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臺商投資區(qū)第七實驗小學 王銘璇
在當前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越來越重視情感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情感培養(yǎng)對音樂教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即什么是藝術美與怎樣判斷藝術美。這兩個方面的教育教學有利于實現(xiàn)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培養(yǎng)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所有的藝術在表現(xiàn)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音樂在表達方式上不擅長敘事和講述,主要側重情感表達,音樂作品的藝術之美在一定程度上也憑借著音樂本身的情感進行傳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一系列音樂作品的賞析和鑒賞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實現(xiàn)對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和藝術的熏陶。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側重情感教育,這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過音樂教育的情感培養(yǎng)能夠對小學生的發(fā)展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為今后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認知基礎。
教學過程中,真正有效的互動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師生雙方都產生積極影響和作用的。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如果教師僅僅是講授知識、提出問題,而學生進行簡單的回答,在此過程中師生之間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操作分工、計劃與結論的探討,在操作完成后師生之間也無法及時進行交流和反思,也就是說,師生之間沒有形成真正的有效互動,師生雙方都沒有進行真正的思考。這樣的教學過程導致師生之間的互動存在不足,這對于學生的能力提升是無法起到有效作用的。
想象力對于小學生而言十分重要,如果在音樂學習中沒有足夠的想象力支撐,學習過程就會顯得十分枯燥無味。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表現(xiàn)欲望也比較強烈,但是在表達的時候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導致了“教條化”的小學音樂課堂。在這種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以教材為主,以教材參考書提示為“真理”,要求學生按照固定的程序進行學習。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教師的教學沒有留給學生想象機會,也沒有促進學生想象意識的形成。
教學需要以教材為基礎,但是要挖掘教材中的教學資源則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能力。教學過程會出現(xiàn)許多無法預估的變化,這就需要教師在消化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組織和編排,重視如何在課堂上捕捉學生思維的火花,尋找最契合的切入點,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順利。
例如,《踏雪尋梅》是一首抒情流暢、言簡意賅的兒童歌曲,為一段體、大調式的音樂,描繪了雪霽天晴、蠟梅飄香、主人公騎驢去壩橋采梅的情景,驢脖上的鈴鐺發(fā)出清脆明快的響聲。教師便可以以此作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對整首作品進行思考,從而讓抽象的鑒賞變得更具體化,同時避免了以往課堂中學生抵觸的程式化曲式分析。雖然,這一切入點的設計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卻要求學生能夠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歌曲,讓學生從作品的思想情感去感受作品的特質和魅力所在,也促使學生從《踏雪尋梅》樂曲的主題中汲取更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進入更高階的音樂審美境界,逐漸感悟出屬于自己的審美感知。
現(xiàn)階段的小學音樂教材仍然是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同時音樂學科也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考慮到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閱讀教材中的文字知識,學生可能難以理解音樂蘊含的情感?!读x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明確指出,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為后續(xù)教學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優(yōu)化課堂知識的導入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情感。
例如,在學習《賽馬》一課時,該歌曲描述了蒙古族人民通過賽馬歡度節(jié)日的盛大場景,體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對于草原和民族的熱愛之情。在講授這首樂曲時,教師如果僅僅通過單純的講授為學生傳遞樂曲所表達的感情,小學生因為接觸的音樂類型不豐富,單純的語言描述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教師僅通過教授傳遞樂曲的情感,小學生對樂曲情感的體會會比較困難。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蒙古族草原賽馬的真實場景,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真實的學習場景。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圖片和視頻等方式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草原賽馬的場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直觀地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內涵,體會蒙古族人民的風土人情,從而加深對樂曲的理解和掌握。通過直觀的教學情境,學生在無形中就能受到情感教育與情操陶冶。由此可見,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情境,能夠讓音樂教學的情感教育更好地落到實處,喚醒學生內心的情感表達,促進學生情感的培養(yǎng)。
對于小學音樂教師來說,在教學中要站在情感教育的角度重新對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進行定位,在理論對接實踐的過程中完善當前的教學方法,逐漸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可以在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從多層次促進自身的情感培養(yǎng),在獲取音樂知識、方法和技巧的同時不斷豐富內心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講授《共產兒童團團歌》一課時,這首曲子短小有力、旋律激昂,主要反映了兒童團員的精神面貌和堅定的信念。因此,教師可以從情感角度對歌曲進行分析,將層次教學法與問題教學法相結合進行教學,尊重各層次學生的音樂知識水平和歌曲演唱能力。在分層導入歌曲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階梯性問題,如:“同學們,我們的少先隊最開始叫什么名字?”“有哪位同學知道抗戰(zhàn)時期的小英雄?”“作為團員,我們現(xiàn)在又可以做些什么呢?”在知識和問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可以有效落實學生的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通過思考主動提出問題,深刻理解歌曲蘊含的思想情感。接下來,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與歌曲欣賞法和學生一同欣賞這首歌曲的旋律、音調和曲調等,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歌曲的學習和演唱,促使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喚醒內心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補充講解音樂知識點,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和思想交流的過程中掌握歌曲的重難點,學習兒童團員優(yōu)秀的品質,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音樂課堂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情感教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效性。
從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實踐是其中的一個核心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可以在延伸和拓展課內實踐的過程中,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外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和技巧的同時,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課外實踐中,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感受多樣化的情感教育,凈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成長和成才。
例如,在教學《小鴨和大灰狼》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為學生講解小鴨子和大灰狼分別具有什么特點,再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進行表演,并且在表演的同時還要進行演唱。這種情境表演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小學生更加喜歡音樂課程,讓學生接受多層次的情感教育。學生在表演完成之后,教師需要進行客觀點評,深入了解不同學生的音樂實踐和情感教育情況,在落實德育教育的同時持續(xù)改進音樂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完善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讓育人在課堂上成為自然,確保教學目標和情感培育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
綜上所述,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情感”滲透到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發(fā)揮情感教育的重要育人作用。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將音樂的內在魅力呈現(xiàn)給學生,利用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感世界,豐富學生的思想和視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人格健全的綜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