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紅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圖文并茂,一幅幅插圖形象活潑,極大地引發(fā)了兒童的學習興趣。插圖作為語文教材的第二語言,蘊藏著豐富的教學價值。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只品讀文字,而應充分挖掘教材插圖的價值,把握插圖運用的時機,提升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一、以圖引趣,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好語文的重要因素。當教材中色彩鮮艷明亮、內容生動有趣的插圖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學生馬上就會被吸引住,思維也會圍繞課文內容展開。同時,插圖的表現(xiàn)形式多以小學生的形象出現(xiàn),非常具有吸引力,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缺點,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借助插圖創(chuàng)設情境。低年級的學生喜歡模仿、喜歡表演,教師可以結合插圖內容展開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體驗學習的快樂。如《要下雨了》一課中的各種可愛的小動物插圖,瞬間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模仿小動物的動作、表情,讓插圖“活”起來,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生字、新詞。又如,《找春天》一課的插圖選擇了一幅學生喜歡的春天的情景圖,這幅圖把學生帶入生機勃勃的郊外春色中。如此的圖文編排,營造了童趣味道,貼近了學生的生活,自然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2. 借助插圖導入新課。教師可以利用插圖進行新課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如在《摔跤》這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出示教材中的插圖,初步引發(fā)學生交流討論:“圖中的這兩個男孩在做什么呢?你也做過嗎?”學生一下來了興趣,紛紛說出自己也跟人摔跤過或看過別人摔跤。當學生表現(xiàn)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時,教師順勢而導,帶領學生走進文本,通過默讀靜思,探究作者是抓住什么來描述這兩個孩子的摔跤過程的??梢姡m時地將插圖引用到導入環(huán)節(jié),課堂效率會得到大大的提升。
二、以圖導學,助推文本解讀
生動形象的插圖是對文本語言的巨大補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插圖表達的意思以及插圖與文本內容的關系,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1. 觀察插圖認識事物。教師可以利用插圖,幫助學生認識陌生的事物。如在教學小古文《守株待兔》時,學生從注釋中一下子知道了“耒”是古代人們用來耕田的一種農具,但不知其具體的樣子。此時,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認真觀察插圖,找出圖中所畫的名為“耒”的農具;接著出示“耒”的漢字演變過程。這樣,學生就把圖片與漢字聯(lián)系了起來,在認識陌生事物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漢字之美。可見,通過觀圖識物的方法,可以簡化繁瑣的介紹事物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事物,培養(yǎng)學生用圖解惑的意識。
2. 聯(lián)系插圖理解詞義。小學生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有限,有些復雜的詞義理解有困難,而插圖以直觀具體的形象呈現(xiàn),具有一定的解釋功能,正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題。以《小小的船》教學為例。在教學文中“彎彎”“尖尖”“閃閃”幾個詞時,可先讓學生觀察插圖中月亮的形狀,于是學生知道了“彎彎”“尖尖”的具體樣子。接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閃閃”的意思,可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的顏色。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星星在夜空的襯托下顯得更亮了,進而理解了“閃閃”的意思??梢姡诮虒W時發(fā)揮插圖的解釋功能,有利于學生理解一些比較抽象或關鍵字詞的意思。又如,《大象的耳朵》一課中的“耷拉”一詞學生較為陌生,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插圖,用自己的話介紹大象和小動物們的耳朵的樣子;再出示“豎立”“耷拉”兩詞,采用比較教學法,將這兩個詞語貼在相應的動物耳朵旁邊,并說說理由;然后再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用“耷拉”說一句話,從而強化學生對“耷拉”意思的理解。可見,利用插圖隱藏的信息,幫助學生隨圖識字、用圖記詞,事半功倍。
3. 利用插圖感知形象。抓住插圖中的人物表情、動作,能開拓學生思維,讓學生能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如在教學《狐假虎威》這課時,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動物的表情和動作,讀懂動物的不同形象。第一幅插圖,老虎齜牙咧嘴、眼露兇相,狐貍則面無懼色、輕松自在,學生由此便體會到老虎雖猛卻無謀,狐貍則陰險狡猾,難怪老虎會上了狐貍的當;第二幅插圖,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大搖大擺、神氣活現(xiàn)地走在前面,而老虎則見到百獸們四處逃竄的慌張模樣,相信了狐貍的話。學生由此明白了“狐假虎威”的意思,狐貍與老虎的不同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又如,在教學《一匹出色的馬》時,同樣也可以引導學生先關注插圖中妹妹的動作和表情,直觀感受人物形象;然后品讀文中描寫妹妹的相關句子,從字里行間感悟人物形象,體會妹妹的天真可愛??梢姡屑氂^察插圖中人物的具體表情與動作,對理解故事內涵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以圖為媒,展開想象翅膀
插圖是可視化的思維工具之一,能點燃學生想象的火花。因此,語文教學應以插圖為媒介,為學生的想象提供思維的支架。
1. 串聯(lián)插圖復述故事。連環(huán)畫式的插圖是根據(jù)課文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呈現(xiàn)的,很好地為學生的語言訓練構建了思維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巧借插圖梳理文本重要信息,完整講述故事。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可以先引導學生以三幅插圖“帶路”,找到相對應的段落,同桌合作選擇一個片段表演讀;再引導學生以圖為支架,提取相應的關鍵信息,試著連起來說一說小蝌蚪找媽媽的全過程;最后讓學生完成課后問題:按順序把六幅圖連起來,講一講小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學生有了插圖這一學習的拐杖,就可以變難為易了。
2. 巧借插圖仿說片段。在教學中,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插圖,那么學生的仿說仿寫便有法可依了。如《蜘蛛開店》一課中的三幅插圖分別是:蜘蛛為河馬織口罩、蜘蛛為長頸鹿織圍巾、蜘蛛看到蜈蚣嚇得跑回網上。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觀察圖中的事物與文本內容的對應關系,然后明白蜘蛛之所以不斷變換所賣商品的原因,進而發(fā)現(xiàn)文本的表達規(guī)律是設定了顧客明顯的特性這一特點;接著讓學生展開想象,模仿課文這樣的表達方式續(xù)寫故事。于是,學生思維被打開了,編出了織口罩賣給章魚、織帽子賣給大象等有趣的故事。這樣的拓展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補繪插圖創(chuàng)編故事。形象生動的插圖之間會有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留給學生一些補白想象的空間。如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口語交際:看圖講故事”,只出示了前面5幅圖,第6幅圖留白,給學生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調動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編熱情。插圖留白為學生開辟了想象的天地,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與想象力的提升。
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合理利用插圖這一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插圖的價值,可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松柏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