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
【編者按】合作離不開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兩大要素的交互作用,團體心理輔導基于活動促進內部心理外顯和外部教育內化兩大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可以通過故事導入、游戲體驗、現場競賽、延伸拓展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從表征到現實的遞進深化,力求在操作活動中引導學生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從中感悟和把握成功合作的基本要素。
【關鍵詞】心理輔導 合作意識 合作能力 外顯 內化
面對世界的復雜多變和不確定性,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明確將“學會合作”列入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和“學會生存”),強調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加強合作以解決問題、應對挑戰(zhàn)。這引發(fā)了研究者從不同學科、不同層面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因素和教育培養(yǎng)的探索。其中,心理輔導視域的分析和設計不僅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指導意義,對全員、全過程推進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可發(fā)揮啟迪作用。
一、合作心理的要素分析:意識和能力的交互作用
《辭?!穼Α昂献鳌钡慕忉屖牵憾嘶蚨嗳艘黄鸸ぷ饕赃_到共同目的。具體而言,合作指個人或群體基于某種共同的目的(如完成一項學習任務或者工作任務),經過協調作用、彼此相互配合而達成的一種聯合行動。在合作過程中,目的一致性是個人或群體合作的前提,協調互補是合作的關鍵,各成員之間相互協作、交流并各自承擔一定義務才能達到共同目標。從心理角度分析,合作離不開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兩大要素的交互作用。
1. 合作意識。
合作意識是與他人合作的意愿和認識,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意識傾向。未來的社會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合作將愈重要,并且合作的范圍也更加廣闊。中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積累,會逐漸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意識不同于一般的意識傾向,在個體自發(fā)活動中形成的對合作的感知難以成為穩(wěn)定的個性心理特征。當前的中小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習慣于獨享長輩的溺愛、缺少分享喜怒哀樂的機會,內心容易存在嫉妒、自負、自卑、任性等不利于合作的心理因素,往往表現出“我行我素”的特征、合作意識比較淡薄。因此,需要學校教育在其個體自我活動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教育來建構合作意識、激發(fā)合作動力。
2. 合作能力。
從合作意識產生到合作成功,需要一個必備的條件——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是一種以協調的方式作用于行動的綜合能力,由自我認知、換位思考、溝通協商、互補協作等能力組成,是有關合作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技能的綜合體。在現實需求、任務情境之前,中小學生比較容易產生與同伴合作的愿望,但如何在一個合作活動中發(fā)揮自己的作用、承擔不同角色的義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難題。
從心理輔導視角分析,合作意識是開啟合作行為的前提,合作能力有助于保證合作行為的成功,從而進一步強化合作意識、開啟新的合作行為、促進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兩個要素交互作用,不僅對于合作任務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還能推進青少年改善同伴關系、發(fā)展道德自律能力、提高社會交往水平等社會化進程,為青少年的良好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成長打下更好的基礎。
為此,在心理輔導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發(fā)揮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交互作用,科學選用并綜合運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等方法,抓住三個要點實施螺旋式上升的引導:一是了解什么是合作,體會合作的意義;二是體驗合作帶來的愉悅感,從心理上認同合作,強化合作的意識;三是探索合作的影響因素和技能方法,逐步學會合作,從而努力促成持之以恒的教育效果。
二、心理輔導的價值追求:外顯和內化的有機統(tǒng)一
合作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從語言層面引導青少年感知合作存在一定困難,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更無法僅靠“講道理”實現。團體心理輔導選擇“講心理”,并基于活動促進內部心理外顯和外部教育內化兩大價值,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力求借助直觀行為表征感知,在操作活動中引導學生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從中感悟和把握成功合作的基本要素。
1. 內部心理外顯。
人的心理活動主要在頭腦內部進行。中小學生的心理自我尚未成熟,學業(yè)任務又時常壓得他們少有機會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借助團體輔導活動,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如設計游戲活動、角色扮演,讓學生產生合作需求,在游戲中表達最真實的自己,感悟并覺察自己的潛意識狀態(tài)、信念、價值觀、思維模式、行為模式,并從中把握合作任務的難易程度、嘗試合作方法、獲得合作經驗和技能,在解決沖突和團隊合作中不斷感悟和成長。
2. 外部教育內化。
古人云:“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苯逃峁┑男畔⑹峭庠诘?,如果只是聽教師語言講解,那么學生往往“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容易遺忘;通過視頻、演示等示范給學生看,學生可能會記住,但在“心動”和“行動”之間會有不同程度的落差和衰減;只有自己參與操作,學生才能看到自己活動過程中外顯出來的內部心理特征,并對應教師引導和同伴交流提供的信息進行澄清、反思、檢討,從而改變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當然,活動只是一個中介和載體,通過活動體驗的分享,進一步促進反思領悟、行為遷移和品質內化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
為此,團體輔導關注的重點是活動傳達的信息,而不是活動本身或課堂熱鬧與否。在設計輔導課程時,教師要常求“三問”:一問目標,本次輔導活動的目標是什么?需要哪些體驗?二問關系,即活動與目標之間的關聯:怎樣的游戲可以實現我的輔導目標?這個活動可能會帶給學生怎樣的體驗?三問差異:不同學生的操作可能有什么差異?過程中怎樣控制干擾因素?在實施團體輔導時,教師給學生操作、交流的時間要適當,不宜過短,否則蜻蜓點水式走過場的合作等于浪費時間,無法達不到教育目的。
三、合作輔導的實例設計:從表征到現實的遞進深化
1. 故事導入:天堂與地獄。
創(chuàng)設情境:小張同學很好奇,想知道地獄和天堂到底是什么樣子的。一天,他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天神對他說:“來吧!我讓你看看什么是地獄?!彼麄冏哌M一個房間,面前出現一張很大的餐桌,桌上擺滿了豐盛的佳肴——看起來地獄的生活并不差。過了一會兒,用餐的時間到了,只見一群骨瘦如柴的餓鬼魚貫地入座,每個人手上拿著一雙兩米長的筷子。可是,由于筷子實在是太長了,每個人都費盡了氣力,夾到了食物也吃不到嘴里。小張心想:“原來,地獄真的很悲慘!”天神拉著他:“來吧!小朋友,我再讓你看看天堂。”到了天堂,同樣的情景,同樣的滿桌佳肴,擺著一雙雙兩米長的長筷子。不同的是,在這兒,每個人都夾著菜互相喂著吃。盡管有時候夾偏了,但大家都很開心,不時有人發(fā)出笑聲,還有人唱著幸福的歌。
交流分享:地獄和天堂有哪些異同?同樣的條件,為什么結果有天壤之別?
揭示主題:天堂和地獄的故事告訴我們合作的重要性。學習、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都可能需要合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體驗合作,一起尋找合作的奧秘。
設計思路:這一環(huán)節(jié)側重于外部灌輸、曉之以理。小故事只是一個表征性的情境,地獄那里每個人都只顧自己,誰也顧不好自己;天堂里面人與人之間互相幫助,助人就是助己,合作實現共贏。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能有所感悟,但只能引發(fā)對合作的初步認識。
2. 游戲體驗:密室脫險。
講解規(guī)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密室脫險游戲。每一個小組前面都有一個窄口花瓶,里面放了四個用細線拴著的乒乓球。每個小組選派四名代表,每位代表抓住一根細線、做好根據教師提供的情境參加操作的準備。其他學生邊觀察邊思考。
游戲過程:探險隊員們在一個小島上工作,剛走進一間密室,“吱”的一聲,背后的門就自動關上了,耳邊傳來提示音:“你們已經陷入危險境地,必須盡快離開密室。4秒鐘之內,所有人都逃出密室才能獲得安全。否則,密室就會爆炸,你們一個都逃不了!”然而,密室只有一個小小的僅容一人通過的出口……學生面前的花瓶就代表將爆炸的密室,四個用細線拴著的乒乓球代表著“陷入危險境地的人”。在教師喊“開始”后,4秒鐘時間內,每個人都要將手中拉著的“乒乓球”從瓶口提出來,才算“陷入危險境地的人”安全脫險。然后,教師有意識地給學生留幾秒鐘溝通的時間,再發(fā)出口令“預備——開始”,各小組同時進行,最先全部取出乒乓球、順利脫險的小組獲得比賽勝利。
交流分享:對不幸被“炸為粉末”的小組表示同情。為了“悲劇”不再重演,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他們的失敗?對順利逃生的小組表示祝賀,分享一下經驗,為什么能如此快地讓全組人都安全逃出?接到任務的3秒鐘時間里,你們組做了哪些準備工作?作為“陷入危險境地的人”,你參加游戲有什么體會?作為旁觀者,你有什么感想?
設計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側重于游戲體驗、動之以情?!懊苁摇焙汀懊撾U”都易引發(fā)情緒體驗,創(chuàng)設小組成員“命運共同體”這一任務目標,是基于合作“為了實現共同目標”這一要素的操作化安排。游戲考驗的就是團隊合作——從合作意識層面,爭先恐后只會使小球都擠在瓶口,誰都出不來;在合作能力方面,沒有先后有序、緊湊默契的合作,也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通過操作和觀察、思考,學生可以感悟到團隊需要相互關照。每個人都要盡量快,又注意相互間密切配合,一人指揮或幾人事先商定,才能共同把事情辦好、讓自己“脫險”。
3. 現場競賽:你拼我拼,拼出精彩。
講解規(guī)則:將學生分成五人一組,每人分得一袋“七巧板”圖形,要求每組拼出五個相等的正方形。但是,每個人分到的“七巧板”圖形是拼不成一個正方形的,小圖塊可能有的缺、有的多,必須通過組內五人互通有無,合作才能完成。在活動進行過程中,要求大家嚴守靜默,不能交頭接耳;每個組員可將紙片給別人,但任何人不可以任何方式向別人索取紙片。比賽設團隊大獎和個人小獎,最快完成五個相等正方形的小組獲團隊大獎,除優(yōu)勝獎杯,每個組員都可以得到精美的大獎品;最快拼出正方形的前三位學生,獲個人小獎,依次分別獲得選取小獎品的機會。
比賽過程:教師講解比賽規(guī)則后,學生按照要求完成拼圖任務,教師負責維持秩序并觀察學生的表現,提煉需提交討論的問題、尋找合適的發(fā)言人選。
交流分享:看到別人拿著你所需要的紙片而他不肯給你時,你有什么感覺?當你看到別人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而沾沾自喜,卻不管他的做法是否妨礙全體時,你有何反應?當你完成了自己的圖形,忽然發(fā)覺你該拆下一塊去成全他人時,你有何感受?你剛才的操作比別人慢,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活動進行時,哪些組員的行為有助于全體的合作?哪些因素阻礙了合作?
設計思路:這個環(huán)節(jié)側重于模擬現實、導之以行,同時將參與面擴大到全體學生。一方面,校園內學生間的競爭沖突日益凸顯,因此在課堂活動中加入競爭機制是現實需要,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合作與競爭常常是相伴而行的,競爭離不開合作,合作中又有競爭。設置團隊大獎和個人小獎,其實是圍繞主題埋伏團隊和個人之間可能存在的沖突,設計合作式的競爭、競爭中的合作。如:有的學生很快拼出正方形,但突然意識到需將手中的A和B兩張小紙片分給兩個同伴,等待其他同伴給自己紙片C填補A+B的空缺,否則需要A和B的兩個同伴無法完成任務、團隊大獎一定不可能獲得,但如果同伴不能及時將C給自己,到手的個人小獎就可能拿不到,此時該作何取舍?學生心里會有糾結并與同伴分享交流,這就是內部心理外顯的過程;當同伴的發(fā)言和教師的點評提供的外部信息與個體的體驗相結合,就促成外部信息的內化。將敢于競爭和善于合作一起呈現,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學生明白不能因一己私利而破壞合作整體,這將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升華,競爭品質得到提高,從而實現競爭與合作的完美統(tǒng)一。
4. 延伸拓展: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課堂上激發(fā)的合作意識如何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合作方法的獲得如何轉化為熟練的技能和穩(wěn)定的能力,更多需要通過學科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合作性活動來將心理輔導活動的成果延伸拓展、鞏固深化。
合作性集體活動:教師可組織社會調查、勞作、野炊、拔河、接力賽跑等活動,并結合考核評價,強化學生的合作心理。如以小組為單位每周輪流清掃教室衛(wèi)生,并進行組間競賽,每個小組派一位代表參與每周的評分;組內合作,任務細分到人、各負其責。小組得分作為每個小組成員的基本分,在此基礎上,做得特別好和不夠好的責任人分別予以一定的加分或扣分,小組中其他成員的加分和扣分相應減半。這樣,既存在競爭又榮辱與共,促使他們必須加強合作、改進合作。
合作性學習:在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合作情境,多發(fā)布小組為單位的學習任務,發(fā)展學生的合作能力;學習中開展“一幫一”“一帶一”活動,即一名學習較好的學生與一名學習較差的學生結成幫學對子;對雙方學習成績改變的合數最大的“對子”給予獎勵,促進結對學習、共同提高。
設計思路:心理健康教育僅靠專題輔導課則課時十分有限,必須與德、智、體、美、勞各育有機結合。心理輔導教師應與班主任、科任教師等及時溝通、互相呼應,通過日常的滲透性心理輔導來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責任編輯:蘇少偉)
參考文獻:
[1]褚宏啟. 合作共進: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J]. 中小學管理,2018(03):59-60.
[2]次柏齡. 論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J]. 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1(03):133-135.
[3]劉軍. 一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洶涌澎湃——談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J]. 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1(06):149.
[4]李素玲. 班級管理中學生競爭意識與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J]. 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3):184-198.
[5]王雅萍. 如何在小學心理課上應用游戲輔導——以“學會合作”為例[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