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平
(西昌學(xué)院 四川西昌 615000)
登樓感懷是唐詩中常見主題,有著豐富漫游經(jīng)歷的李白于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登樓賦詩,留下至少10余首有關(guān)登臨樓臺的詩作,抒發(fā)或喜或悲之情。通過探尋李白登樓詩的主題思想和表現(xiàn)手法,聯(lián)系唐代其他詩人登樓名詩分析,也對唐詩登樓主題有了進一步認(rèn)識。
“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①登臨樓臺是登高形式的一種,文人喜登樓,有高樓餞別、聚會而賦詩的傳統(tǒng),獨自登樓也會有感而發(fā),登高必賦。詩情滿腹的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喜漫游,于人生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登樓,感懷賦詩,留下登臨樓臺的詩作10余首。李白青年時期蜀中游成都有《登錦城散花樓》;出蜀后,居安陸期間游襄陽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初入長安秋游邠州新平時有《登新平樓》;奉詔長安后期有《夕霽杜陵登樓寄韋繇》;賜金放還后,居?xùn)|魯期間有《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泰》;游江南吳越一帶有《蘇臺覽古》《登金陵鳳凰臺》《金陵鳳凰臺置酒》《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脫身幽州后寓居宣城有《秋登宣州謝眺北樓》《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安史之亂后因附逆之罪流放夜郎,途中有《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遇赦后南游岳陽有《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等。
詩人登高而望,描繪登樓所見之景,觸景生情,或是本懷心事,結(jié)合自身人生經(jīng)歷,寓情于景。登樓而悲是李白登樓詩的主要情感傾向,除少數(shù)喜悅積極之作如《登錦城散花樓》《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其余皆是不同程度、不同主題內(nèi)容的傷感悲愁,表達去國懷鄉(xiāng)、感慨人生時光、詠古嘆今、感傷送別等多種主題。
在李白之前,文學(xué)登樓主題已有,詩人登樓賦詩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從李白登樓詩的主題內(nèi)容,聯(lián)系其他詩人的相關(guān)登樓名詩來分析,可以窺見唐代詩歌登樓主題的一些具體內(nèi)容。
李白的登樓詩,悲愁是主調(diào),既是自身有志向抱負(fù)而仕途受挫不得意的體現(xiàn),也是登樓而悲傳統(tǒng)的影響和體現(xiàn)。從漢代王粲《登樓賦》,到李白之前的唐代詩人登臨樓臺的名作,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王勃《滕王閣詩》、崔顥《黃鶴樓》等,都奠定了登樓而悲的主題和主要情感基調(diào),之后如杜甫《登岳陽樓》《登樓》等,也多抒發(fā)悲愁。悲的幾類具體主題內(nèi)容大致也是相通的。(登樓而悲的基調(diào)還延續(xù)到宋代,辛棄疾“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詞句也側(cè)面證明這種傳統(tǒng),但悲的內(nèi)容有轉(zhuǎn)變。)
去國懷鄉(xiāng)。李白的漫游和求仕,使其常離家而居異鄉(xiāng),國都長安和家人所在便是詩人最留戀之處??妥由矸莓惖氐歉邩?,因離開長安而感慨仕途失意、抒發(fā)思君念闕之憂,因遠離家鄉(xiāng)而思家懷親。
《登新平樓》中有“去國登茲樓,懷歸傷暮秋”“蒼蒼幾萬里,目極令人愁”,李白初入長安求仕不得,落寞離開國都,登樓見蒼茫秋景更添傷懷,失望之情難掩,失意又“懷歸”,念及歸家思鄉(xiāng)之情,所目之景盡是傷心色,正如《楚辭·招魂》中“目極千里兮傷春心”②之傳統(tǒng)。都城長安屢屢出現(xiàn)在其登樓詩中,《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泰》中,“遙望長安日,不見長安人。長安宮闕九天上,此地曾經(jīng)為近臣。一朝復(fù)一朝,發(fā)白心不改”,直抒眷戀長安之情;“屈原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圣朝久棄青云士,他日誰憐張長公”,又借屈原、崔亭伯、張長公這些忠而被謗放逐免官的典故,抒發(fā)自己被放去朝之恨?!兜墙鹆犋P凰臺》也作于賜金放還之后,結(jié)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飽含對君王對朝廷對國運的關(guān)切擔(dān)憂。再有流放夜郎途中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時距離李白離京放還已十余個年頭,即使放逐流判,他仍“西望長安”,不改念闕之心。長安是國都,政治中心,代表著朝廷和國君,李白登樓而望抒發(fā)的去國留戀,有兩次離京的仕途不得意之愁緒,有政治志向不改的思君念闕心跡,有對朝廷國事的擔(dān)憂關(guān)切,也伴隨對家鄉(xiāng)的思念。
去國懷鄉(xiāng)是唐詩登樓主題中很重要的內(nèi)容。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感慨悲嘆自身政治遭遇,有去國念闕之情。杜甫《登樓》中“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關(guān)懷國事,擔(dān)憂朝廷。崔顥《黃鶴樓》中“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劉長卿《登松江騷樓北望故園》中“淚盡江樓北望歸,田園已陷百重圍”,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中“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薄肮瞾戆僭轿纳淼?,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這些都表達思鄉(xiāng)愁緒。
送別感傷。李白高樓餞別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泰》,前者緊扣送別,前兩句詩點明詩人于黃鶴樓送別故友孟浩然順江而下?lián)P州,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抒發(fā)淡淡的卻悠長的離別感傷,表達久久眺望留戀不舍的深情厚誼。《單父東樓秋夜送族弟沈之泰》前半部分“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飛一雁秦云秋”“明日斗酒別,惆悵清路塵”渲染離別悲涼氛圍,而后半部分借送其還京轉(zhuǎn)入抒發(fā)對長安的眷戀和放還之愁悶。(《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雖名餞別,主題仍在抒發(fā)自身不得志之愁苦。)
高樓餞別是文人傳統(tǒng),親友登樓而望,設(shè)宴送別,感懷賦詩,故送別感傷也是常見登樓主題。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中“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以凄冷的送別環(huán)境氛圍襯托離情別緒。白居易《江樓宴別》中有“介樓中別曲催離酌”“尊酒未空歡未盡”,主客于宴席間暢飲,依依不舍。
今昔對比,感嘆古今?!兜墙鹆犋P凰臺》中寫道:“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昔日鳳已去,獨留空臺和江水自流,引發(fā)今昔對比,所望之景花草古丘仍在,而追思感嘆吳王宮、晉衣冠之逝?!督鹆瓿俏鳂窃孪乱鳌分小霸孪鲁烈骶貌粴w,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都是思憶前輩詩人光彩?!蹲詮V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中“入郭登高樓,山川與云平。深宮翳綠草,萬事傷人情。相如章華巔,猛氣折秦嬴……歌酣易水動,鼓震叢臺傾。日落把燭歸,凌晨向燕京。方陳五餌策,一使胡塵清。”詠懷了藺相如與廉頗、程嬰與趙氏孤兒、荊軻刺秦等一連串的歷史人物事件。
詩人登樓觀景,因空間浩大空曠、物轉(zhuǎn)星移而產(chǎn)生時空之感,今昔對比,而有詠嘆古今的登樓主題。唐詩中從《登幽州臺歌》就有今昔時空感慨,吊古傷今;杜甫《登樓》中“玉壘浮云變古今”“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感古今變化如浮云,世事無常,詠諸葛亮扶持后主,嘆當(dāng)今缺少諸葛丞相這樣的治國人才。
李白登樓詩除了悲愁主調(diào),隨著詩人心境的開闊,也有少數(shù)表達喜悅之情和積極主題的?!兜清\城散花樓》描繪登樓所見盛景:“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笔惆l(fā)登樓游興,雖登樓前有微愁,但景色賞心悅目,“極目散我憂”“如上九天游”,總體是心曠神怡、喜悅之情。《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寫道:“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fēng)起,吹人舞袖回。”此詩作于流徙途中被赦免后,以喜悅舒暢之心情觀物,而物皆著我之色,所以登臨眺望,所見壯闊,愁心也被雁引去,只見湖川山月美景,涼風(fēng)習(xí)習(xí),憂愁一掃而光,愉悅溢于言表。
唐代登樓詩中,拋開其他主觀附加情緒而主寫休閑游興的,有專繪登望景色之秀美或開闊的閑適游興之作,如杜牧《題吳興消暑樓十二韻》:“晴日登攀好,危樓物象饒。一溪通四境,萬燦饒層霄?!眲⒓妗犊情e望舒懷》:“郡城樓閣繞江濱,風(fēng)物清秋入望頻?!币灿幸蛟娙朔e極昂揚心境而表現(xiàn)喜悅積極主題的,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一句,寫登上樓閣,白日輝映黃河波濤洶涌,境界開闊,氣勢壯觀;名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積極向上,蘊含人生哲理。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用晶瑩澄澈的玉壺和冰自喻赤子之心,以積極姿態(tài)慰藉親友,表達在被貶逆境中依然堅持操守的信念和高潔志向。
李白不僅在登樓詩的主題內(nèi)容上受到傳統(tǒng)影響,在表現(xiàn)手法上也有傳承借鑒。首先看《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路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詩借鑒了崔顥的《黃鶴樓》已是文學(xué)史公案,前人多有論述,其實,李白不僅模仿崔顥,還借鑒了王勃《滕王閣詩》后兩聯(lián):“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薄傍P去臺空江自流”與“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異曲同工,從物轉(zhuǎn)星移的今昔變換切入,昔日鳳已去而??张_和江水自流,正如閣中帝子已去而空余江水自流,都引發(fā)今昔對比?!饵S鶴樓》在此基礎(chǔ)上又翻出鄉(xiāng)愁,而李白詩歌的主題內(nèi)容更廣泛,除了物轉(zhuǎn)星移的今昔變化感嘆,還結(jié)合了詠古以及最后的思君念闕、擔(dān)憂朝廷,有自我獨特立意。王勃有“閑云潭影日悠悠”,崔顥有“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登樓詩也常用“云”意象,“飛梯綠云中”“白云映水搖空城”,而此首雖沿用云意象,但不再是樓高聳入云的點綴,而注入了新的象征內(nèi)涵,結(jié)合其思君念闕主題,“浮云”蔽日,象征奸佞臣子蒙蔽君王,所以遙想到長安的情況而愁緒萬千。
從其他的登樓詩也可以找出,李白借鑒點化前人的意象、用詞、造境,用以表現(xiàn)部分相似的主題立意。實際上,登樓主題的詩歌在意象、選詞、造境上確有一定共通之處?!翱铡薄坝朴啤薄蔼殹薄白浴薄傲鳌钡茸衷~,“云”“江”“水”等意象,在登樓詩中頻繁出現(xiàn)??諘缂帕取r空浩大之境界,今昔對比、物轉(zhuǎn)星移之感慨,這也是登高主題中的共鳴。登高從空間上感受自然的博大永恒,有高而空曠之感,從時間上感受今昔變化而引發(fā)吊古嘆今,再結(jié)合文人騷客的政治遭遇、心境,極易引發(fā)共鳴,登樓主題和表現(xiàn)手法得以傳承。當(dāng)然,詩人個人的獨特體驗和個性氣質(zhì)也讓其登樓詩在借鑒傳承傳統(tǒng)的同時,具有自我特色。
注釋
①班固,馬曉斌.《漢書藝文志序譯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頁。
②洪興祖.《楚辭補注》,鳳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