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黠,張素杰,程國堯,徐永康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山地特色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貴州 威寧 553100)
蕎麥(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作為藥食同源小宗作物,富含蛋白質(zhì)、脂肪、淀粉、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1],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我國蕎麥主要有甜蕎(普通蕎麥)和苦蕎(韃靼蕎麥)2個栽培種,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及西南高寒山區(qū)或丘陵區(qū),是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作物[2]。黔苦5號系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山地特色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院(原威寧農(nóng)業(yè)科學(xué)研究所)以地方品種“小米苦蕎”為親本,采用單株選擇法系統(tǒng)選育而成[3]。該品種適應(yīng)性強、產(chǎn)量高、品質(zhì)好,適宜在貴州、內(nèi)蒙、寧夏、甘肅、山西、陜西等省種植。為黔苦5號的推廣種植提供技術(shù)支撐,總結(jié)歸納其栽培技術(shù)要點如下。
黔苦5號對茬口要求不嚴格,但忌連作[4],最好選擇在前茬作物為谷物、馬鈴薯、豆類、玉米、小麥、菜地的土地上種植。
黔苦5號為直根系作物,根系不發(fā)達,因此播前要深耕滅茬,精細整地,清除前作殘留物和雜草,做到表土疏松,蓄水保墑,無前作殘留物和雜草以利于播種和出苗。
苦蕎對肥料反應(yīng)十分敏感且喜肥,基肥施用腐熟較好的農(nóng)家有機肥為主,施肥量不少于1 000 kg/667m2,另施磷肥25 kg/667m2、復(fù)合肥15 kg/667m2。
黔苦5號種子不耐貯藏,陳舊種子生活力明顯減低,因此高產(chǎn)栽培要選用飽滿度整齊、種皮為淡綠色、無病蟲、無霉變、種形大小均勻一致的新種,為壯苗打下良好基礎(chǔ)。
于播種前1周,在晴朗天氣于10:00—16:00將種子在向陽干燥的地方連曬2~3 d。也可用40℃溫水浸種10~15 min,撈出晾干后用0.5%甲胺磷乳油拌種,堆放 3~4 h晾干;或用1~5 kg草木灰在水中浸泡1~2 d,播前1 d用草木灰液噴撒種子,并把種子混在草木灰殘渣中拌勻,3~4 h后種子不結(jié)塊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根據(jù)各地的地形、土質(zhì)、種植制度進行選擇。播種主要有條播、點播和撒播3種,生產(chǎn)中,撒播和點播不太容易把握密度,易造成缺苗斷壟,有一定的局限性。條播分為開溝條播和犁播,覆土深度基本一致,出苗率較高,幼苗整齊,利于通風(fēng)透風(fēng),便于田間管理。黔苦5號播種以開溝條播為好,行距為20~30 cm,深5~6 cm;也可選擇犁播的方法,用犁開溝,將種子和有機肥一起溜入溝內(nèi),然后耙耱覆淺土。
根據(jù)當?shù)睾0魏蜌夂驐l件選擇合適的播期,一般海拔 1 800~3 500 m地區(qū)以春播為主,為避免晚霜,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完畢;海拔1 200~1 800 m地區(qū)春、夏、秋季均可播種,秋播應(yīng)在立秋前后10 d完畢;海拔1 200 m以下地區(qū)以秋播為主,在8月上、中旬播種較為適宜。
合理密植是蕎麥高產(chǎn)的重要措施,蕎麥的種植密度主要由播種量和種子出苗率決定,但出苗率受種子質(zhì)量、播種方法、土質(zhì)及墑情等影響而差異較大。因此,播種量應(yīng)適當加大。一般條件下,播種量為 4~5 kg/667m2,留苗9萬~11萬株/667m2,最多不超過13萬株/667m2。
播種時如遇干旱天氣,要及時鎮(zhèn)壓、踏實土壤,減少土壤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保持水分,從而利于種子的發(fā)芽出苗;如播后遇雨,會造成地表板結(jié),可用釘耙破除板結(jié),疏松地表土壤。
黔苦5號幼苗長至2葉一心時,結(jié)合追施提苗肥進行第1次中耕,以達到蓋肥、松土、除草的目的,同時拔除多余的弱苗;現(xiàn)蕾前進行第2次中耕,達到除草、培土、勻苗補缺的目的。此期若是追肥,在中耕時把肥料埋入土中。
黔苦5號需肥較多,要獲得高產(chǎn),必須供給充足的肥料。于現(xiàn)蕾期,結(jié)合第2次中耕施2.5~3 kg/667m2磷酸二銨或尿素5~7 kg/667m2,也可用0.3%磷酸二氫鉀溶液根外追肥;春播地區(qū)種植的黔苦5號多在旱坡地,基本依賴自然降水,在現(xiàn)蕾開花期如遇干旱,有灌溉條件的地區(qū)應(yīng)及時灌水滿足生長發(fā)育的要求。
黔苦5號常見病害有立枯病、輪紋病、葉斑病和霜霉病等,常見蟲害有蠐螬、蚜蟲、粘蟲、鉤翅蛾等[5]。防治措施以預(yù)防為主,多種措施綜合防治的原則。
5.4.1 立枯病 又稱腰折病,主要危害幼苗莖基部。發(fā)病初期先在莖基部著生赤褐色凹陷斑,后病斑擴展,幼苗萎蔫、倒伏、枯死。播前用0.5%甲胺磷乳油拌種;苗期或發(fā)病初期交替選用95%惡霉靈(立枯靈)水劑3 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立枯磷)乳油600~1 000倍液、甲霜靈·稻瘟凈(立枯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淋,每隔7 d噴1次,連續(xù)噴2~3次。
5.4.2 輪紋病 主要侵害葉片和莖,植株感病后產(chǎn)生圓形或近圓形紅褐色斑,且伴有同心輪紋,后期病斑中央生有小黑粒點(分生孢子器),嚴重時葉片變褐枯死。播前用0.5%甲胺磷乳油拌種,也可用40%五氯硝基苯(土粒散)粉劑拌種;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懸浮劑600倍液噴霧防治。
5.4.3 葉斑病 又稱褐紋病,主要侵害葉片,發(fā)病初期在葉面形成圓形或橢圓形紅褐色斑點,直至中間變灰,病斑外圍紅褐色,田間濕度大時,葉背伴有灰色的霉層。播前選用2%立克秀干粉種衣劑進行拌種。發(fā)病初期交替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6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
5.4.4 霜霉病 主要侵害葉片,發(fā)病初期葉面上產(chǎn)生褪綠病斑,葉背伴有白色的霜狀霉層[6],嚴重時葉片卷曲枯黃,直至枯死。播前用70%敵克松粉劑進行拌種;發(fā)病初期交替選用72.2%霜霉威鹽酸鹽(普力克)水劑800倍液、25%甲霜靈(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劑700~800倍液噴霧防治。
5.4.5 蠐螬 蠐螬是金龜子或金龜甲的幼蟲,又稱白土蠶、核桃蟲等。主要以幼蟲取食種子、幼苗的根和莖危害;成蟲則危害地上部分幼莖、嫩葉和花。結(jié)合整地,選用3%毒·唑磷(護地凈)顆粒劑3 kg或2%噠嗪硫磷(殺蟲凈)粉劑1~1.5 kg,與15~30 kg細土混勻,撒于地表并隨即深翻于土中;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拌種,用量為用種量的2%;苗期選用40%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 0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 000倍液進行灌根。
5.4.6 蚜蟲 主要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嫩葉、嫩莖和嫩穗上吸食汁液,從而造成植株枯黃。此外,蚜蟲還是病毒病的傳播媒介。蚜蟲初發(fā)期或黔苦5號抽穗期,選用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 000~2 000倍液、50%滅蚜松(滅蚜靈)乳油1 200倍液、10%的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20%的速滅丁乳油2 000倍液進行噴霧。
5.4.7 粘蟲 俗稱五花蟲,危害蕎麥、豆類和和谷類等作物,為暴食性害蟲,一年發(fā)生多代,各代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輕時把葉片咬成缺刻或小孔,重時將葉片吃光。盛蛾期利用糖醋液、黑光燈誘殺成蟲;產(chǎn)卵期,在田間設(shè)置楊樹枝把、谷草把等引誘成蟲產(chǎn)卵,在卵孵化前集中燒毀,降低田間落卵量;幼蟲3齡前,可交替選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80%敵敵畏(二氯松)乳油1 0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高滅靈)乳油1 000倍液及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噴霧防治。
5.4.8 鉤刺蛾 鉤刺蛾為危害蕎麥葉、花和果實的專食性害蟲,主要以低齡幼蟲群集危害嫩葉葉肉,殘留表皮,葉片受害處呈薄膜狀,大齡幼蟲吐絲卷葉苞咬食葉片呈孔洞或缺刻。盛蛾期利用高壓汞燈、黑光燈誘殺成蟲;幼蟲3齡前,可交替選用40%樂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20%氰戊菊酯(殺滅速丁)乳油2 000~2 500倍液、40.7%毒死蜱乳油800~1 500倍液及90%晶體敵百蟲1 000倍液噴霧。
5.4.9 草地螟 又名甜菜網(wǎng)螟、黃綠條螟,為遷飛性、雜食性害蟲,具間歇性暴發(fā)性,主要以初孵幼蟲取食葉肉危害,危害后殘留葉片表皮,大面積發(fā)生時可將葉片吃成缺刻或僅留葉脈,致使葉片呈網(wǎng)狀。幼蟲3齡前,可交替選用2.5%高效氟氯氰菊酯(保得)乳油2 000~2 500倍液、52.25%農(nóng)地樂乳油1 000~1 500倍液、0.3%苦參堿(苦參素)水劑800倍液、25%除蟲脲(敵滅靈)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或用2%殺螟硫磷(殺螟松)粉劑1.5~2 kg/667m2進行噴粉防治。
黔苦5號花期較長,加之播期不同,成熟期的氣候因子亦不同,種子成熟很不一致。生產(chǎn)中應(yīng)根據(jù)當季的天氣情況,盡量避開雨季,當田間 2/3籽粒呈種子固有顏色時應(yīng)搶抓天氣及時收獲[7]。一般早晚收獲并扎捆或扎把,豎放于室內(nèi),以減少落粒和保證籽粒的充分后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