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鮑海英
我國漫畫家、散文家豐子愷,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是別具一格。為了防止兒女之間產(chǎn)生隔閡和矛盾,他專門與兒女們訂了“約定”,讀來既饒有趣味,又讓人深思佩服。
“約定”的內(nèi)容是:
一、父母供給子女,至大學畢業(yè)為止。大學畢業(yè)后,子女各自獨立生活,并無供養(yǎng)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
二、大學畢業(yè)后倘能考取官費留學或近于官費之自費留學,父母仍供給其不足之費用,至返日為止。
三、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父母無代謀之義務。
四、子女獨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養(yǎng)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給子女,皆屬友誼性質(zhì),絕非義務。
五、子女獨立之后,以與父母分居為原則。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zhì),絕非義務。
六、父母雙亡后,倘有遺產(chǎn),除父母遺囑指定者外,由子女平分受得。
豐子愷先生訂這份“兒女約定”,時間是1947 年,那年他正值50 歲。豐先生一共生育了7 個兒女。從這份“約定”可以看出,在過去重男輕女的年代,豐先生給男女、父輩與子女以平等的愛和同等的教育機會?!凹乙?guī)”中四、五兩條尤其好:讓已經(jīng)“獨立”的子女過自己的生活,鼓勵已經(jīng)“獨立”的子女與父母“分居”。子女獨立了,父子父女之間也就不再有什么“義務”,只有“友誼”和“鄰誼”,這就超越了舊中國“養(yǎng)兒防老”和“長宜子孫”的觀念,既不向兒女索取回報,也不為兒女安排所謂的舒適生活,讓兒女們走自己該走的路,過自己該過的生活。在那個年代,教育子女能夠有如此思想,實屬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