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冬梅
(淮安市外國語實驗小學,江蘇淮安 223001)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小學階段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之一,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有的學生簡單地完成基礎的字詞學習和背誦任務,并沒有深入文本;有的學生無法理解文本內容,導致閱讀效率低下等。針對這些情況,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非?;顫姾脛?,在課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構建自主教學模式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教師無法在課堂中豐富教學形式,只是單純地從字、詞、語音等方面開展教學,那么這種課堂相對就比較枯燥,學生沒有興趣,教學的效果自然不盡如人意。很多教師并沒有重點關注學生參與閱讀課堂的情況,只是通過簡單的提問串聯(lián)課堂,學生參與性低,被動地接受知識,也無法熟練地運用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課堂的有效開展。
小學生并不具備成熟的學習觀念,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學習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被動理解知識。大部分小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的時候,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閱讀的精髓,他們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連基礎的字詞、語句都無法全面掌握,就更談不上理解了。在課堂上,他們基本上都是依賴教師的講解,等待接受教師提供的答案,沒有機會培養(yǎng)自我探討意識,自主閱讀觀念較差。在小學階段,學生是主體,教師是關鍵,教師不僅是基礎知識的傳遞者,還是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要找準時機對學生滲透閱讀的方法,加強對學生自主閱讀觀念的培養(yǎng)。
閱讀教學,是教師將作者的思想以及課文所涉及的主題向學生反映的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學習者理解語篇的基礎上。但是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差,對文章的主旨較難把握清楚。因此,在教師講解課文的主題思想時,學生因為缺乏真正的思考,導致其對教師的講解缺乏真正的理解。長此以往,學生就更沒有辦法自主地走入學習之中,其理解能力的發(fā)展會受到嚴重的阻礙,其理解文本的能力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薄弱。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閱讀、主動參與閱讀,是學生提升閱讀素養(yǎng)的前提條件。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運用適宜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展開閱讀。首先,教師可以強化閱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盡可能地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其次,在課堂伊始,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引導語。一段契合小學生能力、能引起他們好奇心的課堂引導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的。最后,教師要完善教學內容,在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引入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提高文本的直觀性,提升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產生閱讀沖動,進而使其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文本閱讀。
例如,在教學《九寨溝》這篇課文時,很多學生可能并沒有真正去過這個地方,但在課堂上,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視聽結合方面的優(yōu)勢,向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示九寨溝旖旎的風光、清新且幽靜的環(huán)境,讓學生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九寨溝的美妙,同時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動力,進而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自主地對文本進行閱讀。
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方法可分為朗讀和默讀。朗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方面有良好的作用,學生在朗讀的時候,文章語言將不只是語言,它還將幻化成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不斷地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朗讀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進而促進學生詞匯的積累。相較于朗讀,默讀的速度是比較快的,在默讀文章的過程中,學生是有時間去思考和感受文本內涵及情感的。所以默讀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閱讀手段。在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性質的文章,教師要讓學生選擇適宜的閱讀方式開展閱讀,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大致來說,在教學抒情性較強的文章時,教師一般讓學生選擇朗讀的形式;對于敘事性較強的文章,重在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則主要讓學生默讀。
例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朗讀的方式,去感受文章所描繪的美妙景色,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將桂林的幽靜美呈現(xiàn)出來。而在《愛如茉莉》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采用默讀,或者朗讀和默讀兼具的方式,去用心感受文本的內涵,體會文本蘊含的情感,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情感的熏陶。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是提問者,學生是回答者,學生處于一種被動思考的狀態(tài)。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用探索的心態(tài)進行閱讀,鼓勵其大膽地表達觀點,提出疑惑,并在質疑中發(fā)散思維,進而學會從多個角度對文本內容進行挖掘。
例如,在教學《最大的麥穗》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要先把握好該篇文章的重點,“抓住時機,把握當下”,再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的引導,在重點處設置疑問,如“你覺得讀完本篇文章,你收獲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為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去思考。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去質疑,讓學生的思維在質疑中獲得鍛煉。
再如,在閱讀《楓橋夜泊》的過程中,有學生對詩的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提出了疑問:根據學過的物理知識,霜是會凝結在地面上的,并不會飄散在空中,所以他覺得“霜滿天”的說法欠妥。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他的疑問是有道理的。但是詩歌語言與客觀事實是存在一定偏離的,聯(lián)系詩人當時的境遇,“霜滿天”這一說法,雖然并不符合實際的狀況,但是很契合詩人當時的心境和感受。在課堂上,教師通過比較詩歌內容與生活實際,可以讓學生感受詩歌語言的特色與魅力,使其更好地掌握詩歌閱讀的方法,促進其對詩歌的深入理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每一篇文本都不是靠文字的簡單堆砌而產生的,這些或華麗、或樸實的文字,都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是作者智慧的凝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生活內容,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篇童話故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見聞,對故事進行續(xù)寫。在生活中,學生可能見過烏鴉,但很少能見到狐貍。因此,教師應該先讓學生借助電視或書本,豐富其對狐貍的了解,為故事的續(xù)寫做準備。在學生了解之后,教師再讓學生將狐貍和烏鴉的特點羅列出來,根據這些不同的特點進行續(xù)寫。此外,在教完課文后,教師對文本進行細節(jié)梳理、邏輯梳理,搭建起學生通往語文學習的橋梁,讓學生結合生活閱歷進行思考,使其真正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總而言之,閱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閱讀,促使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而讓學生在閱讀中自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