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云
(東??h實驗小學,江蘇連云港 222300)
首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效率。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時聯(lián)系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揣摩詩詞的意境,感受詩人當時的心境,與詩人產生共鳴,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其次,有利于促進學生汲取優(yōu)秀的思想精神。古詩詞蘊含著詩人的思想精神,如愛國、愛人民等,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詩人崇高的思想感情,使其汲取詩人優(yōu)秀的思想精神。比如,在陸游、辛棄疾等愛國作家作品的講解中,教師可以促進學生對詩人人文情懷的感受。
最后,有利于引導學生對美好品德的追求。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能使學生接觸到詩人優(yōu)秀的道德修養(yǎng),進而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其富有文化情懷,讓學生對思想道德有更高的追求。比如,在教學與梅花有關的詩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知道梅花象征著潔身自好、不爭世俗的精神,讓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逐漸形成美好的品德。
古詩詞不僅歷史背景深遠,還蘊含著詩人真摯的情感。教師開展古詩詞教學,目的在于將詩人所處時代的情況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向學生展現(xiàn)詩詞中的人文情懷,讓學生感受詩人深刻的思想感情,從而領會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特點,并自覺地繼承、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要想讓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的內涵,必須引導學生對詩詞背景進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學生能深刻感受到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思緒、想法,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加深對詩詞的理解,體會詩詞背后的人文情懷。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示兒》為例,教師在教學中要向學生展現(xiàn)詩人所處的時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相關的圖片、視頻、文字等背景資料,向學生介紹陸游所處的時代環(huán)境,使其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的背景,感受作品蘊含的深厚情感。教師要讓學生知道:陸游是南宋人,他在臨死前給兒子寫下了這首《示兒》,其中蘊含著對“北定中原”的殷切期望。通過對作品背景的引入,教師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地感受到陸游深沉的愛國之情。教師幫助學生分析詩詞的背景,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促使學生對詩詞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使其直觀地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感,感受詩人的人文情懷。
由于體裁的原因,古詩詞語言具有精練而模糊的特點,此外,古詩詞中的詞語含義與現(xiàn)代釋義差異較大,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準確地把握詩詞的意思,學習效率較低。在古詩詞學習時,學生只有充分理解古詩詞中每一個字詞的意思及其內在含義,才能對古詩詞產生自己的感悟,形成正確的認識,深刻體會詩人的感情。教師在進行實際的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對詩詞進行正確的理解,使其感受詩詞的文化內涵,促使學生感悟詩詞的文化情感。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絕句》為例,整首詩看似只寫景,但其中充滿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此詩的前兩句用黃、翠、白、青四種明亮的顏色,勾畫出一幅美麗的畫面,其中的“鳴”字為聲音描寫,將詩人的心情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后兩句的“千秋雪”“萬里船”,實現(xiàn)了空間與時間的呼應,隱含杜甫的廣闊胸襟,其中的“含”字勾勒出風景如畫、畫中有情的境界。通過理解字詞的內涵,學生可以明白:整首詩表面上看是寫景詩,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但其主旨是抒發(fā)作者極度失落的情緒。教師引導學生對詩詞中的字詞內涵進行深入的理解,可以鍛煉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使其充分感受到詩詞豐富的文化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
古詩詞講究押韻,具有豐富的節(jié)奏感。學生通過對古詩詞的朗誦,感受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可以品味出詩詞獨特的語言魅力,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對詩詞描繪的畫面展開想象,從而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充分理解詩詞的內涵,感受詩詞的文化底蘊。此外,學生在朗誦詩詞時,會有足夠的思考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學生記憶詩詞,還能讓學生充分體會詩詞中的人文精神。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二年級上冊的《敕勒歌》為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詩詞進行反復朗誦,在學生朗讀時播放相應的音樂,為學生營造生動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感受詩詞中所描繪的美麗景色。在誦讀的過程中,生動的敕勒川景色出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北方牧人渾厚雄壯的歌聲環(huán)繞在學生的耳邊。學生置身于朗誦、配樂所營造的氛圍中,可以很快受到敕勒人民的感染,深刻體會到敕勒人民對生活、土地的熱愛?!峨防崭琛饭?jié)奏流利順暢,教師通過朗誦訓練,可以讓學生快速地了解其韻律特征,充分感受到朗誦的魅力,提高學生朗誦古詩詞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可以舉辦個人朗誦比賽、團隊朗誦比賽,讓學生通過比賽鍛煉自己的朗讀能力,提高其朗讀的效率,推動學生通過朗誦感受古詩詞的底蘊。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部分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存在誤區(qū),采取直接向學生介紹知識的方法,這種單調的教學方法,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導致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不高,課堂學習主動性不強,無法感受到古詩詞中的人文價值。因此,為了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貫徹“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主動地對古詩詞知識進行探索,不斷積累古詩詞學習經驗,體會詩詞中的人文精神。
以統(tǒng)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先向學生布置課前作業(yè):通過閱讀書籍或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詩詞的背景,并借助學習工具理解詩詞中的重點字詞。其次,教師可以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為學生提供交流、討論的平臺,使其說出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并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積極的評價。最后,教師引出詩詞的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詩詞的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拓展詩詞學習的范圍,讓學生圍繞“送別”的主題進行課外延伸閱讀,如王維的《送別》、李白的《送友人》等,提高學生的閱讀量,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送別詩中的人文情感??傊?,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明確學習的主體,擔當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進行詩詞的學習,幫助學生完成相應主題詩詞的積累,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綜上所述,古詩詞教學可以為小學語文教師開展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素材及場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人文教育又可以反哺古詩詞教學,促進學生深刻理解詩詞的內涵,使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得到提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地滲透人文教育,展現(xiàn)古詩詞的人文情懷,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充分感受詩詞文化的底蘊,提高其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