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1.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9;2.淮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安徽淮北 235000)
日本人似乎生來就是憂心忡忡的,充滿著危機意識。“所謂危機意識是指人類在主觀上有注視或警惕不利于自己或危及自己生存事態(tài)發(fā)生的自覺以便及早采取相應的措施或做出反映以此來避免這種事態(tài)的發(fā)生即便是無力阻止事態(tài)的發(fā)生也要盡量避免或減輕由此給自己造成的損失與傷害的精神活動。”[1]顯然,危機意識并非是日本人所特有的,但其所具有的危機意識與他國相比,卻顯得尤為強烈。日本人所具有的危機意識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在他們的文學及影視作品、防災教育、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
文學及影視作品方面。在日本災難類文化作品中,最具影響力的非《日本沉沒》莫屬。小說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沒》,后來被改編成電影,在日本社會引起了巨大轟動。該作品塑造了從小笠原的一個小島突然往海底下沉開始直至整個日本列島沉入海平面以下的過程,通過構建“日本沉沒”這一災難性主題,深刻揭示了日本國民內(nèi)心深處的危機意識。透過《日本沉沒》這部作品,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電影有一種對日本國民使命感、宿命感和悲劇感的藝術表達。該書的續(xù)作在小松左京與日本科幻作家俱樂部會長谷甲州的合作下時隔33年后面世。該書著重描繪日本人在“失去國土”之后的命運,描寫了失去國土25年之后,漂泊到世界各地的日本人,作為難民在與當?shù)厣鐣哪Σ林薪⑵鹱灾螆F體,并努力維持著高科技和國家的存在感,被輿論視為將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發(fā)揮到了極致。此外,村上春樹于2000年首次出版的《神的孩子全跳舞》,以阪神大地震為背景展開創(chuàng)作,所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緊緊圍繞著地震本身以及震后的景象展開。此外黑石耀發(fā)表于2004年的《震災列島》,也是一部描寫有關災難題材的文學作品。眾多災難相關題材的文學作品在日本盛行映射出危機意識深深地植根于日本國民的心靈深處。所以,逆向溯源,《日本沉沒》這部電影所傳遞的內(nèi)涵一定程度上與日本的國民防災救難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二者都是源于對災難性意外的恐懼不安,雖然電影情節(jié)比較夸張,但藝術作品終歸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叭毡緸碾y文學之于現(xiàn)實的真正意義,就在于揭示了一種不依賴神力、直面災難并與難共生的‘災害文化精神”。[2]
防災教育方面。日本人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還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在日本人的防災教育方面。日本的防災教育長期以來比較深入、持久,不僅覆蓋全民,而且表現(xiàn)出內(nèi)容上的豐富性和形式上的多樣性。日本的防災教育基本覆蓋了火山、地震、泥石流、海嘯等各種主要的自然災害類型,形式上更是五花八門,有海報、教材、家庭指導手冊等。此外,還有廣播、電視、防災演習等各種形式。國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獲取防災、救災信息??梢哉f日本人充分利用了人們生活中經(jīng)常且容易接觸到的各種載體,把防災教育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使防災教育深入人心,日本還進一步加大了對防災教育相關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以及宣傳力度。建立了包括防災教育中心、教育基地、紀念場館等在內(nèi)的一系列防災教育資源設施。日本在追求實現(xiàn)全民防災教育的同時,尤其注重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防災意識和能力?!叭毡局行W把防災教育列入學校正式教育計劃之中,編制了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防災教育課程。如在理科、社會等課程中指導學生學習地震發(fā)生的原理、所在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過去所遭受的自然災害的特征等;在道德課、綜合學習課、課外活動等時間培養(yǎng)學生的防災意識,講解日常生活中防災的注意事項,災害發(fā)生時應采取什么行動,以提高學生防災的實際技能?!盵3]
日常生活細節(jié)方面。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處處表現(xiàn)出濃濃的危機意識。比如,日本人特別注重生活小細節(jié),在進屋的時候一方面會主動更換好鞋子,另一方面在擺放鞋子的時候,一定會將鞋子的腳尖朝外整齊擺好,一旦有突發(fā)事件,能夠迅速逃離現(xiàn)場。為防止倒塌和砸傷人,家里稍高的柜子都會安裝固定裝置,并且在安排擺放家具時,也會注意有沒有東西從高處掉下來的可能。絕對不會在床頭放重的東西,再有就是格外關注家里的三角地帶,比如比自己蹲下后高的桌子、沙發(fā)等,地震時這些地方都可以臨時躲避。此外,在每個房間或是可以安身的地方都放一瓶水,以防患于未然。而在超市里人們可以很方便地買到防災套餐,里面包括壓縮餅干,手套,簡易廁所,裝水的袋子,以及一瓶水,以備突然而來的意外狀況。人們工作起來都有點“拼命三郎”的作風,出租車司機幫乘客搬行李時從來都是小跑快步。之所以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日本人骨子里的傳統(tǒng)危機意識。作為災害頻發(fā)的國家,如此注重生活細節(jié),是為了防患于未然,在意外發(fā)生時增加生還的希望。這種有備無患、以防不測的思維,在日本人的生活之中,已然根深蒂固,深深地融入到了日本人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
首先,日本人之所以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與其居住的生存環(huán)境密不可分。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南北狹長且氣候差異很大的島國,山地較多而平原較少的客觀現(xiàn)實造成河道基本都非常短淺,雨水稍多就極易造成洪水泛濫。而且日本位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噴發(fā)、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頻頻發(fā)生,所以很多人也稱日本列島為“地震列島”。此外,日本山多地少,自然資源十分匱乏。從原始落后的時代開始,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與匱乏的資源狀況長期令日本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甚至生存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這種情況使他們深刻感受到了生存的艱辛以及對未來深深的憂慮,這種憂慮長期慢慢演變成為一種心理暗示即危機意識。即使后來隨著日本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危機意識卻不但沒有減弱,甚至愈發(fā)強烈。資源稟賦匱乏的現(xiàn)實,造成國內(nèi)生產(chǎn)生活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靠從別國進口。狹小的國土面積與龐大的人口數(shù)量,這種生存環(huán)境的巨大反差,讓日本人不得不時刻為了生存而擔憂和奮斗。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本人與自然災難既順從又對抗的過程中,培育了日本特定的國民性格和思維方式,帶來了強烈的危機意識。
其次,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老齡化問題的國家之一。據(jù)日本厚生勞動省最新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日本新生嬰兒數(shù)量約為86.52萬人,創(chuàng)年度新生嬰兒數(shù)量首次不足90萬人的歷史最低記錄。而當年日本的死亡人數(shù)為138.11萬人,創(chuàng)二戰(zhàn)以來年度死亡人數(shù)最高紀錄。另據(jù)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IPSS)的預估報告顯示,到2040年,65歲以上高齡人口將達到3921萬人,占日本總人口的35.3%。因此,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危機敲響的有關人口問題警鐘,已成為日本無法逃避的挑戰(zhàn)與難題。
“無?!币辉~出自于中國古典和佛經(jīng),大體包括“諸行無?!彼枷?、“五蘊無?!彼枷胍约翱盏乃枷?。“日本人所接受的‘無?!钦軐W認知上的‘無常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但是,這種看透人生的‘無常觀’中,不只包含著悲觀的人生觀。在世界萬物生生滅滅、變化無常的生活中,日本人不僅感受到了變化,也感受到在無常中追求生存意義的快樂。日本人對‘無常’的理解中,雖有佛教的消極意味,但更多時候日本人往往在消極中求積極,在變化中求新生?!盵4]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接受“生命無常”的觀點。提及無常思想,便會自然地想起鴨長明的隨筆文學《方丈記》里面的經(jīng)典語句“川流之水不絕,只是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水,河水里的水泡,時而消失,時又聚集,但未曾久留。在世間的人和住所,也亦是如此?!薄斗秸捎洝吠ㄟ^列舉各種事例來闡述人生的變幻無常,表現(xiàn)出典型的佛教無常觀思想。日本著名的軍事物語《平家物語》通篇帶有無常和感傷色彩,開頭便是“盛者必衰”“驕者必敗”等內(nèi)容。這種無常的世界觀對日本人危機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起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日本人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并善于將其轉化為學習外國先進文化的動力。比如通過大化改新吸收中國的隋唐文化,使得當時的日本建設起了封建律令國家;通過明治維新吸收西洋先進文化,對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進行深入改革,從而提高了國家的實力。強烈的危機意識使得日本人近乎生來就具有一種善于揆情審勢、隨機應變的能力。在審視與其他強國的差距時,總是以主動、上進、憂懼和迫切的態(tài)度正視自己并力圖以最低的成本縮小這一差距且屢屢如愿。這些都為日本的國力變得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
日本社會經(jīng)常會有一些資源匱乏論、沉沒論等來激勵日本國民的危機意識。日本擁有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與其國民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不無關系。我們可以向日本學習,增強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要多看到自己的問題與危機。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新時代,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我們既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充滿信心,又要高度重視國民的危機意識、團結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培育并貫徹落實到具體工作之中。
綜上所述,日本人所具有的強烈的危機意識,在其日常生活、文學及影視作品、防災教育等方面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針對日本人的危機意識展開研究,這不僅有利于加深我們對日本社會文化的理性認識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進一步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更有助于提高我們的民族危機意識。形勢在變、任務在變、工作要求也在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背景下,我們不僅要搶抓機遇,更要居安思危,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挑戰(zhàn)認識得更到位一些,做好應對和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挑戰(zhàn)的準備,切忌小有所得、沾沾自喜,大有所得、忘乎所以。唯有如此,才能進一步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才能更加具有可持續(x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