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增輝
元素周期律是高考的常規(guī)考點,基本上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xiàn),這類題目要求通過題干信息推斷未知元素,分析判斷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遞變規(guī)律。筆者對近年來的高考題中元素周期律題目進行統(tǒng)計分析,探求考查方向,希望能對同學們的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元素周期律題目的主要突破口在于題干信息,從題干信息的呈現(xiàn)方式來看,主要有幾種類型:物質結構示意圖類型、核外電子數(shù)量關系類型、質子和中子數(shù)量關系類型。在同學們確定元素之后,再考查原子半徑變化規(guī)律、(非)金屬性比較、酸(堿)性比較、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比較等考點。由于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有比較清晰的遞變規(guī)律,因此其難點依然是落在元素的推斷上,下面重點講述如何通過分析題干信息進行元素推斷的策略。
一、物質結構示意圖類型
這一類題目,題干中除了提供必要的文字信息,還提供了化合物的結構示意圖,同學們要結合文字和物質結構的信息,推斷并確定元素,再進行選項的判斷。
【例1】(2021·廣東)一種麻醉劑的分子結構式如下圖所示。其中,X的原子核只有1個質子;元素Y、Z、W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元素E的原子比W原子多8個電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XEZ4是一種強酸
B. 非金屬性:W>Z>Y
C. 原子半徑:Y>W>E
D. ZW2中,Z的化合價為+2價
解析:題干信息顯示,X的原子核只有1個質子,可知X為H元素;“元素Y、Z、W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且均位于X的下一周期”,結合物質結構示意圖,Y形成4條共價鍵,可推知是C元素,Z形成兩條共價鍵,可推知是O元素,W只能形成1條共價鍵,則W為F元素,而“元素E的原子比W原子多8個電子”,可知E元素為氯元素。
根據(jù)上述推斷,可知XEZ4是HClO4,是一種強酸,A正確;同一周期主族元素從左到右非金屬性逐漸增強,所以非金屬性:F>O>C,故B正確;同一主族元素從上往下原子半徑逐漸增大,原子半徑:Cl>F,C錯誤;在OF2中,F(xiàn)為-1價,則O的化合價為+2價,D正確。
【例2】(2020·全國II卷)一種由短周期主族元素組成的化合物(如圖2所示),具有良好的儲氫性能,其中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且總和為24。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化合物中,W、X、Y之間均為共價鍵
B. Z的單質既能與水反應,也可與甲醇反應
C. Y的最高化合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為強酸
D. X的氟化物XF3中原子均為8電子穩(wěn)定結構
解析:題干主要呈現(xiàn)了兩個信息:(1)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且總和為24;(2)物質的結構圖。后者是主要的突破口,W只能形成一個共價單鍵,Z可形成+1價陽離子,結合原子序數(shù)的信息,可推斷W為氫元素,Z為鈉元素,X有四條單鍵,兩個Y原子均為三條單鍵,而陰離子團只帶一個負電荷,可推斷Y形成三條共價鍵達到穩(wěn)定結構,為氮元素,根據(jù)原子序數(shù)和及成鍵數(shù)目,推斷X是序數(shù)為5的硼元素。
根據(jù)上述推斷,該化合物中,H、B、N之間均以共用電子對形成共價鍵,A選項正確;Na單質既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和氫氣,也能與甲醇反應生成甲醇鈉和氫氣,B選項正確;N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為強酸,C選項正確;BF3中B原子最外層只有6個電子,未達到8電子穩(wěn)定結構,D選項錯誤。
這一類型的題目,化合物的結構圖是重要的突破口,利用結構圖可以判斷化學鍵類型及化合物類型,同時可以判斷元素間的共價鍵數(shù)目或離子所帶的電荷數(shù),從而推斷出元素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作為解題的重要依據(jù)。因此同學們要熟練掌握短周期主族元素的電子排布特點和成鍵特點,熟練掌握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規(guī)則,能根據(jù)陌生物質的結構式,推斷元素成鍵數(shù)目或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達到確定元素的目的。
二、核外電子數(shù)量關系類型
在這一類型的題目中,題干中主要提供元素的周期數(shù)及元素核外電子的數(shù)量關系,通過核外電子的數(shù)量關系確定元素,再分析推斷元素單質及其化合物的性質遞變規(guī)律。
【例3】(2021·全國甲卷)W、X、Y、Z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Z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W和X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也是Y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2倍。W和X的單質常溫下均為氣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原子半徑:Z>Y>X>W
B. W與X只能形成一種化合物
C. Y的氧化物為堿性氧化物,不與強堿反應
D. W、X和Z可形成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的化合物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常溫下為氣體的單質有H2、N2、O2、F2、Cl2,由于“Z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是W和X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也是Y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的2倍”,則必定有H元素,因為其它任意兩種的最外層電子之和均超過8,且Z元素最外層必定為偶數(shù),且不為8,因此還可以排除O、F、Cl,結合“W、X、Y、Z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可知W為氫元素,X為氮元素,Y為鋁元素,Z為硫元素。
根據(jù)上述推斷,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徑從左往右依次減小,則原子半徑:Y(Al)>Z(S),A錯誤;W為H元素,X為N元素,兩者可形成NH3和N2H4等物質,B錯誤;Y為Al元素,其氧化物為兩性氧化物,可與強酸、強堿反應,C錯誤;W、X和Z可形成(NH4)2S、NH4HS等離子化合物,這些物質中既含有離子鍵又含有共價鍵,D正確。
【例4】(2021·全國乙卷)我國嫦娥五號探測器帶回1.731kg的月球土壤,經分析發(fā)現(xiàn)其構成與地球土壤類似。土壤中含有的短周期元素W、X、Y、Z,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15。X、Y、Z為同周期相鄰元素,且均不與W同族。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 原子半徑大小順序為W>X>Y>Z
B. 化合物XW中的化學鍵為離子鍵
C. Y單質的導電性能弱于Z單質的
D. 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強于碳酸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可對W、X、Y、Z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進行如下猜測:“9、1、2、3”、“6、2、3、4”、“3、3、4、5”,可知只有第二組“6、2、3、4”符合要求,則W、X、Y、Z依次為O、Mg、Al、Si。
根據(jù)上述推斷,根據(jù)同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半徑從左往右依次減小,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徑從上往下依次增大的規(guī)律,可知原子半徑大小順序為Mg>Al>Si>O,A錯誤;化合物XW為MgO,屬于離子化合物,MgO中化學鍵為離子鍵,B正確;Y單質為鋁單質,鋁是電的良導體,Z單質為硅,為半導體材料,導電性比較差,C錯誤;Z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為硅酸,因為碳的非金屬性比硅強,因此碳酸的酸性強于硅酸,D錯誤。
解答這一類型的題目,需要同學們熟練掌握短周期元素的核外電子排布規(guī)律,能根據(jù)核外電子數(shù)量關系,如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核外電子數(shù)總和或不同電子層電子數(shù)目關系進行推算,此外,在有些題目中,也常以化合價體現(xiàn)電子數(shù)目關系,例如2019年全國II卷中出現(xiàn)“W與X的最高化合價之和為8”的信息,最高化合價之和,本質上依然是最外層電子數(shù)目之和。
三、質子與中子的數(shù)量關系類型
這一類型的題目,主要利用原子核內中子和質子的數(shù)量關系進行推斷,從這兩年的高考題來看,常以核反應方程式作為信息呈現(xiàn)載體。
解析:分析題干信息,Y在化合物中呈+1價,且質量數(shù)為7,可推斷Y為鋰元素;根據(jù)z=p+2,p為3,z為5,則X元素的質子數(shù)為5,可知X元素為硼元素。A選項中,H3XO3為H3BO3,是一種弱酸,能中和濺在皮膚上的NaOH溶液,該選項正確;Li單質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是Li2O,B選項錯誤;硼元素與氫元素會形成BH3或B2H6等化合物,屬于共價化合物,C選項錯誤;6Li和7Li互為同位素,D選項錯誤。
解析:根據(jù)核反應方程式中質量數(shù)的關系,可知W=27,X為金屬,且X與Y原子之間質子數(shù)相差2,最外層電子數(shù)之和為8,設X最外層電子數(shù)為a,則Y的最外層電子為a+2,a+a+2=8,解得a=3,因此X為鋁元素,Y為磷元素。因為W=27,A選項錯誤;Al元素可形成AlCl3,P元素可形成PCl3,B選項正確;同周期主族元素從左至右,原子半徑依次減小,C選項錯誤;P的含氧酸有H3PO4、H3PO3等,D選項錯誤。
這一類型的題目比較新穎,同學們要熟練掌握質量數(shù)、質子數(shù)和中子數(shù)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熟練掌握核素符號的書寫規(guī)則,掌握核反應方程式的意義及反應過程中各種微粒的數(shù)量關系,準確推斷元素。
責任編輯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