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興北小學 倪 靜
用英語與人進行交流的能力是英語口語素養(yǎng)中的基本要素,也是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只有利用已有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進行交際實踐的學習場景,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口語水平。提高學生口語水平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只有當教師選擇適合所教學生實際情況的方法時,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強調學習者之間的交流運用。但是在教學中,我發(fā)現很多學生不愿用英語表達,或者是吞吞吐吐、表達不完整,從不敢說、不愿說,發(fā)展為不會說,導致其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差,最后學成了啞巴英語,繼而也影響了他們自身的書面表達能力。
1.學生的家庭條件一般,父母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并不重視
我所在的學校外來務工子弟居多,父母比較忙,顧不上輔導孩子的學習,特別地,其意識上對孩子的英語學習不大重視,從而間接地影響了孩子對待英語的態(tài)度。幾乎所有的學生只有在學校和英語課上才有練習英語的機會,其課外英語練習的機會更是幾乎為零。
2.教師的應試思想沒有轉變,幾乎不給予學生練習口語的機會
(1)教師的教學過程缺乏交流的情境設計。
有的老師為了考試任務而教學,一味地講解英語語法或是布置練習,往往一節(jié)課都是自己在講,學生根本沒有機會說;或者是老師設計的教學里缺少利于學生交流這樣的情境設計,讓學生無話可說;或者是老師在課堂上提問設計得不夠科學,阻礙了學生英語表達的需求。
(2)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不高。
有的老師上課雖然很熱鬧,準備也很充分,創(chuàng)設了許多適合學生的情境,但是怕浪費課堂教學時間,只讓一部分優(yōu)秀生參與語言交流活動,其他學生充當“觀眾”,從而使部分學生失去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1.內向型學生因其性格因素而發(fā)言困難
有研究表明,外向型學生喜歡社交活動,自信大方,不怕犯錯誤,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較強;內向型學生往往缺少自信心,并且普遍都比較膽小。所以當內向型的孩子在課堂上面對大家時,由于他們的性格原因,他們一是直接什么都不說,二是在老師強烈要求下感到緊張害怕,結結巴巴,本來知道答案的卻回答不出來。時間一長,他們就學成了“啞巴英語”。
2.學生用英語自主表達的意識不強
孩子們對英語學習思想重視程度不及語文、數學,他們除了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時不得不說,其余時間是不會主動用英語對話的,更不會和老師交流。更有甚者,把用英語交流當成一種負擔,并沒有積極地對待英語這門課程。
學生學習英語、提高口語水平的主陣地是課堂。但是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少數學生占領了參與教學活動的主要時間,多數學生只能當觀眾,甚至有的學生還會成為“隱身人”。這些現象嚴重背離了我們教育的期望: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全體發(fā)展,獲得均等機會。
因此,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教師要著重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做好差異教學,兼顧每個孩子。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增加學生英語交流的時間和參與度,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得到練習和提高。
在學習任務下達后,課堂合作學習一般以小組單位,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合作學習能幫助性格內向或基礎較差的學生克服說英語的畏難情緒,提高其自信心。而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英語表達的動力,有了學習的動力,英語的表達能力也就能提高,即學生有望達到從不敢說到敢開口,從不會說到說得好,從不喜歡到搶著說的程度。
目前班級人數較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口語水平也參差不齊,教師們在一節(jié)課內無法兼顧到每個孩子。通過課堂合作,學生被分為若干個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每組中口語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進行英語交流活動時,都是以小組為單位,每位成員都要參與。沒有個人英雄,只有集體榮譽。這些措施有力地保障了學生的參與性。
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和練習的主體,逐漸改變他們之前惰性較強、懶于開口、過分依賴督促的被動學習方式。同時,這種合作關系,可以在課上存在,課后也可以繼續(xù)存在,繼而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口語教學實效。
課堂合作學習其實就是一種教學策略。沒有最好的學習策略,只有更好的合作策略,換句話說,也就是最適合的才是最好的。根據合作學習理論的倡導者、美國“合作學習中心”的約翰遜教授一直強調的那樣,我們在進行合作時要注意積極互賴、直面互動、責任到人、人際技能和小組建設等原則。因此根據這些原則,教師可以選取教學任務比較復雜,適合高階思維發(fā)展,以及包含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內容來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授6A Unit7“Protect the Earth”單元的“Story”一課時,可以設計一個環(huán)節(jié)以保護地球為主題的talk show。這個活動可以包括制作海報和宣講海報兩個部分:海報要包括圖片或圖畫和文字,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海報;然后小組合作向全班同學宣講自己的海報,其他同學當評委,并對他們的海報進行評價。其中,評價內容包括兩方面。第 一:Whose poster is the most beautiful? 第二:Which team talks best?這些活動能讓全班同學都參與活動中,并積極主動地進行思考和比較,從而促進其對高階思維的訓練。同時,學生們在準備的過程中,要進行分工合作,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與吸取別人的長處相結合,集思廣益、協同共事,還要進行talk show的排練等活動,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其團隊精神。
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有的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合作方式并不能帶來高效的教學,原因之一就是其課堂教學合作方式比較單一,導致學生英語合作學習的效果不理想。如何豐富課堂合作方式,是我們在實踐中一直探索的目標。
平均分組的合作方式即指教師把全班學生按照不同的英語水平分成實力相當的若干小組,選擇學習成績較好、有耐心、有熱情的學生當組長,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一般來說,我會把全班分成四人一組或六人一組。除了組長以外,其他組員也有各自的任務,如記錄每組上課表現、反饋課堂作業(yè)、展示小組上課學習情況等。同時,組長和組員們可以輪流進行這些職責的更替。
興趣分組的合作方式即指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自行選擇小組。例如,我在教授Seasons這個主題內容后,就以“My favourite season——spring/summer/autumn/winter”為題在班里組織了四大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加入哪個季節(jié)小組。這樣能提高學生進行口語表達的主觀意愿,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小老師制”的合作方式即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把全班分成“小老師”和“小徒弟”兩個層次的學習團隊,然后讓“小老師”和“小徒弟”進行自由組合,可以兩人為一組,也可以四人為一組。相互依靠為學生個人提供了動力,這既能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在課堂上及時學會教學內容或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滿足優(yōu)秀學生對自己學習水平的認同感,有利于學生產生自尊自重的情感體驗。
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反思、再實踐,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對于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將繼續(xù)探討和豐富課堂合作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