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驕(江蘇南通市啟秀市北學校)
審美鑒賞教學,改變了過度注重音樂知識、技能、技巧等的教學傾向,將教學重點轉移到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上來。畢竟,學生在畢業(yè)后絕大多數(shù)人只是對音樂進行審美鑒賞,而很少一部分學生才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著眼于學生的音樂人生,審美鑒賞教學的發(fā)展、提升迫在眉睫。初中音樂審美鑒賞教學,應當促進學生生命的解放、舒展與充盈。
學生對音樂的審美鑒賞,是從音樂感知開始的。音樂感知是學生審美鑒賞音樂的第一道門戶,是一個窗口。通過音樂的審美感知,能有效培育學生的審美直覺。意大利著名美學家克羅齊認為,“直覺是一種心靈的藝術”“直覺可以離開理智作用而獨立自主。”通過多維度的感知,就能生成學生的“樂感”,也就是一種內在的直覺。
音樂審美鑒賞的多維感知,是以聽覺為中心的,付之于視覺、動覺、觸覺等。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聆聽的平臺,賦予學生充分的聆聽時空,讓學生能展開細致入微的聆聽。通過聆聽,深入細致地辨別相關的音樂作品表現(xiàn)形式、內容等,比如音樂的節(jié)奏、織體、和聲、調性、調式等。通過音樂的聆聽,讓學生掌握音樂的語言、音樂的要素等。比如審美鑒賞蘇少版九年級上冊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筆者首先讓學生從聆聽開始。學生閉上眼睛,感受、體驗那如泣如訴的旋律。同時,筆者還借助于多媒體,讓學生結合劇情和畫面,形成一種三維立體性的感知。通過感知,形成學生想象性的表象。如有學生這樣說,“仿佛看到了一對蝴蝶的翩翩起舞”;有學生說,“仿佛看到了主人對封建禮教的控訴”;還有學生說,“仿佛看到了梁祝之間互訴愛慕之情”,等等。在這個過程中,筆者還讓學生哼唱,讓學生的身體跟隨旋律起伏律動,等等。因為,僅僅通過聆聽來感知音樂,其獲得的感受、體驗必然是膚淺的。而借助不同的感官、通過不同形式進行感知,就能深化學生的感受、體驗。多維感知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鑒賞興趣,調動了學生審美鑒賞的積極性。實踐證明,當學生投入的感官越多、感知越豐富,就能獲得更多的體驗,學生的記憶也就越深刻,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也就會越好。
感知是審美鑒賞的第一個必經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審美鑒賞還離不開想象。音樂之所以為音樂,絕不僅僅是由于音樂作品中物的因素,也不僅僅是由于通過音樂作品而發(fā)出的聲響,而在于音樂作品所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想象。尤其是縱橫馳騁的音樂想象,能讓學生感受、體驗。同時,通過多維度的想象,學生能獲得多視角、多層面的理解,這些理解自然能深化學生的審美鑒賞。
學生的音樂想象包括定向性的想象和自由性的想象。定向性的想象往往帶有一定先入為主的目的、計劃等,而自由想象則是一種潛意識的聯(lián)想。通過聯(lián)想,能讓學生養(yǎng)成音樂的耳朵。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對于不同音樂的耳朵,即使最美的音樂也沒有任何意義。”同時,在助推學生的音樂想象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分清重點、難點、主次等,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教學目標。通過音樂想象,能豐富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同時音樂經驗的豐富,又助推學生的音樂想象,進而能助推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如審美鑒賞蘇少版七年級下冊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首先用多媒體呈現(xiàn)了阿炳的身世,讓學生對作者、作者的創(chuàng)作有一個大體的理解等。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就能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從而升華學生的音樂鑒賞。如有學生說,“自己仿佛看到了阿炳賣藝的場景,凄慘、孤獨”;有學生說,“自己仿佛看到了阿炳對舊社會的不平和控訴”;還有學生說,“自己仿佛看到了阿炳心中對生活的熱愛和憧憬”,等等。在多元性的想象、聯(lián)想過程中,樂曲作品的內涵得到了豐富。不僅如此,筆者還將歷史上相關的演奏家、指揮家對《二泉映月》的聆聽感受呈現(xiàn)出來,從而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理解,深化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如一位著名的英國音樂家在聆聽了《二泉映月》之后認為,“阿炳是中國的貝多芬!《二泉映月》是中國的《命運交響樂》!”日本的著名智慧家小征澤爾認為,“應當跪著聆聽《二泉映月》”,等等。通過想象、聯(lián)想,學生能把握到音樂作品感人至深的情感,領略到其恒久的藝術生命力。
初中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審美鑒賞水平,對相關的音樂流派、風格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時,學生對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如風格、結構、織體等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趯W生音樂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鑒賞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供相關的內容、素材、資源等,讓學生進行分析、評價,引導學生發(fā)掘音樂作品的特征,從而助推學生的音樂神秘鑒賞,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水平。
比如,爵士樂是音樂世界中的一朵奇葩,在引導學生欣賞蘇少版九年級下冊的《爵士樂》時,筆者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從而讓學生認識爵士樂的特征。教學自動,通過講解“布魯斯”“拉格泰姆”“迪克西蘭爵士樂”等音樂,引導學生欣賞《不知為何》《洋蔥》《多么美好的世界》等音樂,讓學生了解爵士樂的起源、發(fā)展和特征。在深度聆聽的基礎上,學生展開自主分析,有學生認為,“爵士樂具有搖擺的特點”;有學生認為,“爵士樂具有一種即時演唱的意味,通常感覺是隨口唱出來的一樣,有的時候還故意把字唱歪、把腔唱扁”,等等。正是在分析與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對爵士樂產生了不斷的新的認識??梢赃@樣說,在多重聆聽和審美鑒賞中,學生對爵士樂有了一定的了解。爵士樂的聆聽,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拓展了學生的音樂視界,讓學生觸摸到了音樂表現(xiàn)元素、表現(xiàn)手段的豐富,給學生的音樂生活以美的享受。
音樂審美鑒賞不是被動的、膚淺的鑒賞,而是一種主動的、有深度的審美鑒賞,這樣的審美鑒賞往往融合學生的音樂建構與創(chuàng)造。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往往過度注重音樂知識、技能,而基于樂感的音樂教學,則致力于引導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激活學生的本能的繆斯。音樂創(chuàng)造不是被動的,而是一種積極的審美表現(xiàn)。通過音樂審美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音樂作品成為學生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
比如引導學生欣賞蘇少版七年級上冊音樂弦樂合奏《茉莉花》,筆者采用了對比欣賞的方式,引入了民歌《茉莉花》、創(chuàng)作歌曲《又見茉莉花》以及其他以《茉莉花》為題材的歌曲,通過不同器樂演奏《茉莉花》,讓學生進行多重式的對比聆聽。通過對比聆聽,不僅能讓學生把握到以《茉莉花》為題材的音樂作品的共同點,而且能讓學生把握到它們之間存在的細微性的差別。不僅如此,多種器樂的演奏,更能讓學生在聆聽中把捉到以茉莉花為素材創(chuàng)作音樂的精髓。當學生通過多重聆聽之后,筆者賦予學生充分的時空,讓學生將歌曲《茉莉花》進行“改編新唱”。這一活動激發(fā)了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發(fā)掘了學生音樂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有學生將《茉莉花》改編成RAP說唱對歌形式,有學生給《茉莉花》配上了伴奏的旋律,等等。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接受式的音樂欣賞,這種融合了學生積極建構與創(chuàng)造的音樂欣賞,開發(fā)了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潛質,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文化與精神。對于學生的音樂欣賞學習,只有融合自己的創(chuàng)造與建構,才能讓他們在音樂欣賞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中央音樂學院的周海宏老師認為,音樂這一門藝術在人類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美化我們的生活、陶冶我們的情操、潤澤我們的靈魂和生命。周老師認為,音樂甚至可以推動人類社會感性文明的發(fā)展。在初中音樂審美鑒賞教學中,引導學生聆聽、分析、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能塑造學生的完美人格,潤澤學生的靈魂和生命。讓我們一以貫之地引導學生的音樂審美鑒賞,讓學生通過音樂審美鑒賞在音樂學習之路上越走越遠,為學生的美好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