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燕
在譯林新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以下簡稱《高中英語》)備課過程中,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夠重視。他們認為,《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 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提供了現成的教學目標,可以照搬照用。這是一種誤解。教學目標的設定與執(zhí)行事關教學成敗,應該成為一線教師日常教研的重要內容??茖W設定教學目標,有助于教師深入領會《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1]5(以下簡稱《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把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落實到每一課時的具體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從而實現英語課程目標。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的具體目標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在接受高中英語教育后應具備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普通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各要素的發(fā)展以三個水平劃分。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水平劃分的三個級別與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關聯。學生修習完成三類課程應達成相應的學業(yè)質量。學業(yè)質量是完成課程學習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也分成三個級別。換言之,我們通過對學生學業(yè)質量水平的考查來檢測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情況。根據要求,學生學完必修課程應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一的標準;學完選擇性必修課程應達學業(yè)質量水平二的標準;學完提高類和其他類選修課程應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三的標準。
高中英語必修課程6學分,選擇性必修課程8學分,選修課程6學分,總計20學分。學生修習內容可以是: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提高類);也可以是: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其他類)。
以譯林新版《高中英語》為例,學生修習完成教材1~10冊(即模塊1~10),可以獲得20學分,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三的標準;或者,學生修習完成教材1到7冊和其他類選修課程(基礎類、實用類、拓展類、第二外國語類),也可獲得20學分,達到學業(yè)質量水平三的標準。這樣,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目標與教材教學之間、教材教學目標與課程總目標之間就有了聯系。
譯林新版《高中英語》教材共10冊,其中,1~3冊是必修教材,4~7冊是選擇性必修教材,8~10冊是選修(提高類)教材;每冊教材有4個單元,每單元有8個板塊。涉及教材使用的教學目標可以細分成模塊(各冊)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板塊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因此,在使用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研究和思考的教學目標可分以下層級:
Ⅰ:課程總目標
Ⅱ:課程具體目標
Ⅲ:核心素養(yǎng)水平劃分(三個級別)/學業(yè)質量水平(三個級別)
Ⅳ:模塊目標(共10冊/模塊)
Ⅴ:單元目標(每冊4個單元)
Ⅵ:板塊目標(每單元6個主要板塊,不包括Assessment和Further study板塊)
Ⅶ:課時目標(每單元約8~10課時)
明確教學目標的層級,有助于我們明確教學目標設定的依據、來由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
《英語課程標準》是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依據。為了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教師必須研讀《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和具體目標,研究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水平和學業(yè)質量水平的標準,了解教材編排體例,熟悉單元、板塊的教學內容,分析學生具體情況和實際需求。其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對學業(yè)質量水平、單元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的研讀、分析與判斷。
1.研讀“學業(yè)質量水平”。
以必修教材為例,第一、二、三冊教材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努力達成高中英語學業(yè)質量水平一的要求。其標準描述共有14條,涉及聽、說、讀、看、寫技能。例如,關于“讀”的質量要求是以下4條:“(1)能抓住日常生活語篇的大意,獲取其中的主要信息、觀點和文化背景;能借助多模態(tài)語篇中的非文字資源,理解語篇的意義。(2)能區(qū)分語篇中的主要事實與觀點;能基于所讀內容,進行推斷、比較、分析和概括。(3)能識別語篇的類型和結構,辨識和分析語篇的文體特征及銜接手段,識別語篇為傳遞意義而選用的主要詞匯和語法結構。(4)能識別語篇直接陳述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社會文化現象?!保?]47,48
因此,在必修課程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從閱讀文本的主題語境、文體特征、語言特色、主旨大意、主要信息、價值取向、文化內涵、作者觀點、寫作目的等多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培養(yǎng)并發(fā)展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對每篇閱讀課文的教學,教師則需根據文本的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需求,科學而合理地設定教學目標。
例如,《高中英語》必修第三冊第四單元Reading板塊的閱讀課文是一篇新聞,報道了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及其團隊發(fā)現青蒿素的過程,重點介紹了他們的不懈努力,以及從傳統中醫(yī)藥學中汲取智慧的情況。因此,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可做以下設定。
在學完這篇閱讀課文后,學生能夠:
(1)概括出這篇新聞報道的主旨大意和重點信息;(2)對傳統中醫(yī)藥研究的重要意義做出恰當的評判;(3)歸納出科學家屠呦呦的優(yōu)良品質;(4)用非謂語形式解釋某些醫(yī)學術語。
可以看出,這些教學目標的設定依據就是學業(yè)質量水平一有關閱讀技能的標準。
2.重視單元教學目標。
從課程總目標到課時目標需要經過不同的層級。把學業(yè)質量水平標準分解到模塊教學目標的過程就是編制課程綱要的過程。教師在編制課程綱要后和設定板塊或課時教學目標前,一定要先設定單元教學目標,通過單元目標的設定來完成板塊或課時目標與學業(yè)質量水平標準之間的“鏈接”。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制訂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強調了設定單元目標的重要性。英語教材根據不同的主題語境,以單元(Unit)為單位編寫。語言知識融合在語篇里,語篇內容反應主題語境,學生圍繞主題語境開展聽、說、讀、看、寫等技能活動,在此過程中運用學習策略,學習文化知識,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完成一個單元的學習大約需要兩周。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可避免淺表化和碎片化教學,符合教材編寫體例,目標可檢測性也較強。
設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能促使教師深入思考單元和單元之間、單元和板塊之間、板塊和課時之間、課時和課時之間的關系。因此,設定單元目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板塊或課時教學目標。例如,《高中英語》每個單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由圖片、音/視頻材料和配套文字以及相關問題組成。該板塊的編寫意圖在于激活學生與單元主題有關的背景知識,導入新的學習內容。如果僅從板塊內容本身考慮,教師感覺教學內容單薄,教學意義無關緊要。但是,如果綜合考慮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就可以跳出教材的局限,將該板塊與單元主題、其他板塊內容、單元語言知識、單元綜合技能等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充實和豐富這一板塊的教學。另外,設定單元目標能幫助教師合理補充、刪減、替換和擴展教學內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此外,教師還要注意板塊目標與課時目標的區(qū)別。例如,《教師用書》建議完成各單元Reading板塊的教學用2~2.5課時。因此,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把板塊教學目標分解到不同的課時。
設定目標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起點能力和通過單元或課時教學應該達到的終點能力有清楚的認識。要科學運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要綜合考慮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設定的目標必須是大多數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同伴互助和教師引導所能達到的。借鑒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和霍恩斯坦教學目標分類的研究成果,嚴格意義上的教學目標,應包括行為主體(Audience)、行為動詞(Behavior)、行為條件(Condition)和表現程度(Degree)四項要素(簡稱ABCD型)。[2]為了便于觀察和測量,教學目標要用描述外部行為的動詞來敘寫。
例如:《高中英語》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Food matters的教學目標可敘寫成以下形式。
(3)循環(huán)水質。常見問題為硬度過高,容易結垢,從而導致冷凍機冷凝器因管路結垢達不到應有的制冷量;在填料、塔板或者捕霧器上結垢會增加塔的阻力[7],從而加大能耗。常見的垢成分有: 碳酸鈣、硫酸鈣、磷酸鈣、鎂鹽和硅酸鹽[8]。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
(1)認識飲食背后的文化因素,學習和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增強文化意識;(2)理解動詞不定式做主語和表語的功能特點,并在具體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3)書面介紹自己最喜愛的美食,并正確運用感官細節(jié)的描寫手法;(4)口頭介紹具有中國特色的美食,并描述其背后的文化歷史淵源;(5)小組合作制作一道美食,并英語記錄其全部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設定和敘寫目標時千萬不要把四項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人為地割裂開來,分別進行描述。譬如,不能把目標設定和敘寫成:“(1)語言能力目標是……;(2)文化意識目標是……;(3)思維品質目標是……;(4)學習能力目標是……”因為,四項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融合在英語課程學習的過程之中,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此外,還要避免把教學內容等同于教學目標。譯林版《高中英語》每單元標題和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之間的文字描述屬于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單元學習的主要任務,和單元教學目標有一定的聯系,但不是單元教學目標。
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傳統教學活動的設計存在兩個誤區(qū):第一類是活動導向的設計,第二類是灌輸導向的設計。在以活動為導向的課堂中,學生認為自己的任務只是參與,認為學習只是活動,而非對活動意義的深刻思考。在以灌輸為導向的課堂中,教師按照課前預設的步驟,逐句逐頁地講授教學內容,學生被動接受。正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接受的、“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Under?standing by Design)”[3]認為,設計教學活動的關鍵在于“以終為始”,即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也就是“逆向設計”。逆向設計的三階段是:確定預期結果、確定合適的評估證據、設計學習體驗和教學。設定單元、板塊或課時教學目標(即確定預期結果)之后的首要問題不是如何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而是如何設計目標評價方案,即我們根據何種證據判斷預定目標是否達成。
目標評價方案不能游離于課堂活動計劃之外,應與學習活動融合一體。例如,《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Extended reading板塊的教學目標如下:
這一目標評價方案的主體部分其實就是表現性任務的評判標準,如下:
1)Be able to find information about basic elements of the short story such as setting,plot,theme,character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2)Be able to locate at least five sentences that have moved them,interpret the implied meaning and explain why they feel touched by each of them.3)B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short stor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the plot design,the way of narrating,the description of characters or the use of language.4)Be able to tell the rest of the class a touching story about their family,which includes a clear setting,a brief beginning,a climax and an ending.
在科學設定和規(guī)范敘寫教學目標和合理設計目標評價方案后,教學活動的設計會顯得水到渠成,呼之欲出。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應遵循“輻輳”原理,使所有活動指向既定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沒有明晰教學目標的課堂是盲目的、隨意的、效率低下的。基于《英語課程標準》,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針對學生實際需求,科學設定并規(guī)范敘寫單元、板塊和課時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目標導向的英語課堂,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前提和保證,也是教師的使命與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