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
(作者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
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黃山市、績溪縣、婺源縣)及嚴州、金華、衢州等浙西地區(qū),是中國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明朝中葉,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徽商開始崛起,“賈而好儒”的徽商將大量資本投入到家鄉(xiāng)建設,在建筑中注入自己對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思想,逐漸形成了具有獨樹一幟、獨特民情的建筑藝術文化特色,展現(xiàn)出建筑藝術的詩意美。
“小橋流水桃源家,粉墻黛瓦馬頭墻”是對徽派建筑最為形象生動地描述,馬頭墻又稱風火墻、防火墻、封火墻,是指高出兩邊山墻墻面的墻垣,即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這種類似馬頭的抽象外形設計是建筑史上的奇跡。馬頭墻隨屋面坡度設計而顯得錯落有致,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視覺產(chǎn)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fā)達。建筑色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以黑、白、灰層次變化組成統(tǒng)一的建筑色調,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朗而雅素,馬頭墻與徽派建筑的整體色彩傾向一致,可以看出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典型標志。
馬頭墻的墻脊檐長短隨規(guī)模大小而變化,有一階、二階、三階、四階式之分,也可稱為一疊式、二疊式、三疊式和四疊式。其中以三階、四階最為常見,多者可達五階。五階式樣的馬頭墻俗稱“五岳朝天”,因房宅有多重的進深,所以馬頭墻配以多疊式,外形凸顯其高大雄偉、氣宇軒昂,顯示出房主人高貴顯赫的身份和地位。
馬頭墻斜坡長度不同,規(guī)格樣式也不同。根據(jù)審美需求馬頭也稱為座頭,主要有“坐吻式”“印斗式”“鵲尾式”等數(shù)種。“坐吻式”指垛頭由窯燒“吻獸”構件安在座頭上,常見有哺雞、鰲魚、天狗等禽獸類?!拔谦F”為中國古建筑中的標志構件,常見于北方古建筑特別是皇宮、官邸屋脊之上,馬頭墻鑲嵌吻獸體現(xiàn)出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吻獸即顯示了房屋主人身份的高貴,又隱含著避災、祈福的意味。坐吻式馬頭墻等級最高,層次多、構造復雜、工藝精湛,因此主要運用于宏麗的祠堂、牌坊、社屋、禪寺中等;“印斗式” 即垛頭上端使用窯燒制成的透雕式“卍”字紋或“田”字紋方斗樣的磚,從側面看去,猶如一塊莊嚴的金印蹲坐在墻頭上,在印托的處理方面還有“挑斗”和“坐斗”之分。使用“金印式”或“朝笏式”座頭一般都出現(xiàn)在以讀書為喜愛,以做官為夢想的文人儒士屋頂上,這是為了顯示房屋主人讀書做官的一種遠大追求,頗具激勵之意;“鵲尾式”即把磚塊雕琢成形似喜鵲尾巴的樣子作為座頭,寓意為喜氣洋洋、抬頭見喜之意。鵲尾式馬頭墻等級相對較低,當建筑群前后進馬頭墻制式不同時,以所謂的“前武后文”分置,通常以鵲尾式馬頭墻居前,印斗式馬頭墻殿后。
天井是徽派建筑中房屋與房屋或者房屋與圍墻之間所圍成的露天空地。包括四面房屋圍合、三面房屋與一面圍墻圍合或兩面房屋與兩面圍墻圍合,一般位于房屋進深的前后正中間,兩邊由廂房包圍,地面空地為青磚鋪砌。徽派建筑整個宅子都是封閉、保守的,唯有天井與天通與地連,所以天井也稱“天空之井”,徽派建筑天井主要分為入口天井和內(nèi)院天井,天井位置和布局形狀及院落構成大體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凹”型、“回”型、“H”型、“曰”型?!鞍肌毙鸵话闶且幻鏖g兩暗間,天井兩側各建廊房,為一進兩層的樓房,樓梯設在明間背后,或廊房的任何一側,樓下明間做客廳,左右暗間為兩廂房,這種“一明兩暗”是徽州古民居中最典型的空間組織形式;“回”型多為三間兩進的樓房,就是兩座三間式的凹型住宅相向組合,樓下前一進的明間為正間,兩旁為臥室,后一進的明間作客廳;前、后兩進中間有天井,又稱上下廳;“H”型是在回字形天井的基礎上演變,兩座凹型住宅相背組合,前、后各有一天井,兩旁有廊房,中間為正屋?!霸弧毙褪怯蓛山M三合天井正向串聯(lián)形成的兩進院顯得有層次感。
徽州天井也被稱作“明堂”,有著“四水歸明堂”之說,由四周坡屋面的屋頂,圍合成一個開放式空間,形成一個漏斗型井口,匯四水歸堂?!八乃畾w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建筑風格理念源自徽州文化傳承的“天人合一”美學思想。四水歸堂, 在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理論中,天井乃一宅之要,與“財?shù)摗毕⑾⑾嚓P,天井為藏蓄、排水之所,是“財?shù)摗钡南笳?。?jīng)商之人,講究以聚財為本,造就天井,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使天降的雨露與財富聚攏,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意為“流銀”,表達徽州商人以水為福的傳統(tǒng)風水文化思想。
徽州地區(qū)的夏季非常炎熱干燥,光照時間比較長,徽派建筑環(huán)境比較封閉,民居外墻又很少開窗,為讓房屋內(nèi)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天井的通風采光功能顯得尤為重要。陽光通過天井反射到室內(nèi)形成柔和的光線,避免了室內(nèi)與室外光線的反差;另外,徽州地區(qū)春夏秋季節(jié)多雨悶熱而潮濕,天井又起到了風道的作用,和廊道廳堂形成一個完整的通風系統(tǒng)?;罩莸奶炀?,除了有采光、通風等功能外,還是連接大門與廳堂的區(qū)域,是一個重要的室內(nèi)外過渡空間,廳堂是全家人活動中心,也是會客的主要空間。坐在廳堂內(nèi),通過天井還可以感受季節(jié)的四時之變,陰晴圓缺,天井對于整個建筑起到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蘊含著好運祈福的美好愿望。
徽派建筑素有“無宅不雕花”美譽,建筑中的“三雕”更是徽派建筑藝術的精華,也是中國古建筑藝術的巔峰。它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規(guī)模,以平面淡浮雕為主。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徽州雕刻藝術發(fā)展的鼎盛時代,逐漸向精雕細刻過渡,透雕、凹雕、線雕、多層雕刻都得到了充分發(fā)展,刀功與技藝已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在一件細小的作品中,鏤空層次可多達至十多層,亭臺樓閣、蟲魚花鳥、人物生活等集于同一畫面,凝聚著精湛的技藝和獨特藝術魅力?;罩萑窦妓囋谔幚碓牧蠒r善于保留本色,講求一種質樸之美,使其像水墨畫一樣融入建筑物整體之中,清新淡雅,為古色古香的建筑更增添色彩。
木雕用于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條,樓層欄板、窗扇、欄桿等部位,特別是天井四周的欄板更是木雕裝飾濃墨重彩的部分。這些木雕以高品質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狀態(tài)使雕刻細部更顯生動。根據(jù)建筑物部件結構與審美需求,題材內(nèi)容上豐富多彩,有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人物雕刻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故事、日常生活等;山水類多以徽州當?shù)孛麆偕剿鳛榈窨虒ο螅槐憩F(xiàn)手法上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紋樣表現(xiàn)上十分廣泛,有寓意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祥瑞圖案,如麒麟、喜鵲、寶瓶、龍鳳、扇子等。有體現(xiàn)象征意義,托物言志的博古圖案,如云紋、水紋、銅錢紋、龍鱗紋、纏枝蓮紋等。以精美三雕藝術著稱的績溪龍川胡氏宗祠,里面共有600多件木雕部件,設計構思巧妙、雕刻技藝精湛,被譽為“木雕藝術的廳堂”。
石雕取材來源于青黑色的黟縣青和褐色的茶園石,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門墻、牌坊、墓葬等處的裝飾,屬浮雕與圓雕藝術。徽州石雕題材因受雕刻材料自身限制,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主要是動植物形象、博古紋樣和書法,至于人物故事與山水則較為少見。在雕刻風格上,浮雕以淺層透雕、平面雕和圓雕為主,刀法融精致于古樸大方,但刀法精致大方,風格以淺層透雕、平雕為主,漏窗、牌坊最能凸顯這一雕刻藝術的雅致。石雕材料雖然低廉,但因融入了石雕藝人的高超技藝和文化精髓,使得徽州石雕底蘊深厚、獨具特色,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
“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墻。”是對徽州磚雕應用的真實寫照, 磚雕廣泛應用于門樓、八字墻、鏤窗、門楣、門罩、屋檐、屋瓴、屋頂、神位龕座等處,使建筑莊重典雅、富有立體效果。磚雕有平雕、浮雕、立體雕刻,題材包括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花草動物和民間生活故事,如“梅蘭竹菊”“打金枝”等,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罩荽u雕采用當?shù)厮a(chǎn)的青灰磚為原料,色澤純清、質地堅細,經(jīng)特殊技藝燒制、精致雕刻而成。制作過程極為考究,先細磨成坯,在上面勾勒出畫面部位,鑿出物象深淺,確定畫面遠近層次,然后根據(jù)各個部位輪廓進行精心刻劃,使事先設計好的圖案逐漸凸現(xiàn)出來。歙縣博物館藏有一塊灶神廟磚雕,見方僅尺的磚面上雕刻著頭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握鋼锏的圓雕菩薩,據(jù)考證這塊精巧絕倫的磚雕花費了1200個匠工,堪稱徽州磚雕藝術的經(jīng)典之作。磚雕在歙縣、黟縣、婺源、休寧、屯溪諸地隨處可見,古老民居、祠堂、廟宇等建筑物上鑲嵌的磚雕,雖然經(jīng)歷無數(shù)歲月磨礪、風雨侵蝕,但它們依然玲瓏剔透、耐人尋味,讓人嘆為觀止。
徽派建筑落座于山水間,講究自然情趣和山水靈氣,依山就勢構思巧妙,布局合理;以青瓦、白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融木雕、石雕、磚雕為一體,雕鏤技藝精湛,使得以黑白為整體色調的徽派建筑古樸典雅又不失富麗堂皇。建筑造型輕巧簡潔、虛實有致,以深井、高宅、大廳為居家特色,色彩淡雅、靜謐雅致,空間輪廓柔和而富有美感;裝飾精致,變化自然,具有獨特的鄉(xiāng)土氣息?!吧江h(huán)水抱必有氣”,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與粉墻黛瓦建筑意象交相輝映,人、建筑和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它以清澈自然、隱蔽雅致的獨特風格,體現(xiàn)了古代人們講求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順從和尊重自然,崇尚樸素的自然觀和生態(tài)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