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郝立群,趙凌,竭淑菊
1.吉林省人民醫(yī)院眼科,吉林長春130021;2.吉林省腫瘤醫(yī)院內四科,吉林長春130000;3.中國人民解放軍93175部隊門診部內科,吉林長春130051;4.吉林省腫瘤醫(yī)院消毒供應中心,吉林長春130012
眼眶骨折在臨床當中較為常見,根據患者的情況可以分為單純性的眼眶骨折以及復合性的眼眶骨折,前者是指患者僅眶壁位置發(fā)生骨折,眶緣沒有發(fā)生損傷,后者就是眶壁與眶緣均發(fā)生骨折,的情況[1-2]。人體眼眶部位較為薄弱,在外力的作用下眼眶骨骼的連續(xù)性遭到破壞,形成眼眶骨折[3-4]。眼眶骨折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復視、眼球移位、眼球內陷、眼球的運動功能出現障礙等,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就是通過修復手術進行治療[5-7]。修復手術雖然可以有效地治療骨折情況,但是眼眶部位的解剖結構較為復雜而存在一定的困難。為此特展開該次研究,研究內容是眶壁骨折患者應用手術治療的治療效果,選擇2019年1—12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40只眼)眶壁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40例(40只眼)眶壁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表法將患者均分為對照組20例(20只眼)和研究組20例(20只眼)。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13例(13只眼)、7例(7只眼);患者最高年齡是51歲,最低年齡是23歲,平均年齡是(38.45±5.27)歲。研究組,男性、女性患者分別有14例(14只眼)、6例(6只眼);患者最高年齡是52歲,最低年齡是24歲,其平均年齡是(38.57±5.1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都具有齊全的病案資料,在臨床中的表現主要是復視、眼球內陷或者是存在運動障礙,全部患者都接受CT掃描檢查并且結果顯示存在眶骨骨折癥狀,具有手術修復的指征,排除了心腦肺部位存在嚴重疾病的患者。在實施手術前,患者沖淚道均通暢性良好。全部患者對該次研究的內容知情簽字同意。該次研究通過了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兩組患者在行手術治療前,均應用高分辨CT進行掃描,根據得到的數據分析患者眼眶骨折位置各斷層的圖像。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手術治療,應用CT成像技術并根據術中的具體情況將鈦網予以植入,對于眼眶的軸位、矢狀位以及冠狀位進行薄層掃描,并與骨窗、組織窗進行結合,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骨折大小、骨折范圍以及軟組織情況的評估,進行植入鈦網的塑形。
研究組患者接受3D打印技術輔助手術治療,CT數據導出格式使用DICOM,以建模軟件Mimics予以分析處理,然后將骨折位置的缺損模型以1∶1的比例用3D打印機進行打印,應用修復體模型將擬植入的鈦網予以塑性,然后實施眶壁修復成形術治療,具體方法是于患者的淚阜內側結膜、下穹隆結膜位置行連續(xù)的切口,將達骨膜進行分離。將內側的骨膜切開之后,于骨膜下方位置進行分離并使內側壁處的骨折前界充分暴露出來,以骨折上緣的線路實施骨膜分離操作,將骨折的上緣處暴露。在下瞼板的下方做下穹隆結膜切口,將下瞼部位的縮肌達眶隔與結膜予以切開處理并分離達下眶緣。接著將骨膜切開并向下進行分離以便使下壁骨折位置的前界、外側緣能夠充分暴露,向內側實施分離,做兩個雙套環(huán)縫線于患者下斜肌近處,并切斷其間的下斜肌使淚后脊暴露,切開和分離骨膜,暴露骨折處前界和后緣。應用修復體模型進行鈦網的修剪塑形后將其放置于骨缺損的位置,調整眼球突出度范圍在1~2 mm,以鈦釘對鈦網予以固定,縫合。
①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在完成手術后2周、3個月、6個月時的矯正視力和復視消除情況,并進行對比。
②觀察和記錄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后眼球突出度方面的變化情況,并進行對比:具體測量方法是:取患者的CT檢測結果,選擇水平位圖像當中的最大直徑眼球的層面圖像,垂直測量自患者角膜頂點處至其雙側眶外緣部位的頂點連線之間的距離。然后于最大徑層面測量上下相鄰的兩層眼球突出度值,計算3次測量的平均值即可。以患者健側眼作為參比對象計算差值,當差值比較小的時候則代表患者恢復情況更加良好。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式治療之后矯正視力均未發(fā)生明顯變化。但是,參與該次研究的對照組20例(20只眼)患者當中,術后2周3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6例復視消除,6個月13例復視消除。對照組總復視治愈率是65.00%。
而參與該次研究的研究組20例(20只眼)患者當中,術后2周5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9例復視消除,6個月19例復視消除。研究組總復視治愈率是95.00%。
在復視治愈率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經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906,P<0.05)。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手術治療前后,平均眼球突出度差值是(2.41±0.36)mm、(0.95±0.27)mm;而研究組患者接受3D打印技術輔助手術治療前后,平均眼球突出度差值是(2.42±0.37)mm、(0.49±0.12)mm。在手術治療前,兩組眼球突出度這一指標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87,P>0.05);在完成手術后,兩組患者都有所改善,但是研究組患者眼球突出度差值顯著小于對照組患者,經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963,P<0.05)。
眼眶眶壁骨折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眼部一種外傷。眼球周圍有一圈骨頭起到保護眼球的作用,這個骨頭叫做眼眶眶骨。眼眶眶骨是由頜骨、蝶骨、篩骨等部位組成,這部分骨頭若發(fā)生骨折,統(tǒng)稱為眶壁骨折[8-11]。眶壁骨折最常發(fā)生的部位是眶下壁與眶內壁,骨折的性質通常是發(fā)生爆裂性骨折,根據眶壁骨折發(fā)生的部位又分為往內和往外兩種骨折??舯诠钦鄣呐R床表現:①眼球內陷;②鼻出血;③復視及眼球運動障礙;④腦脊液漏。
3D打印技術在臨床的應用可以有效地與CT掃描相結合,能夠直觀地將掃描結果打印成模型,并且可以保證打印出的模型與實際情況大小完全相同,能夠為醫(yī)療人員提供可靠的參考,制定更為精準的方案和計劃,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療效果和治療速度,并降低手術帶來的風險[12-13]。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式治療之后矯正視力均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在復視治愈率和眼球突出度兩個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果顯示3D打印技術的應用在保證治療效果的前提上,可以有效提高復視治愈率以及眼球突出的治療效果,該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術后2周3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6例復視消除,6個月13例復視消除,對照組總復視治愈率是65.00%。研究組術后2周5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9例復視消除,6個月19例復視消除,研究組總復視治愈率是95.00%。在復視治愈率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孫少龍等[14]對照組術后2周1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2例復視消除,6個月4例復視消除,對照組總復視治愈率是57.14%。觀察組術后2周1例患者復視消除,3個月時3例復視消除,6個月6例復視消除。觀察組總復視治愈率是85.71%,研究結果一致,說明方法正確,結果可靠。該研究在復視治愈率方面,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眶壁骨折患者應用3D打印技術輔助手術治療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時間短、手術費用低等優(yōu)點,并且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值得在臨床當中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