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燁 高燕
(作者單位:江西省話劇團有限責任公司)
話劇是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其主要敘述手段是演員在臺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依靠對話展現人物內心沖突,推進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形體語言是不同于對白或獨白語言的無聲語言,它依靠內在情緒作用引發(fā)相關動作,配合話劇表演,輔助達到戲劇表演整體效果的最優(yōu)化。隨著當今時代化、信息化潮流不斷推進,話劇表演的內容及形式的要求越來越高,縱觀近些年研究成果,對于話劇表演中形體語言方面的深入研究,成為顯著趨勢。只有打開此方面的縱深性研究,才能明確形體語言本身的語言特征,點明其在話劇表演中的重要應用價值,在實地表演中促進形體語言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更好的促進話劇事業(yè)的良好發(fā)展。本文章本著促進我國文藝事業(yè)更好發(fā)展的目的,對話劇表演中的形體語言進行了相關研究,特將研究思路闡述如下。
戲劇表演中的形體語言不是憑空存在的,其植根于鮮活的生活實際,產生于演員的形體動作并服務于演員虛擬角色與自我角色的復合式呈現,因此,其本身具有豐富的顯著語言特征。
劇本取材于生活,表演是為了呈現劇本內容。演員任何形式的演出都是為了生動化呈現劇本內容,將僵化的文字內容變?yōu)榭梢暬谋硌?。這一過程,依賴度很大的就是語言。演員需要語言載體將內容及情感傳達出來,但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形體語言,都是包裝過的實際生活內容的有力表現載體。例如,曹禺的四幕話劇《雷雨》,該劇本身存在濃厚的封建色彩與強烈的矛盾沖突,彰顯的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封建家庭的腐朽和頑固。這些復雜的社會背景及個人情感是極為豐富的,這里的形體語言帶有特殊時期的生活性,需要演員切身實際的體會并感觸人物的心理矛盾,再通過接近生活的形式和手段呈現出來。因此,形體語言從產生之刻就具有濃厚的生活性。
話劇形體語言的呈現依托演員本身,是演員在熟知劇本內容的過程中自然領悟到的隱性內容,其具有和文字材料相等同的地位,需要演員排練時進行上百次的重復、磨練,將相關動作內容內化于心,對整個劇本的演出流程有熟練掌握。但是話劇具體呈現過程中的形體語言具有較大主觀性,話劇的整體形體動作節(jié)奏,動作呈現的流程及方式,是由演員本人根據話劇整體進度、自身演出水平、現場效果等靈活施展出來的。這一般表現在微小的輔助動作中,用于提升整體或部分演出效果,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樣的即興性與靈活性,不僅是對整場戲劇的效果提升,也是對演員本身形體動作熟練度與可發(fā)揮度的鍛煉。
形體動作對于人物角色的塑造具有烘托作用,首先,它的一整套動作呈現必須忠實于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形體動作具有人物角色的特殊性。不同作品中的不同角色要表現出具有個體特色的行為動作,這樣,對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才是忠實客觀的,作為表演者,要始終將角色魅力的呈現放在第一位。其次,成功形體動作的塑造也離不開演員自身魅力的充盈。帶有演員自身魅力屬性的形體動作是完整的、有溫度的,能高效有力的將劇本規(guī)定動作與演員自身動作融合為新機體,這樣的兩方面動作融合共同呈現具有雙重獨特性的動作魅力。
作為戲劇表演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類型形體語言的靈活運用對于戲劇作品本身的完整呈現具有重要運用價值。
情態(tài)語言是戲劇形體語言的一類,主要分為表情語和目光語。表情語指的是演員在表演時,呈現在整個面部表情上的語言,表情語的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有時是單個表情,有時是多個表情組合使用,形式呈現直白強烈,較容易讓人直觀感受。目光語指的是通過眼睛、眉毛等感官傳遞出來的語言,這種語言較為含蓄內斂,一般用于人物近距離接觸或者獨處時心理獨白,觀者對于此種語言的接受更富主觀情感,容易引起觀者共情。表情語和目光語共屬情態(tài)語言,主要用于展現人物情緒及刻畫人物細膩的情感流向,具有雕琢作用。
話劇的身體語言指表演時演員的四肢軀干展現出的有形動作,比如疾跑、拍手、捂嘴笑等。身體語言在話劇表演中的運用頻率非常高,從演員出場,身體語言就時刻伴隨,演員的一舉一動都能讓觀者真切看到動作的變化,從而引導觀者透過動作的起伏交替感知情節(jié)的推進與發(fā)展。比如,丁西林的《一只馬蜂》中余小姐和吉先生的談情片段,余小姐“以手與之”,吉先生“作欲抱狀”……這些身體動作都生動展現了這對青年男女的彼此愛慕又不得施展之境。相比情態(tài)語言,身體語言的作用更為強烈、有力。演員對于身體語言運用得好,有利于推動整個戲劇作品各方面的協(xié)調共進,良性發(fā)展。
空間語言指的是戲劇表演者對于作品宏觀掌握的基礎上,巧借合適的空間距離營造抒情環(huán)境。從微觀上講,空間語言存在于一部作品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可根據作品進展設置合適的空間距離營造氛圍。從宏觀上看,戲劇表演的空間距離還可用于作品構思,例如,《暗戀桃花源》,內容中暗戀和桃花源本身是兩個劇組,但是由于場地不足,不得不共用場地,引發(fā)兩個劇場故事的碰撞,這樣的空間語言是將作品中的兩個不同時空場景交叉并行,極大增強了作品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和氛圍感。
以上三類語言是形體語言的三個組成成分,其各有特色又相互作用,共同存在于作品的表演過程,又對于戲劇作品的成功開展具有極大價值。
形體語言本身具備顯著的表現優(yōu)越性和極大的應用價值,但是在實際的戲劇表演中,演員對于戲劇表演中的形體語言應用存在問題。
首先,從認知層面,戲劇演員對形體語言缺乏嚴謹認知。
部分戲劇演員認為表演好一場戲劇最重要的是傳遞劇本內容,形體語言只是配合臺詞應運而生的形式,這種認知首先沒有從意識層面對形體語言提起重視,沒有對形體語言的客觀推動作用給予平等的眼光看待,因而,演員形體語言的發(fā)展停滯不前。
形體語言是在演員扎實基本功的鋪墊下對演員整體戲劇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是更高層次的語言內容表達,演員對形體語言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低,必然直接影響形體語言的表達效果和戲劇整體連貫性。
其次,從實踐層面,戲劇演員演出實踐經驗不足,缺乏藝術感染力。
一些年輕戲劇演員或者不夠熟悉作品的戲劇演員,對于出演作品的情感滲透性不足,對于扮演的人物性格命運、心理起伏變化沒有深入體會,就直接導致形體語言的僵化,藝術感染力不足。形體動作的產生是表演者與作品融合而產生的過程,需要主觀與客觀要素共同發(fā)生作用,融二為一,如果主觀性太強,沒有向作品內部驅靠的意向,就不會產生藝術感染性強的作品。
總之,在整場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承擔著重要作用,它可以透過無聲的言語更加準確的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變化并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并幫助拓寬戲劇表演的藝術形式,打造多樣化的藝術效果,戲劇演員應該本著這樣的思想,改變形體訓練現狀,將形體訓練與藝術訓練達到同樣高超的藝術效果。
形體語言的真正訓練與落實應該是“內化于心”與“外顯于行”并列推進,演員既要從意識層面提升對形體語言的重視程度,更要將堅定的意志真正落實日常鍛煉與排練行動中。
意識對實踐活動具有反作用,從演員意識形態(tài)層面提高形體語言意識,有利于促進表演者對形體語言的深入研究和實際運用。戲劇表演屬于藝術類職業(yè),表演性、實踐性較強,理論性相對薄弱,定期對戲劇演員開展形體語言類知識講座,有利于其從意識層面提升理論知識儲備,明確形體語言對于整場戲劇表演成功開展的重要性,從而加強自身形體語言的鍛煉與運用。同時,理論知識的新鮮輸入,也為日后演員在舞臺上臨場發(fā)揮提供依據,助推演員的創(chuàng)新水平和實踐能力。
戲劇演員的基本功是開展一切戲劇表演活動的基礎,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基本功,才能首先將作品該傳遞的內蘊完整傳遞出來,其次,于此基礎上開展形體語言的鍛煉提升。形體語言與演員基本功緊密聯系又相互獨立,演員要合理安排自身鍛煉強度、鍛煉內容,不斷加強基礎技能的訓練,在訓練時,注重形體語言的融入與運用,這樣的基本功訓練是科學高效的。
演出之前,形體語言是生存于劇本上的必備動作,僅作為環(huán)節(jié)呈現。只有在真實的演出過程和實際運用形體語言中,演員才能體會到所做出形體語言的觀眾效果,才有可能根據現場演出情況臨場發(fā)揮,這些必須通過真實的演出過程切身體會,否則,是空洞的說教。所以,要多為戲劇演員安排實際戲劇排練、訓練,鍛煉他們在實際演出中的語言感受性和敏感度,幫助他們切身體會形體語言的內蘊。
戲劇演員之于戲劇表演,是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的,每個演員對于作品中塑造的人物都應具有自身獨特感觸,這是作品對于演員產生的契合性。在演員與作品中的虛擬人物發(fā)生契合的過程中,要鼓勵演員創(chuàng)新形體語言內容及編排序列,最大程度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傳統(tǒng)形體語言增加新的時代意韻,這是十分有益的發(fā)展方向,應該提倡。
形體語言在戲劇表演中具有相當重要作用,它不僅是演員傳遞出來的言語藝術,更是劇本不可缺少的核心內容體現,對于推動戲劇表演的成功開展具有強大作用。我們應該以審慎的眼光剖析當今戲劇表演中形體語言運用存在的問題,立足當今新時代發(fā)展潮流,提出促進其合理健康發(fā)展的有力措施,并鼓勵形體語言融入更多新鮮血液,實現新時代下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