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潔 周 琰
在談到“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時候,很多學生、家長甚至教師更多關注的是后兩項的新變化,原因無他,新教材和新高考的變化更加直觀,更加“有形”,和課堂的相關程度似乎也更高,但其實課標的新變化卻是核心所在,它是指導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及教學質量評估的風向標。只有深刻把握及理解課標變化,教師才能首先從概念上對新課標修訂及其對高中英語教學產生的影響有一個方向性的認識,并將其落到實處,用相關的標準來“對標”自己的英語教學。
新課標提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在接受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新課標的最大亮點及重點,是英語課程結構和內容設計的基石。
新課標提出了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形成的“英語學習活動觀”,要求英語教學以主題意義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整合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這要求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設計自主化、合作化、探究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作為主體參與活動,促進四大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載體,教材編寫的理念和思路直接影響教學方式和方法。2019年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以下簡稱“新教材”)體現(xiàn)了新的課程理念,內容的選擇、學習活動的設計和編排方式有利于學生的英語學習。
新教材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提高類)三個部分,共10冊。每冊教材的主體由4個單元構成,另外還包括練習冊以及教材附錄(語篇注釋、語法講解、詞匯表和不規(guī)則動詞表)。
與老教材一脈相承的是,新教材每冊設置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安排學習單元。每個單元以話題為引領,各單元學習內容具有內在的邏輯性和關聯(lián)性。每個單元設8個板塊?;诓煌鍓K的功能定位,每個單元圍繞同一主題語境,在不同層次的活動中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主題意義,進行深度學習。
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高度重視立德樹人,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關的內容;呈現(xiàn)了英、美等主要英語國家以及其他非英語國家的文化;關注最新科技發(fā)展及全球化時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和應對措施。新教材與時俱進,所選語篇類型豐富多樣,除了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等語篇類型,還有論壇發(fā)帖、博客等新媒體語篇類型,更增加了視頻、歌曲等多模態(tài)語篇類型。新教材有相當一部分閱讀語篇來源于英美經典文學作品、名人演講、影視作品等,因此語言鮮活生動、地道優(yōu)美。
與老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些板塊內容有比較明顯的變化。例如,老教材中的Word power板塊被刪去,其中的構詞法、主題詞等詞匯知識放到了Reading板塊的練習中。又如,Reading板塊后的Understanding the text的閱讀活動設計比老教材的同一部分更加深入,從整體理解到細節(jié)理解再到深度理解,逐層遞進。特別是A3部分,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態(tài)度、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Grammar and usage板塊分為Exploring the rules和Applying the rules兩部分,淡化了語法釋義,加強了在具體情境中呈現(xiàn)和練習重點語法的欄目,引導學生先觀察和探究語法現(xiàn)象,然后自主歸納語法規(guī)則,最后通過單句和語篇層面的練習在新語境中準確、恰當、得體地使用所學的語法知識。再如,新教材的Integrated skills板塊將老教材Task板塊中Skills building環(huán)節(jié)刪去,簡化了教學步驟,更加聚焦任務鏈的邏輯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增加了Planning your writing和Checking your writing兩個部分,將理解性技能和表達性技能、技能指導和技能訓練進行更好地融合,引導學生養(yǎng)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
新教材更加重視學生體驗式的語言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和效率,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同時,新教材還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英語語言能力與教學能力,促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由此看來,新教材對學生和教師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挑戰(zhàn)。
新課標指出,四大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能力是基礎要素,文化意識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發(fā)展條件,它們共同服務于英語課程總目標。這四大要素相互滲透,融合互動,協(xié)調發(fā)展。作為首輪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筆者將在本文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著重探討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思路和途徑。
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以聽、說、讀、看、寫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以及在學習和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意識和語感。語言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因素,是支撐學生各項語言活動的基石。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涉及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發(fā)展,還涉及文化知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養(yǎng)成。正因為如此,筆者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重視學生文體意識的培養(yǎng)。
根據(jù)新課標的要求,新教材中加入了多種不同語體及文體的語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引導學生關注不同語篇形式的行文結構及語言特征,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行文邏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
以B2U3(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簡稱,體例下同)Extended reading為例,這是一篇“feature article”(特寫),很多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類語篇,因此有必要對此類語篇進行結構性分析,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我們可以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關注此類文章的特性,先提問“Where can you find this article?”,接下來進一步追問,“But is it a typical news report that you can find on newspapers?”“In whatway is it different?”學生可以通過調動已有經驗對比報紙上經常出現(xiàn)的hard news,發(fā)現(xiàn)feature article的不同之處:除了報道事實,更加關注細節(jié),更多地展現(xiàn)主人公經歷及情感,也就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這樣學生就很快地抓住了feature article的核心特質。
接下來我們還是利用學生較為熟悉的hard news的結構特征,來引導學生關注feature article的結構,可以在PPT或者是黑板上畫出倒金字塔結構。學生可以很快發(fā)現(xiàn),和hard news不同,這篇文章上來并沒有把最重要的信息和盤托出,而是描述了一個場景,而作者的意圖就是利用一個看似平常的場景,激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他們想要繼續(xù)閱讀下去。學生可以明白feature article的一個重要寫作模式就是在開頭通過場景描寫引起讀者興趣。而通過分析之后的段落,也能看出通過細致、生動的場景及人物情感描寫,給讀者創(chuàng)造愉悅的閱讀體驗。課后可以布置學生閱讀其他“特寫類”文章,以鞏固學生對于此類語篇結構的認知。
2.設計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創(chuàng)立情境,促進語篇理解。
以往的很多英語課堂不少都是以理解詞匯和句意為基礎的,一節(jié)閱讀課下來,學生知道每個詞的意思,知道文章大概說些什么,好像就已經夠了。但這樣的課堂活動枯燥乏味,且欠缺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思考。教師應該認識到,好的英語課堂應該不僅讓學生能夠記得詞匯的用法,而且能使學生培養(yǎng)對語言的“感覺”,讓他們能夠充分地理解并享受語言之美。新教材中有不少用詞優(yōu)美、畫面感豐富的語篇,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學生畫圖、構建思維導圖等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用更加有趣、高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語言賞析。
例如B2U3 Reading課文Alex around the World的倒數(shù)第二段是一段特別生動的關于巴西里約狂歡節(jié)的街頭場景描寫,如果簡單地設計為問學生“喜不喜歡這一段,為什么喜歡”,筆者認為大部分的學生也會回答“喜歡,喜歡語言的生動性”,但是這種體驗更多是一種淺表的“閱讀體驗”,而沒有達到更高層次的“全身體驗”。所以,在閱讀這一段的時候,筆者讓學生“Imagine the scene where you go to a street party”,然后,使用不同的顏色筆來標注以下問題的答案:What do you see?What do you hear?What do you smell?What are you doing?What are people around you doing?What’s your feeling?學生用上各種顏色的彩筆,想象自己站在里約的街頭,一切所見、所聞、所感都感覺“活起來了”。接下來我們可以鼓勵學生不看原文,而通過回答問題的方式復述場景細節(jié)。事實證明,這樣的課堂活動比起死記硬背能讓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并賞析語篇。
3.利用多媒體資源,提升學生興趣,加深語篇理解。
對于信息量較大、主題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語篇,可以播放語篇相關的視頻來補充背景知識,融合“看”和“讀”,使其達到互補的效果:文章的主題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視頻內容;視頻講解促進語篇理解。例如B2U1 Reading的課文Behind the Scenes是一篇講述電影行業(yè)幕后工作的演講稿。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時也因為這是一篇關于“影像”的文章,所以筆者在文章的三個段落“音效、視效、道具”分別播放了一個小的視頻片段。
需要注意的是,視頻必須精挑細選。首先,長度最好控制在2分鐘之內,如果太長,則容易喧賓奪主。其次,視頻內容應該選擇和文章主題密切相關的,比如這篇文章的主題是幕后工作者的辛勤勞動,那么視頻也必須體現(xiàn)這三個行業(yè)幕后工作者的工作狀態(tài)。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視頻播放不應與課堂教學割裂開來,而應該是一個完整的課堂的一部分,即視頻播放需要從課文的分析自然過渡,再回到課文閱讀,這樣是水到渠成,毫無突兀感的。
比如第二段講“音效”的時候,從文章中“These sound effects are often added after a scene has been shot and might not be made in the way you expect.”以及后文提到的用抽紙的聲音來配開門的音效,引導學生關注音效并非現(xiàn)場錄制,而是錄音棚中制作的。那具體是怎么制作出來的呢?錄音棚是什么樣的呢?接下來可以播放一個關于foley artist的視頻,讓學生知道“擬音師”這樣一個有趣的幕后職業(yè)以及他們的辛勞。
而在講“道具”的時候,文中提到了卡梅隆導演對于細節(jié)的一絲不茍,并且提到了他多次“went down to the bottom of the Atlantic Ocean”,那么他又是怎么潛到海洋深處,去了多少次呢?接下來是一個關于卡梅隆多次乘坐深海挑戰(zhàn)者號潛入深海,以及組建學者團隊研究發(fā)掘泰坦尼克號真相的視頻。學生可以了解到,為了尊重歷史、還原真相,幕后團隊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三個視頻的播放,讓他們更好地了解到幕后工作的真實狀態(tài),不禁對這一群無名英雄肅然起敬,很好地達到了“立德樹人”的效果。
各學科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學習能力。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學會求知”。我國教育部公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學會學習”被列為中國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新課標把“英語學習能力”界定為“學生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寬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學習能力是構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條件。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需要貫穿于英語學習的全過程,要在學生體驗語言、感受語言、探究語言和使用語言等英語學習活動中得以綜合體現(xiàn)和多元培養(yǎng)。
以B2U4為例,本單元的主題為Exploring literature,其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內容為海明威的名篇The Old Man and the Sea選段。文本原汁原味,幾乎沒有刪改,閱讀難度很大,導致課前學生有一些畏難情緒。在布置預習任務時,筆者請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去讀一讀教材后Workbook板塊中有關海明威生平的文章。在此基礎上,課堂教學一開始,筆者先請學生觀看一段關于海明威的英文紀錄片,其中涉及他獨特的人生經歷及其對寫作的深遠影響。在觀看短片之前,筆者提問“How did Hemingway’s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 his writing?”學生會預測即將觀看的內容并建立其人生經歷和寫作風格的聯(lián)系,然后觀看并進行小組討論。隨后再進入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文本閱讀。這樣就能引導學生了解海明威作品的主題思想和語言風格及其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所讀文本。通過觀察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與學生對話,筆者發(fā)現(xiàn)這時學生對文本的畏難情緒漸漸消退,學習態(tài)度更加積極,學習興趣有所提高,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
在這樣一個較難的文學性文本的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關注矛盾沖突,理解主題思想,筆者請學生按照老人與大魚的多輪搏斗以及在此過程中老人生理和心理狀態(tài)的對比,設計了一條時間線及一個表格,指導學生依據(jù)時間線及表格將所讀文本信息進行重構。此時還特別提醒學生關注文中動詞、形容詞及簡短句子的表達效果,幫助其了解海明威的語言特色和寫作風格。這一環(huán)節(jié)比較有難度,但有明顯感覺到學生對這一具有挑戰(zhàn)性的教學活動興趣漸濃,躍躍欲試。
在對文本的一系列理解活動完成后,筆者讓學生閱讀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一段頒獎詞“The story is a tribute to the fighting spirit,which does not give in even if the material gain is nil,a tribute to themoral victory in themidst of defeat”,引導學生討論在本文中the fighting spirit是如何體現(xiàn)的,thematerial gain is nil是為何意,以及什么是moral victory in the midst of defeat,深入理解The Old Man and the Sea這一作品的主題“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be defeated”以及海明威作品的文學價值及影響力。
這樣,當學生由淺入深地完成了文本的閱讀后,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文本主題并進行了文學賞析,與課前預習時的畏難情緒相比,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克服了困難,頗有成就感,下課鈴聲響起時甚至感到意猶未盡。課后筆者布置給學生的作業(yè):一是閱讀海明威的另一篇名作Cat in the Rain并回答問題。1)What does the American wife really want?2)What do the“cat”and the“rain”symbolize respectively?3)Why does the American wife want to save the cat?4)Why does the American wife like the hotel keeper?5)Why is the heroine simply referred to as“the wife”while her husband is addressed as“George”?6)How is 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reflected in the story?這些問題涉及故事情節(jié)、作品主題、象征手法、語言特點及寫作風格等。作業(yè)二是寫200詞左右的讀后感,從本單元Reading板塊學過的“the three significant qualities of literature”(即description of truth and beauty,appeal to feelings and imagination,permanence—universal interest and personal style)這三個方面寫出對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評價及閱讀感受。
通過以上一系列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學會在面對學習困難時進行自我調適,培養(yǎng)專注力和意志力,養(yǎng)成積極進取的品格。通過利用教材、紀錄片、頒獎詞,短篇小說等多種線上線下資源開展學習,學生學會多渠道獲取及充分利用英語學習資源。在對文本的多層次閱讀探究中,學生提高了分析語言和文本結構的能力、理解與溝通的能力以及形成觀點、創(chuàng)建文本的能力。以上教學活動涉及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交際策略、情感策略等多種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當學生能夠學會選擇并有效運用多種學習策略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將會提高,他們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者,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終生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