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新云
每個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適宜的全納環(huán)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平等的學習與發(fā)展機會,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fā)展。
全納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思潮,它容納所有學生,反對歧視和排斥,促進積極參與,注重集體合作,滿足不同需求,是一種沒有排斥、沒有歧視、沒有分類的教育。本文中的“創(chuàng)設全納環(huán)境”是指在幼兒園創(chuàng)設能夠容納每個人,沒有歧視和排斥的環(huán)境,從而幫助幼兒認識“與眾不同”,接納“與眾不同”,同時能夠滿足幼兒的不同需求,促使全體幼兒的發(fā)展。
據(jù)相關統(tǒng)計,我國有8 500萬殘障人士,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他們。中國的盲道長度高居世界第一,但使用率并不高;有些場所的無障礙電梯不開放,隨處可見落差臺……而這些只是殘障人士遇到的外部困難。作為所謂的“邊緣群體”,殘障人士有時還要面對別人對他們的歧視。因此,教育機構應承擔社會責任,讓幼兒從小學會相互尊重,讓所有人享受公平而適宜的教育。
這里所說的“與眾不同”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樣的差異表現(xiàn)在性別、社會家庭背景、外貌和口音、體能等。因此,我們需要讓幼兒認同這樣的“與眾不同”,幫助幼兒正確看待差異。
幼兒園大(三)班曾有一名叫笑笑的幼兒,他有“馬蹄腳”,面對幼兒們的好奇與議論,教師做了以下幾件事:
不忽略幼兒問題??吹叫πΦ摹芭c眾不同”,有的幼兒提出“他的腳跟我們不一樣”,或幾個幼兒出于好奇心進行討論時,教師要相信幼兒此時只是因為好奇,而不是存在偏見。教師可以向幼兒解釋:“因為出生時他的腳沒有發(fā)育好,需要矯正?!?/p>
幫助幼兒學會顧及他人感受。大家午后休息坐在一起,有一些幼兒盯著笑笑的腳看,還問笑笑:“你的腳上固定了東西,走路會疼嗎?”笑笑也會回應他們。這時,教師在一旁默默關注。后來,有的幼兒出于好奇動手擺弄笑笑的鞋子,這時,教師引導幼兒要禮貌待人,并且要征求他人同意,同時可以友好詢問和關心。
不窘迫,不尷尬。當幼兒問“他走路為什么一拐一拐的?”“他穿的鞋子為什么和我們不一樣?”等問題時,教師要避免尷尬,告訴幼兒真實的原因。
關注幼兒心理狀態(tài),及時給予幼兒安慰。這里的“幼兒”既指“笑笑”本人,也指看待差異的其他幼兒。在笑笑剛入園時,教師能夠及時關注笑笑的心理狀態(tài),從剛開始的假裝無視,到笑笑需要幫助時及時關注和安慰,到最后全體幼兒面對差異性能保持一顆正常心。
引導幼兒積極看待差異,幫助幼兒建立安全感。教師圍繞差異性,討論人與人之間的異同,幫助幼兒記住共通之處,認識差異,接納差異。例如,教師和幼兒共同閱讀《多多的鯨魚》這本書,討論每個人的特殊愛好及需求,解釋個別化差異。
全納環(huán)境的重點在于全體幼兒是否能夠感受到自己受到歡迎,并認同自己屬于這里,其核心是教師能夠樂于為不同需求的幼兒改變環(huán)境布置,接納特殊幼兒。
教師通過視覺載體(圖書、玩具、角色扮演服裝等)讓幼兒學會相互尊重與寬容,在幼兒園的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全納環(huán)境。
例如,幼兒園在進門處投放了繪本故事《天生一對》,故事講述了鱷魚和長頸鹿這兩個看似完全不同的朋友,在經(jīng)歷相識、相知、相愛之后,如何獲得周圍朋友認同的故事。目的在于告知幼兒每個人都存在個體差異,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相親相愛。幼兒園還在室外、室內公共區(qū)域擺放有關全納教育的圖書,讓幼兒學會接納“與眾不同”。如《與眾不同的朋友》系列圖書,分別講述唐氏綜合征、唇裂患者、自閉癥、盲人、聾啞、樣貌缺陷六種特殊兒童的故事。幼兒通過閱讀這套繪本,可以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學會理解、接納他人。
各班教師根據(jù)自己的想法,設置不同的服務。例如,成立“班級愛心天使”,讓幼兒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人;設置“愛心加油站”,教師主動關心有特殊需求的幼兒,主動關心他們的生活習慣等,利用便簽及時觀察記錄;周計劃中設置專屬的“個性化材料”,讓教師根據(jù)本班幼兒的情況提供個性化材料,方便及時跟蹤服務。
面對“與眾不同”的幼兒家長,教師要采取不同辦法,學會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重視他們傳遞的信息,最終建立信任感。
樂觀派家庭能夠接受“與眾不同”的幼兒,愿意積極配合,促使幼兒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學會傾聽家長,及時了解幼兒的相關信息和家長的需求,提供相應的幫助。
消極派家庭雖然知道幼兒的“與眾不同”,但拒絕告訴教師,刻意隱瞞幼兒的“與眾不同”,任幼兒自由發(fā)展。面對這樣的家庭,首先,教師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和生活方式,不強烈要求家長配合;其次,教師要關愛幼兒,注意觀察幼兒,用大量的記錄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情況;最后,教師要盡可能地在班級提供個性化服務。
資源教室主要用于開發(fā)潛力、補償缺陷,讓有特殊需求的幼兒能夠最大限度地融入普通班級、普通學校和社會。
涵涵是一名語言發(fā)育遲緩的幼兒,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障礙、注意力渙散等。園所經(jīng)過醫(yī)學診斷和融合教育團隊對她的教育評估,為她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根據(jù)本學期的康復訓練目標,涵涵每周進入資源教室三次,教師主要運用資源教室的蒙氏材料(數(shù)字觸覺板、大小立方塊等)和認知圖書(視覺卡)對涵涵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發(fā)展涵涵對色彩、數(shù)字等的認知。班級教師根據(jù)融合課程的進度定期更換涵涵在班級里的專屬材料,將可以在班級進行的活動材料借到班級使用,讓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融合更加深入。
教師針對個體,創(chuàng)設其當下需要的環(huán)境,為現(xiàn)有“與眾不同”的幼兒提供個別化的游戲材料。例如,針對發(fā)育遲緩的幼兒設置“我的專屬領地”,這些幼兒可以有專屬座椅和特殊標記,各區(qū)域有他們的專屬“個性化材料”;針對情緒化障礙的幼兒設置“情緒驛站”,放置玩偶、壓力球或幼兒喜歡的物品,讓幼兒可以在這里釋放自己的情緒。同時,我們將個別化服務列入班級周計劃表中,以便教師提前準備。
針對一些特殊幼兒,教師雖然不能對他們有過高的要求,但他們也需要學習正確的行為模式,而且他們有能力學習積極的行為模式。因此,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引導這些幼兒做出正面行為。
4歲的壯壯(男),3周歲后在入園體檢時,通過醫(yī)生的提醒,家長才發(fā)現(xiàn)異常,經(jīng)過上海兒童醫(yī)院的診斷被確診患有“黏多糖貯積癥”。壯壯的面容異于常人,頭大、眼睛突出,舌頭微微突出口外。他的關節(jié)僵硬,活動受限,手關節(jié)顯示出“爪形手”的特征。入園后,由于壯壯的關節(jié)僵硬,很多精細動作都難以達成,需要在成人的輔助下才能順利穿脫衣褲鞋襪等。其中最為困擾的是:四肢的不靈活讓他很排斥上廁所,因此壯壯每日會多次尿褲子。結合小班幼兒“愛模仿”的特點,每當幼兒集體如廁時,保育教師會引導壯壯跟著一起去,如果壯壯拒絕,我們會請幼兒牽他一起去。每當同伴叫他“壯壯,我們去小便”,他都會積極響應。
由于壯壯的外形異常,一些幼兒會排斥與其交往,想要建立積極的同伴關系就需要教師先從自身做事,對幼兒進行肯定和贊賞。例如,每日午餐的餐點盤一放到桌上,壯壯都會拿在手上不停地敲擊。于是,教師引導壯壯來分發(fā)餐點盤,一是讓壯壯有事可做,產(chǎn)生榮譽感、使命感,二來可以讓其他幼兒發(fā)現(xiàn)壯壯的優(yōu)點。隨著我們在班級不斷肯定壯壯的正面行為,班級的幼兒都在慢慢地接受他。
支持全納,不僅是對特殊兒童的接納,更是一種共融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幼兒園作為教育機構,更應實施好全納教育,讓差異可以被理解、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