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勤
驅動性問題(Driving Question,簡稱DQ)指一個能夠連接學習目標和項目過程的問題,它基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的需求以及尋找解決方案的需求,是激起學生討論、詢問和調查這個話題并最終生成針對該問題的完整解決方案。小學科學項目化學習中驅動型問題通過有趣的、與學生親和的方式驅動學生投入項目化科學實踐學習,引發(fā)高階思維。
那么,怎樣才能提出有代表性、能夠引發(fā)討論、開放性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二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耐力和思維廣度都相對有限的特點,筆者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驅動性問題設計做了些許嘗試,略有收獲,望與同仁商榷。
一、創(chuàng)設現(xiàn)情實境,實現(xiàn)任務驅動
1. 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促進任務驅動。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反復強調要在兼顧學科邏輯的情況下更多關注生活邏輯,要基于學生成長主線來設計課程。一個好的真實生活問題能夠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廣闊的多向度探索空間,既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力,也能提綱挈領地指出持續(xù)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讓整個項目活動保持連貫一致。執(zhí)教教科版二年級上冊《椅子不簡單》時,筆者精心設計視頻情境:“老師坐椅子久了,腰酸脖子疼,和同事交流也很不方便,于是打算買一把椅子。哇!商店里的椅子可真不少。哪把適合我呢?請大家出出主意?!贝藛栴}來源于生活實際,情境涉及選購椅子時考慮多樣功能與職業(yè)特點,使不同生活經(jīng)驗的學生能自發(fā)帶著學習任務投入其間。再如,材料單元的教學,涉及問題較多,教師可以整理其學科問題,將其凝聚成現(xiàn)實生活問題,進而設計驅動性問題(如表1)。這些問題像一座“燈塔”激勵學生的探究興趣,指引學生向目標努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熱情。課始氣氛即活躍起來,教學頓時趣味橫生。
2. 營造主題情境,達成任務驅動。
科學探究中,除了提出的問題需真實有效,還要基于兒童視角,針對性設置科學項目主題與子項目主題,帶領學生親歷探究性歷程。例如,《書的歷史》一課的教學,教師如果只是期待學生給出一個現(xiàn)成答案,只要百度搜索即可,但是,如果將它作為一個兒童探索的契機,試用班級項目墻讓學生將有關“書”的問題以班級記錄單的形式進行記錄,并篩選問題進行研究(如右圖),將會成為有意義的驅動性問題?!皶表椖炕瘜W習中,教師可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三部曲:一是自行提問,調動生活經(jīng)驗自己篩選關于書的簡單問題。二是小組討論:選擇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在討論中不斷發(fā)展、研究問題。三是集體交流,教師聽取每個小組的想法,把握問題解決的可行性,引導“書”實踐的相應材料支持,形成各小組“書”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生在“書”項目學習中暢所欲言,不同興趣的學生自由組合成研究團隊。此外,“書”子項目研究主題涉及資料、材料、知識、方法、工具和支架等。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可適時提供點撥,適當提供學習活動支架,使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逐步完成各子項目任務,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二、組織問題鏈條,助力有序驅動
項目化學習是一體化的延續(xù)學習。它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投入學習,但要讓學生保持探究欲望,持續(xù)領悟、反思,不斷探究、實踐,這是困難的。長效驅動有賴于實際教學中構建基于課程內容體系視域下具有銜接關系的問題鏈,呈現(xiàn)具有可視化的問題思維導圖,以不斷更新完善知識體系,讓整個項目不同階段里學生都能有序探究。例如《神奇的紙》一課的教學,筆者嘗試讓學生調查KWH表格:“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Know)”“我們還想知道什么?(What)”“我們想運用這些知識解決怎樣的問題?(How)”。筆者引導學生分析表格,發(fā)現(xiàn)興趣點、困難點、錯誤點,尋找背后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而后,筆者從重點、難點突破,精心設計四個關鍵性問題(研究彈性,研究承重,研究隔熱、防滑,研究防水),并將問題按照順序串起來,組成一條四環(huán)問題鏈。四個探究問題自然過渡,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不斷從已有知識經(jīng)驗中獲取新的探究,幫助學生多角度、全方位解決問題。
三、指向跨界問題,推進深度驅動
義務教育階段關注綜合性學習,強調加強學科內外知識整合,推進跨學科學習,建立學科之間有機融合,這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能提高其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在設計課堂問題時,教師要充分考慮科學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問題的提出不僅要映射科學學科核心概念,也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多種學習實踐能力,以尋求知識的最優(yōu)化呈現(xiàn)。
例如,《做一頂帽子》是第二單元第6課,也是總結課。為了讓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筆者設計了一個驅動性問題:“六一節(jié)到了,學校將進行‘我的帽子我做主的展示大賽,請在10元成本范圍內設計制作自己的專屬帽子。期待你的加入!”針對低年級學生表達不清晰的特點,筆者為他們“搭橋”:我們作為——(角色),采取——(行動:設計、制作、創(chuàng)建等),達到——(目的、任務)。有了這樣的鋪墊后,筆者引導學生考慮哪些材料適合做我們的帽子?筆者讓學生先小組討論,接著畫出設計圖,規(guī)劃做怎樣的一頂帽子?學生紛紛進行帽子制作,此時,筆者提醒他們:成型后還要給它裝飾打扮,其間要用到諸如如何準確測量頭圍及做一頂帽子需要花費多少錢的數(shù)學知識,伴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制作出自己的帽子。最后,在成品展示中學生還向同學介紹自己小組的帽子特色,傾聽建議,反思如何改進帽子……(如表2)
驅動性問題設計有賴于設計者對課程設計理念與設計思維的應用,需要設計者仔細研究、反復推敲,實現(xiàn)科學知識與跨學科知識的有效整合,讓學習真實發(fā)生,使學生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單位:寧德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