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歡
(遵義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貴州遵義 563000)
跨文化交際,也就是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人進行的交際??缥幕浑H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隨著交通設施,通訊設備的極大改善和提高,以及跨國公司的擴展,移民浪潮的繁榮,這一學科也逐漸被研究學者所接受和認同,并進一步發(fā)展壯大。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保障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的前提和重要條件。而在這一過程中,交流的雙方應該意識到一點,成功和有效的交流需要建立在平等和公正的立場上。這是英語專業(yè)的同學在學習該門課程之前應該首先學習的要點。即我們先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培養(yǎng)民族意識,再進行跨文化交際。
什么是文化?對于文化的理解,最早,最為人所知和最正式的解釋來自社會科學家E. B. Tylor于1871 提出的“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中國著名學者梁簌溟認為文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1) Material life such as material things, essential for human survival; (2) Social life such as lifestyles,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 (3) Spiritual life such as religion, philosophy,value systems, science and art.” 許多人類學家認為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ving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ay, do, and make. In a word, culture is a whole collection of our living patterns and behavior. 也就是說文化就是一群人所共同分享和認可的生活方式的總和。
文化有哪些方面?文化覆蓋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領域,如果把文化比成一座冰山,那么浮在海平面上面的文化,包括我們所說的語言,學習的文字,閱讀的書籍小說,觀看的電影,聆聽的音樂,品嘗的美食,乘坐的交通工具,穿著的服飾,居住的建筑等等這些可以被看到的文化方式。也包括許多隱藏在海平面之下的,我們看不到的文化,而這部分文化占比非常大。包括習俗,價值觀,談話模式,社交頻率,面部表情,不同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方法等等。
文化有什么特點?文化是一個群體里的人共享的,是需要后天學習的,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它需要通過一代又一代人進行傳遞,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是在不停發(fā)生變化的概念。也就是說文化不是天生就可以具備的,它取決于這個個體所成長的環(huán)境,并且是需要不斷地傳承的。
文化的重要性在哪里?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本所在。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和中國,只有中國文明還存在著,并且作為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至今仍然在世界文化里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里,提出,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正是因為有著璀璨的文明,以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繼承和高度一致的認同感,自豪感,才讓我們的人民有了國家認同感和民族意識,也因此使得我們的國家沒有像歐洲一樣變成四分五裂的小國,而是可以讓說著不同方言,有著不同習俗的人緊密團結在一起,這就是文化的重要意義所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門口鐫刻了這樣一句話:“文化不滅,國家永存”。我們的歷史課本里也記錄了日軍侵占東北三省的時候,采取了“欲滅其國,先滅其文化”的政策,禁止東北的人民說漢語寫漢字,全部學習日語,企圖從思想上對我們進行消滅,從而滅絕掉一個民族。著名的課文《最后一課》,也警示讀者語言文化的重要性,這些事例都十分生動地詮釋了文化,對于一個民族有多么的重要。
文化背后是什么?在課堂上,我問同學們,知不知道阿富汗有哪些文化特色,大家都面面相覷,啞口無言。難道是這個國家沒有文化嗎?當然不是。我繼續(xù)問大家比較熟悉的國外文化有哪些,同學們列舉了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動漫,法國的時尚等,這些文化都有一個共同點,后面都有一個富強的國家作為后盾,他們有實力對外進行文化宣傳和輸出。以美國為例,長期以來,美國制霸世界的三板斧包括:美元,軍事和好萊塢。好萊塢對其他國家輸出了美國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它創(chuàng)造了許多美國式的英雄,讓人們覺得拯救世界和人類的救世主就一定是美國人。所以當《戰(zhàn)狼》橫空出世的時候,許多國人還會覺得很不習慣,或許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美國電影的洗腦,即只有美國人可以拯救全世界。這其實也是不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除了影視作品輸入美式價值觀,美國的文化輸出還包括飲食和體育,全世界無數(shù)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在向當?shù)氐拿癖婁N售各種不健康的食物。美國NBA在中國的影響力也是令人驚嘆的,因此也帶動了籃球運動在中國的流行,以及炒到天價的球鞋。反觀中國的國球,乒乓球卻沒有受到如此高的追捧和關注。以上都是美國成功輸出本國文化的典型案例,由此可見文化和綜合國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那么再回到剛才那個問題,為什么我們都不知道阿富汗有什么文化呢?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館長為了國家文化遺產免受戰(zhàn)亂破壞,把數(shù)件珍品送到海外巡回展覽。而我們今天在大英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看到的中國文化珍品,都在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對于一個孱弱的國家來說,文化是一件奢侈品,只有國家富強,社會穩(wěn)定,人民豐衣足食,才有資格談文化。
跨文化交際并不是始于近代,而是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漢朝時期,班超便出使了西域;張騫通西域后,便開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紀元,開辟了商貿史上重要的一個篇章:絲綢之路。漢朝作為絲綢之路的一端,向西方輸出了中國的絲綢、瓷器等,以此讓西方世界開始意識到東方大國的存在和實力。古羅馬帝國作為絲綢之力的另一端,向中國輸入了香料、寶石、農作物等,極大的豐富了漢朝人民的生活。唐、宋、元時期,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迅猛提升,中國的造紙術,紡織術、詩歌、漢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傳入西方和亞洲其他國家。同時,一批外來的文化現(xiàn)象也傳入中國:天文、醫(yī)學、音樂、舞蹈、占城稻等等。唐朝時鑒真東渡日本,以及玄奘西行求取佛經,都對中國宗教文化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明朝時期,歐洲傳教士進入中國進行傳教,外來的傳教士來華、利瑪竇都在這一時期把西方的科技著作帶入中國。明朝后期原產美洲的甘薯、玉米、馬鈴薯、煙草被傳入中國,明朝還引進了歐洲的水利方法。同時中國的科技著作《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也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傳入國外。明朝初期鄭和七下西洋,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中國豐富的文化,高超的科技和造船工業(yè),以及雄厚的國家實力。他給西方世界帶去了中國的絲綢和瓷器,這些文化商品在西方大受歡迎,與此同時,鄭和也帶回了西方的珠寶、香料和藥材。這些都是有記載的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功且經典的案例。而所有這些雙贏的跨文化交際案例都是建立在擁有一個強大富強國家的基礎上的。時間來到清朝末期,當英國發(fā)現(xiàn)自己每年都會支付一大筆巨額的白銀來購買中國的瓷器和絲綢時,他們就想到了要用鴉片來終止這種對自己不利的貿易,于是便展開了中國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歷史。因為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后盾和支撐,所以清政府貿易的大門很快就被攻破,隨之而來的便是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和民不聊生的戰(zhàn)亂。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2015年5月4日他與北京大學學子座談時,也多次提到核心價值觀和文化自信。在跨文化交際中,文化自信是我們進行交流的一個重要基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獨一無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做到文化自信的底氣和實力。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發(fā)展中,我們受到了太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我們似乎對于自己的文化不是那么自信。然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會更加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其中表現(xiàn)為大量漢服愛好者的出現(xiàn),以及年輕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宣傳。對比一下我們可以看到,一百多年前羸弱的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文化被西方打上了落后的標簽,至此西方用他們搶來的財富獲得了國際話語權,他們利用各種媒介向中國人宣傳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從而成功洗腦和麻痹了一群國人,甚至認為西方的文化是優(yōu)于中國的。然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的迅速提升,被人們遺忘的文化自信正在慢慢被找回。特別是對于00后,10后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看待世界,看待美國的視角和態(tài)度一定是和他們的祖輩父輩不一樣的。后者生活在中國韜光養(yǎng)晦的時期,他們接受了大量西方價值觀的宣傳。對于西方,特別是美國,是一種仰視的態(tài)度。而在中國高速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見證了中國經濟的騰飛,軍事科技的高速發(fā)展,特別是2020年中國對待和處理新冠的態(tài)度與行動,和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形成了天壤之別,諸如此類,種種中國的發(fā)展軌跡都使得現(xiàn)在的年輕人在提到西方,提到美國的時候,不再是仰視,而是可以正常地去看待他們,是一個平視的角度,以一個自信的、開放的、包容的、辯證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應該有文化自信,對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對國家自信,這是我們開始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同時應該做到不卑不亢,不去刻意迎合,也不去惡意貶低別國文化。
在講授《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的時候,應該告訴學生在接觸西方文化時,應該注意建立正確和堅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要輕易被其他文化洗腦。對于學習英語的同學來說,為了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這門語言,一定會深入地進行沉浸式學習。在這個過程中,作為英語學習者,應該以中國文化為基石,培養(yǎng)自己的民族意識和文化意識,客觀理性地看待其他文化,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掌握話語的主導權,對中國文化進行維護和宣傳。同時,應該有意識地增強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學習,讓他們意識到學習英語不應該只是一個單向的學習過程,而是應該建立在具備一定的中國文化基礎上。學習英語并不是要忘記自己國家的文化,特別是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名語言學習者,應該努力做到對本國文化的尊重和深入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意識。
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前提應該是塑造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意識,豎立正確的三觀。引導他們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深入了解和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以中國文化為交流的基礎,作為一名本國文化的守護者和宣傳者,讓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和尊重中國文化,這才是跨文化交際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