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林
(弋陽縣謝疊山小學,江西上饒 3344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且主要以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對語文知識規(guī)律的講授為主。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停地講,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太少,課堂缺乏語文味,學生缺乏必要的語言實踐,主動學習語文的意愿不強,語言材料的積累不夠,寫作文的時候只有敘述的語言,沒有具體的描寫,很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導致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過多,學生語言實踐機會太少的原因:一是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根據(jù)經(jīng)驗講解高頻考點;二是教師對新課標的把握不準確,把教材當成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忽視了語文學科的實踐特點。
小學生學習語言主要不是學習語言知識或語言規(guī)則,而是學習語言的運用。學生培養(yǎng)語言運用能力必須依靠實踐積累,而非語法規(guī)則的學習。于永正老師曾反思:“語文能力不是講出來的,學習興趣也不是講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更不是講出來的。講,真的作用有限?!币虼?,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通過在課堂上減少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比例和環(huán)節(jié),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實踐比重。
教師要關注課文語言和學生語言的差異,實施積極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質量,豐富學生的語匯,使其學會高質量的表達。對于處于語言發(fā)展關鍵期的小學生來說,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豐富語言經(jīng)驗,是語文學習最基本的內(nèi)容。學生語言材料積累得越多,語言表達經(jīng)驗越多,語文能力發(fā)展的空間也就越大。語文知識和寫作方法的運用,必須以大量的語言積累為基礎和前提。
1.關注詞匯的積累。教師要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圈出自己認為有新鮮感的詞,這樣的積累才會有效。例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教師展示課文中的“一只蜘蛛從網(wǎng)上垂下來”“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一道彩虹掛在空中”三句話,讓學生給“垂”“迎”“掛”換近義詞,并和原文進行比較,去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學會使用“垂”“迎”“掛”三個動詞。教師在詞語的教學中,一定要從詞語運用的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理解詞語具體的使用環(huán)境,這樣才是最有效的,才能促進學生語言的發(fā)展和詞匯的豐富。
2.關注句子的積累。對于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的語句,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朗讀,使其讀熟這些精彩的句子。學生讀熟了,才能把課文的語言收進自己的語言倉庫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漢語的語感。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比較,發(fā)現(xiàn)作者遣詞造句的生動和巧妙,然后積累下這樣的句型,熟悉作者規(guī)范地遣詞造句的經(jīng)驗。
例如,教學《火燒云》一課時,教師先出示一句學生語言:“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紅的,黃的,紫的,金的……五顏六色,變化多端,美麗極了!”之后,出示課文中的句子:“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通過兩句的比較,教師讓學生發(fā)現(xiàn)“紅彤彤”“金燦燦”這樣的詞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在寫火燒云的顏色時,用到了疊詞,將兩種顏色混在一起,還運用了比喻色,整齊地排列在一起,構成一種形式美。比較后,學生就會關注到寫顏色,思考怎樣讓語言生動起來,然后通過反復的朗讀積累下這段精彩的描寫。在教學火燒云形狀變化的部分時,教師先出示一段寫火燒云形狀的話:“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有的像馬,有的像狗,有的像獅子……好看極了!”之后,教師讓學生評一評寫得怎么樣。學生很快會發(fā)現(xiàn):這樣寫不好,因為狗和獅子是動態(tài)的,天上的云也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這時,教師再出示課文第4~6自然段,讓學生感受到作家的高明,因其寫出了火燒云的變化過程。
讀寫結合應該是進行語言實踐最常規(guī)、最有效的手段。教師要善于結合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訓練學生說話、寫話。有了課文內(nèi)容的支持,學生便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有了課文語言的支持,學生可以將課文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促進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可以逐漸養(yǎng)成主動運用積累的語言或素材的意識,進而更加主動地閱讀課文,促進對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理解。
1.說話訓練。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運用語言,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語言的特點讓學生運用語言。例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尾巴》時,在學生正確地把握了問答的形式后,設計了自主創(chuàng)編的環(huán)節(jié)。
師: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比的,誰能說,誰的什么怎么樣?老師先問,你們來答好不好?
生:好。
師:誰的鼻子長?
生:大象的鼻子長。
師:誰的鼻子圓?
生:豬的鼻子圓。
師:誰的鼻子最敏感?
生:狗的鼻子最敏感。
師:現(xiàn)在誰來問,其他同學回答,看哪個小朋友問得巧妙?
生:誰的尾巴大?
生:狐貍的尾巴大。
生:誰的尾巴像電話線?
生:布娃娃的尾巴像電話線。
師:你問得太妙了,誰的尾巴像電話線?想象力真豐富。
生:誰的尾巴像把扇子?
師:應該這樣問,誰的尾巴像扇子?
生:孔雀的尾巴像扇子。
師:你看,這樣的問答就有節(jié)奏了,繼續(xù)問。
生:誰的尾巴像毛筆?
生:牛的尾巴像毛筆。
師:牛的尾巴像毛筆,想象力可真豐富。我們課間也可以這樣一個問,一個答,一定要注意節(jié)奏感,明白嗎?
這樣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活動,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盡情地發(fā)揮語言表達能力,讓課堂充滿了濃郁的語文味。
2.仿寫訓練。例如,薛法根老師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在教學課文描寫火燒云變化的內(nèi)容后,出示火燒云的圖片,讓學生模仿課文的寫法,仿寫火燒云的形狀變化?!耙粫?,天空出現(xiàn)……(什么樣子)……(怎么變的)……(怎么消失)……”學生模仿運用了,才是真正的理解。再如《帶刺的朋友》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以“小刺猬偷棗的本事真高明”為開頭,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講,刺猬是怎樣偷棗的,凸顯“轉述運用促內(nèi)化”的語言積累法。
3.續(xù)寫訓練。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能夠為學生提供續(xù)寫的語言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教學《小狗學叫》一課時,可以讓學生續(xù)寫小狗還會有怎樣的結局;教學《小真的長頭發(fā)》時,可以讓學生續(xù)寫小真的長頭發(fā)還可能變成什么,可以用來做什么。
4.改編訓練。學生對課文故事的結局總會產(chǎn)生諸多感受,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對學生進行改編訓練。例如,筆者在教學《海的女兒》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故事的結尾感覺很遺憾,便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意愿改編故事的結尾。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練筆,而且寫出來的文章有血有肉。
綜上所述,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語言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歷真讀、真思、真練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愛上語文,打造語文味濃郁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