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利
(樅陽縣種子管理站,安徽 樅陽 246701)
兩優(yōu)7761是由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以N779S/X1061雜交選育的中秈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2019年通過安徽省審定(審定編號:皖審稻20190015)。該品種2016年、2017年區(qū)域試驗,平均株高123.8 cm、有效穗14.9萬/667m2、總粒數213.4粒/穗、結實率85.4%、千粒重27.1 g、全生育期135.6 d,較II優(yōu)838的熟期提早2.3 d。2016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32.46 kg/667m2,較II優(yōu)838增產5.52%;2017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47.83 kg/667m2,較II優(yōu)838增產8.15%;2018年生產試驗平均產量609.39 kg/667m2,較II優(yōu)838增產2.68%。經安徽省農業(yè)科學院植保所抗性鑒定,2016年中感稻瘟病(綜合抗指5.0)、稻曲病(病穗率6.0%)、白葉枯?。?017年中抗稻瘟病(綜合抗指3.5),感稻曲病(病穗率14.0%),中感白葉枯病。經農業(yè)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驗,2016年米質為部標普通,2017年米質為部標三級。為該品種的推廣種植提供參考,介紹其高產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水育秧選擇背風向陽,排灌方便,土壤耕作層深厚,土質肥沃的田塊作苗床。秧田翻耕后施45%(N-P2O5-K2O=15-15-15)復合肥30 kg/667m2作底肥,過2~3 d再平整秧廂,播種。人工移栽大田用種量0.75~1.0 kg/667m2,勻播稀播,培育壯秧。移栽前3~4 d,秧田施尿素5~7 kg/667m2作“送嫁肥”。秧齡25 d左右移栽。機插秧用種量2 kg/667m2左右,秧齡17 d左右移栽。直播田用種量1.5~2.0 kg/667m2,浸種時種子用“咪鮮胺”等消毒,催芽后用“拌多寶”“高巧”等拌種。
移栽前用中型翻耕機,將稻田耕30 cm深,再耙平,做到3 cm水層不現泥。根據兩優(yōu)7761的特征特性,手插秧株行距一般按16.7 cm×30 cm為宜,插1.3萬蔸/667m2左右,每蔸插2粒谷苗;機插秧株行距一般按13.3 cm×30 cm為宜,插1.7萬蔸/667m2左右,每蔸插2~3粒谷苗。插后如有死苗,要盡快補全。
施足底肥、早施分蘗肥、適時適量施用穗肥,純氮用量控制在13~15 kg/667m2,P2O5和K2O用量按N∶P2O5∶K2O=1∶0.5∶1.1配置。其中,底肥施45%(N-P2O5-K2O=15-15-15)復合肥30~40 kg/667m2,在大田耕整時均勻旋入土中;分蘗肥在移栽后7 d或直播后20 d左右,施尿素7~9 kg/667m2、氯化鉀5 kg/667m2;移栽后14 d左右,根據苗情施尿素3~5 kg/667m2、氯化鉀5 kg/667m2作平衡肥,不缺肥的田塊不施;穗肥在主莖幼穗分化3期左右,施尿素5~7 kg/667m2、氯化鉀7.5 kg/667m2。
1)移栽后若遇晴天應立即上護苗水,保返青。一般水深5 cm左右,以不淹沒秧苗心葉為準,促使秧苗早返青、早分蘗。返青活棵后直至有效分蘗臨界期間歇灌溉,切忌長時間深水淹灌。即每次灌水1~2 cm,自然落干3~4 d,然后再灌水1~2 cm,如此周而復始。
2)總苗數達15萬/667m2左右即開始排水曬田。曬田采用多次輕曬的方法,曬到葉色明顯落黃。若到規(guī)定施穗肥的時期,葉色末轉淡,則應繼續(xù)曬田,不能復水施肥。
3)曬田復水后采用濕潤灌溉,即一次灌水1~2 cm,自然落干后數日再灌水1~2 cm,如此周而復此;孕穗至抽穗期保持淺水層,若遇到高溫或低溫天氣,可以灌深水;灌漿成熟期采用間歇灌溉,干濕交替,花期以濕為主,后期以干為主。
種植兩優(yōu)7761,秧田期要重點防稻薊馬,大田期要重點防鉆心蟲、卷葉蟲、稻飛虱、稻曲病、稻瘟病、紋枯病、矮縮病等,病蟲害要采用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統(tǒng)防統(tǒng)治方法。具體防治時期以病蟲發(fā)生情況及當地蟲情測報確定。
1)稻薊馬、鉆心蟲和卷葉蟲。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康寬)、稻騰、丙溴磷、毒死蜱、阿維菌素、氟蟲腈等防治(用量按說明書)。
2)稻飛虱。選用哌蟲啶、噻螓酮、吡蚜酮、氯蟲苯甲酰胺(康寬)、撲虱靈、毒死蜱、敵敵畏等防治(用量按說明書)。
3)稻瘟病(以防為主)。移栽后15~20 d結合治蟲用三環(huán)唑防葉瘟;在破口后1~3 d用富士一號,在齊穗后用乙蒜素防穗頸瘟;如發(fā)現穗頸瘟癥狀,則用6%春雷霉素80 mL/667m2防治。在稻瘟病頻發(fā)及濕度較大的區(qū)域建議每次噴農藥時加入少量的三環(huán)唑預防稻瘟病。
4)紋枯病。選用愛苗、戊唑醇、好力克、井岡霉素等防治(用量按說明書)。
5)矮縮病。近幾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有所加重,造成大面積水稻失收,應高度重視。此病由飛虱傳播,應加強秧田期及移栽前期稻飛虱防治,達到“治虱防矮、治蟲防病”的效果。
6)稻曲病。選用井岡霉素、粉銹寧(又名三唑酮)、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防治,用藥適期在水稻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前5~7 d)。如需防治第2次,則在水稻破口期(水稻破口50%左右)施藥,齊穗期防治效果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