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珊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統(tǒng)編教材強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以單元整體來推進語文要素的落實。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在把握住人文性這一基本特點的同時,還要牢牢把握住工具性這一基本特點,在語用功能上巧妙訓練,做足功夫,從而幫助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逐步得到提升。
一、依單元之本,拓主題訓練外延
1. 聚焦單元訓練點,強化鞏固。
統(tǒng)編版教材依據(jù)單元主題設置相應的詞句訓練點,在教學時,抓住這個訓練點即時練習,就能讓學生學會表達。在教學老舍先生的《母雞》一課時,筆者結合單元詞句,訓練學生冒號的用法。筆者先用課件出示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內容,讓學生找到關鍵詞“警戒”,并理解這個詞的意思;然后追問學生:母雞是保持怎樣的警戒樣子?通過朗讀及筆者的講解,學生知道了母雞警戒時的情景,也理解了冒號后面的文字起解釋、說明的作用。接著筆者又適時地拓展了老舍的另外一篇文章《貓》的學習,文中也有冒號的運用。最后讓學生當場進行寫話訓練:模仿作者的寫法,根據(jù)動物的特點,用上動詞,并加上冒號,寫一寫活潑的小狗、慵懶的小貓、勤勞的老牛……學生有了課文做例子,練筆就容易多了。
2. 拓寬思路,聯(lián)結課內外。
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最好要將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六年級下冊有“古詩詞誦讀”板塊,筆者在教完之后,進行了一節(jié)古詩詞知識的梳理課。該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分組闖關,必答搶答,看沙畫猜題目、猜詩人,飛花令,等等。此訓練將學生課內學習的古詩詞知識與課外拓展學習的古詩詞知識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得到了系統(tǒng)的、完善的古詩詞知識的訓練。還有一種知識點的訓練,可以和其他學科相結合,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如學習完《四季之美》一課后,學生可以先在課外搜集家鄉(xiāng)自然風景的圖片資料,并小組合作制成幻燈片,然后模仿課文的表達方式,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紹家鄉(xiāng)的自然風景。
3. 梯度布置,分層訓練。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教師在設計訓練點時,要關注學情,分層訓練。以《母雞》一課的教學為例,要結合課后練習進行分層訓練。一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時表達對自己母親的感恩之情。二是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結合課文內容畫出母雞的簡筆畫,并配文,在班級中展示。三是仿照課文的寫法(明貶實褒)來寫一種自己喜愛的動物。作業(yè)梯度布置,分層訓練,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二、捕意象之變,化文化根植內心
1. 鏡面建構,培養(yǎng)敏感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學生要在學習過程中注意情感的體驗感受,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筆者認為,意象的領會和意境的感受是重要抓手,這點尤其體現(xiàn)在古詩詞教學中。以杜甫的《春夜喜雨》為例 。雨在中國人的心中有豐富的感受,很多詩人對雨的意象都有不同的情感抒發(fā)。這首詩的題眼“喜”字,告訴了讀者詩人獨特的心情,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從“喜”字入手,層層撥開“好雨知時節(jié)”的這種意境。這場天時地利的及時雨滋潤了萬物,讓一切生命重新煥發(fā)了生機,詩人怎能不由衷地感嘆這是一場好雨呢?!通過綿綿不絕、紛飛飄揚的春雨意象,學生走進了詩人的內心,領會了詩句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此時,可再引入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同樣是寫雨,但在不同的詩中,體現(xiàn)的是詩人不同的心境。教師在執(zhí)教時,可以抓住這兩首詩的意象之變,建構起不同情境下的文化意識,深化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另外,在古詩詞教學中,還可以借助意象中的“酒”“花”“月”“竹”“菊”等展開語感訓練,引導學生透過意象體會作者的情懷。
2. 多維建構,化繁為簡。
有些文本是由非常具有美感的意象組合而成的,如賈平凹的散文詩《月跡》。這是一篇情韻悠遠、禪意空靈的文章,文中的窗外月、院中月、杯中月、河中月投射在每個人心中的情境是不一樣的。尋找月的變化足跡,其實也就是在尋找美的足跡,是月亮在每個人心中的美好印跡。通過對文本中突顯的意象進行多角度的解讀,對于作品的理解就更加立體了。又如,在《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中,對毛主席在痛失愛子后落寞、痛苦的呈現(xiàn),是夾著煙頭的手指,是仰天凝望的眼神,是魂不守舍的靜思,是夜晚淚水打濕的枕巾……學生通過朗讀和聯(lián)想,就把握住了這些意象背后人物的品格??梢姡灰钊胙凶x,都能從每一篇文質兼美的文本中找尋扎在文字背后的精神的根。
三、張思辨之力,推高階思維發(fā)展
1. 明辨是非,導圖先行。
在語文教學中,要瞄準學生的思維訓練點,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思維的火花”,整組課文非常適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如在教學《跳水》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父親要用槍逼著兒子跳水?還有其他的方法嗎?學生展開了討論:①繼續(xù)向前或折回容易失足跌落在甲板上;②找救援工具已沒有時間;③此刻孩子的心情十分慌亂,需要馬上行動;④海面風平浪靜,水手們都在甲板上,孩子跳下去沒有危險。通過梳理、整合,學生明白了船長的辦法是最好的。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突破了思維屏障,選擇了最優(yōu)化的解決方法。又如,《田忌賽馬》一課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很好的訓練。孫臏是如何幫助田忌戰(zhàn)勝齊威王的呢?學生先同桌合作完成齊威王和田忌賽馬的對陣圖,然后談發(fā)現(xiàn):①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腳力與田忌的都相差不多;②齊威王沒有變換上、中、下三等馬的出場順序,而田忌變換了;③孫臏對前幾場的比賽進行了認真、細致地觀察、分析后,才獻策。學生一邊思考“田忌有哪些出場順序的排法”,一邊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演繹,在加深對課文內容理解的同時,建立起文圖連接,最后得出結論:只有孫臏的這種賽馬出場順序安排,田忌才會贏齊威王。
2. 思維建模,內化方法。
在語文課堂上,要重視學生問題的提出,要引導學生在思考、辯論、分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如在教學文言文《自相矛盾》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學生讀懂課文后,從“弗能應也”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的推導:若我的矛刺穿了我的盾,那就不能解釋盾莫能陷也;反之,若盾能抵住矛,就不能吹噓矛無不陷也。學生在情節(jié)的關鍵處發(fā)現(xiàn)了人物言行前后的矛盾,從而感知到思維需要嚴謹性。又如,在教學《橋》一課時,可以引導學生對小說的結局進行預測,在進行“習作:神奇的探險之旅”教學時,可以加強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另辟蹊徑,求取新解。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找準訓練點,落實單元語文要素,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樂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