添翼;舞美設計電子化,與實景道具巧妙結合,提高舞美設計和不同舞臺的兼容度;嘗試線上展演大師劇,讓高校師生不僅是線上線下的接受者,更是網絡空間的二次傳播者,有效提高大師劇的育人效果和輻射廣度。
上海市教衛(wèi)工作黨委將大師劇作為相關專業(yè)院校實踐的重要平臺,在傳播方式上注重加強與網絡、新媒體等融合,擴大各劇目的輻射圈,有效提升思政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使思政教育活起來。讓劇目走出大學校園參加展演、巡演、評獎等,傳播大學精神,接受大眾檢驗,擴大社會影響,以劇育人,彰顯教育使命。大師劇的展演“構筑了一種‘第二課堂’的良好文化空間”[8]。2017年,華東政法大學原創(chuàng)音樂劇《律詩·雷經天》代表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參演多彩貴州文化藝術節(jié),并入選全國原創(chuàng)音樂劇展演劇目。2018年,大師劇巡演計劃實施,多部大師劇走出校門參與演出交流。2020年8月,復旦大學大師劇《陳望道》在《共產黨宣言》首譯地、陳望道先生的家鄉(xiāng)浙江義烏上演,用話劇的方式講好老校長追求真理的故事。校園內外、舞臺上下,演員、觀眾在大學校史文化的戲劇浸潤中,不僅能夠深化對校史的認知及增強對學校的歸屬感、對未來的使命感,“更能提升外界對該校校園文化的熟悉度,達到一種自內而外的良性的文化輸出”[8],從中獲得由文化交流、交融帶來的助推力。
近年來,大師劇演出在廣大師生中引起熱烈反響。上海不少高校逐漸將大師劇觀演融入新生入學教育、新教師上崗培訓、黨建活動等,進一步提升了師生對高校校史文化的認同感和奮發(fā)有為的使命感,這是將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的新實踐。比如,東華大學以大師劇《錢寶鈞》為發(fā)端,設立了“錢寶鈞講堂”,搭建師生與學術大師的交流平臺,實現(xiàn)了從舞臺到講臺的延伸。面對后疫情時代,東華大學等高校又開始探索網上展演等大師劇傳播新模式。上海理工大學在大師劇《劉湛恩》展演基礎上成立“湛恩知行”青年理論實踐團,打破了傳統(tǒng)的黨建理論學習組織模式,入選全國大學生百佳理論學習社團。在上海高校大師劇的持續(xù)建設中,校史文化育人模式守正創(chuàng)新的熱潮方興未艾。
文化自信是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歷史是現(xiàn)實的淵源,校史文化是培養(yǎng)大學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校本資源。高校唯有立足校史校情實際,回應新時代文化育人新要求,把文化自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催化劑”,通過發(fā)展開拓原創(chuàng)大師劇等富有內涵的教育形式,推進文化自信培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相促進,與美育教育相融合,讓師生、觀眾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效拓展文化育人新渠道,探索出立德樹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