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娟,任夢瑤,賴海艷,鄧 坤,易 蔚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 廣西 南寧 530200)
小兒厭食癥是指兒童較長時期食欲減退,以厭惡進食、食量減少甚至拒絕進食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癥。城市兒童發(fā)病率較高,其中以1~6 歲兒童最為多見[1]。其一般預后較好,若病情遷延,長期不愈則易發(fā)生睡眠障礙,甚至影響患兒生長發(fā)育,轉為疳證。本文就中醫(yī)外治法在小兒厭食癥中的臨床應用近況進行綜述。
針刺四縫穴是目前臨床最常用的針刺方法,其操作方法為:令患兒伸手,仰掌,選左右手第2、3、4、5指掌面,近端指橫紋中點,皮膚局部消毒后,用一次性消毒針頭點刺穴位,深0.5 mm,刺后用手擠出少許淡黃色或透明黏液,或者少許血液即可,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干,按壓。王昊等[2]將66 例脾胃氣虛型厭食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3 例,在常規(guī)飲食干預的基礎上,觀察組聯(lián)合針刺四縫穴治療、對照組聯(lián)合健胃消食口服液口服治療,連續(xù)治療30 天為一個療程,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94%,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76%,觀察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中醫(yī)證候評分、體質量及血清瘦素水平變化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學者發(fā)現(xiàn),針刺四縫穴可以降低血清瘦素水平,同時提升唾液淀粉酶活力、促進血清胃泌素、β-內啡肽的分泌,從而促進食物消化,提高患兒食欲、食量,最終達到治療小兒厭食的目的[3-5]。
楊麗霞[6]采用小兒推拿治療72 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各36 例,對照組予口服雙歧桿菌聯(lián)合葡萄糖酸鋅口服液治療,干預組予小兒推拿治療(基本處方:補脾經,揉外勞宮,推三關,按摩腹部,揉中脘,指揉雙側足三里、脾俞、胃俞,捏脊),結果各組患兒治療后血鋅、血紅蛋白水平較治療前均提升(P<0.05),且干預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高阿寧等[7]將86 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43 例,對照組口服甘草鋅顆粒,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健脾益氣推拿手法,采用基本處方為起式——黃蜂出洞,上肢部——旋推脾、胃經,順運內八卦,退三關,胸腹部——開旋璣,順、逆時針摩腹,背部——捏脊,下肢部——按揉,收式——拿肩井。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3.0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4.42%,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楊華等[8]以健脾和胃推拿法治療厭食癥患兒,基本處方為補脾經,推胃經,按揉板門,運內八卦,摩腹,捏脊,清肝經,搗小天心,每天治療1 次,1周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后,發(fā)現(xiàn)健脾和胃推拿法在改善食欲、食量方面明顯優(yōu)于辨證分型推拿法。鄧麗君等[9]將136 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推拿組和對照組各68 例,推拿組采用三字經流派推拿法治療(脾失健運證:清補脾,清胃,推四橫紋,順運內八卦;脾胃氣虛證:補脾,清胃,平肝,捏脊),對照組予賴氨肌醇維B12口服液治療,對比兩組患兒臨床總有效率、食量積分及中醫(yī)癥候總積分得出推拿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陳火蓮等[10]認為小兒厭食病在脾胃,“升降樞紐”推拿術可以調運中焦脾胃樞紐、恢復脾升胃降之氣機,從而改善厭食癥狀,更好地促進患兒生長發(fā)育。王海寬等[11]運用五步小兒推拿法治療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患兒,治療組在口服健胃消食口服液的基礎上,聯(lián)合五步小兒推拿法治療(①開竅:開天門、推坎宮、推太陽;②辨證取穴:補脾經、補心經、補肺經、清肝經、補胃經、運內八卦;③對癥取穴:掐四縫、推四橫紋、揉板門;④局部取穴:摩腹、捏脊;⑤關竅:拿肩井)。1 周治療2次,4 周為1 個療程,經治療2 個療程后總有效率為100%,顯效率為61.7%。
王婷婷等[12]運用中藥穴位貼敷(組成:肉桂、干姜、丁香、砂仁、豆蔻、甘松)治療42 例脾失健運型厭食患兒,貼敷穴位取章門、中脘、下脘、天樞、脾俞、胃俞,每周貼敷1次,4次為1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95.24%。武琪琳[13]應用運脾散神闕穴貼敷治療67 例厭食癥患兒,治療組在健胃消食片口服基礎上,將運脾散(組成:蒼術、陳皮、神曲、雞內金、佩蘭、木香、萊菔子;上藥混勻研末備用,用醋調成餅狀)貼敷于神闕穴,總有效率為94.03%。韓成恩等[14]將60 例脾胃氣虛型小兒厭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8例與治療組32 例,對照組口服山白消食合劑,治療組予健脾和胃貼(組成:白術、茯苓、甘松、肉豆蔻、雞內金、枳實)敷臍。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3.6%,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6%,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患兒食欲、面色、精神、大便、體重方面健脾和胃貼療效明顯優(yōu)于山白消食合劑(P<0.05)。春乃肝木當令之時,易克制脾土,且小兒脾常虛,故春季易罹患脾胃系疾病,周天祎[15]選取春分節(jié)氣對脾氣虛型厭食患兒進行穴位貼敷,將穴貼(組成:白豆蔻、藿香、蒼術、枳實、莪術、檳郎等)于春分日起貼敷于神闕穴、脾俞穴、胃俞穴,貼敷4~6 h,5 天/次,連續(xù)治療 3 次,治療效果顯著。劉麗平[16]將60 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予口服健兒消食口服液,每天2 次,共服用2 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三黃屏風膏穴位貼敷,予Ⅰ號方(組成:黃芪、白術、防風、黃精、延胡索、酒大黃)貼敷肺俞、膈俞、膻中,Ⅱ號方(組成:蒼術、黨參、茯苓、白術、山楂)貼敷神闕穴,每天貼敷1次,每次連貼3天、停4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2 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且治療組患兒伴隨癥狀消失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王建霞[17]予加減五仁丸藥餅(組成:砂仁、梔子、杏仁、郁李仁、桃仁)貼敷于103 例厭食癥患兒內關穴(男左側,女右側),24 h 后揭下,1 周治療 1 次,3 次為 1 個療程,共治療 2個療程,結果總有效率為89.3%。徐曉麗[18]運用耳穴貼壓配合捏脊法治療脾胃不和型厭食患兒,將王不留行耳貼貼于脾、胃、肝、三焦、神門、小腸穴位最敏感處,并配合捏脊法,發(fā)現(xiàn)此法可顯著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提高臨床療效。李林麗等[19]采用耳穴貼壓法治療脾胃不和型厭食癥患兒,將100 例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 例,觀察組將王不留行籽耳貼貼于患兒脾區(qū)(耳甲13區(qū))、胃區(qū)(耳甲4區(qū))、肝區(qū)(耳甲12 區(qū)),以患兒能承受的疼痛程度按壓,每次按 40 s,每天 3 次,2 周為 1 個療程,共 4 個療程;對照組予消食健兒糖漿口服。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為82.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耳穴貼壓法可以調和肝脾,增強食欲,進而改善患兒營養(yǎng)狀態(tài)。
4.1 單純捏脊法 蔡倩倩[20]采用溫胃健脾捏脊法治療小兒厭食癥患兒,捏脊前取仰臥位,點按中脘、神闕,以得氣為主,然后用全掌順時針揉腹,按揉患兒雙側足三里;捏脊:取俯臥位,沿華佗夾脊穴和督脈經,以長強穴上2 cm 為起點開始捏提,到大椎穴為止,叩擊督脈3遍、膀胱經1遍,力度以患兒能夠承受為度。每天治療1 次,10 天為1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發(fā)現(xiàn)溫胃健脾捏脊法能明顯縮短癥狀緩解時間,提高患兒食欲,治療效果顯著。劉應科等[21]將60 例厭食患兒隨機分為西藥組和捏脊治療組各30例,西藥組予口服多酶片及復合維生素片,捏脊治療組對患兒虛實進行準確判定,以確定手法程度(實證主張瀉法,手法重;虛證采用補法,手法輕),對督脈及膀胱經拍打3遍(空掌,9拍)、推9次后,采用“捏五提一”的手法捏脊9 次。結果捏脊治療組有效率為93.1%,西藥組有效率為77.78%,兩組差異具有顯著意義(P<0.01);并發(fā)現(xiàn)捏脊治療組在改善患兒血紅蛋白含量方面顯著優(yōu)于西藥組(P<0.05)。吳紅蓮[22]采用單純捏脊治療小兒厭食患兒60例,從患兒尾椎下的長強穴開始,沿督脈向上按照推、捏、捻、放、提的順序捏拿至大椎穴,循環(huán)6 遍后揉按大腸俞、脾俞、胃俞 10 次,6 天為 1 個療程,間隔 1 周后再捏第2個療程,連續(xù)治療4個療程后治療總有效率為91.67%。
4.2 聯(lián)合捏脊 張俊俊[23]應用捏脊結合推拿療法治療60 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 例,對照組予健兒消食口服液治療,每天2次,8天為1個療程;觀察組予捏脊結合推拿(按揉雙腎俞、補脾經、順運內八卦、揉中脘、摩腹、揉足三里)治療,每天1次,8天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6.7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3.3%,兩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李桂華等[24]采用以捏脊摩腹推脾為核心的特定穴推拿法(捏脊,按腹,單掌揉腹法、運腹法、推胃經,指推任脈、胃經、肝經,推脾經)治療厭食癥患兒,患兒治療后食欲、食量及面色、脘腹脹滿、噯氣、呃逆、大便失調等次癥的分級量化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減輕(P<0.05)。嚴文等[25]采用捏脊療法結合耳穴貼壓治療脾胃不和型小兒厭食癥,治療效果良好。劉再香[26]將60例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予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治療組運用捏脊聯(lián)合閃罐、四季取穴(春季:揉肝俞、肺俞;夏季:揉心俞、小腸俞、脾俞、胃俞;秋季:揉肺俞、大腸俞;冬季:揉腎俞、膀胱俞)治療,兩組患兒食欲、食量及大便秘結癥狀積分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在提升患兒血清鋅和尿淀粉酶含量方面,治療組更具優(yōu)勢(P<0.05)。
董彩鳳[27]利用中藥敷臍聯(lián)合刮痧器具(刮痧板與刮痧油)在經絡腧穴上反復刮動,刺激經絡氣血調營衛(wèi)以健脾和胃,進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病的目的。邢躍萍等[28]將49 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2 組,對照組予口服兒康寧糖漿,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刮痧療法治療,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2%,對照組為5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0.01)。刮痧療法經濟安全,療效顯著,但因需破壞皮下微細血管,恢復期較長,加之小兒怕痛,家長及小兒接受度不高。
彭錦繡等[29]采用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10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50 例,治療組予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操作方法:以食指和拇指持藥物浸泡過的苧麻線,點燃一邊線頭后吹滅明火,將線頭火星點按于谷線穴、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等穴位,對照組予口服葡萄糖酸鋅口服液治療,15 天為1 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達94.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唐芳芳等[30]運用壯醫(yī)針挑療法治療47 例腦癱厭食癥患兒,采用壯醫(yī)針挑療法(挑刺四縫穴,平刺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87%。部分學者[31-32]運用董氏指壓法聯(lián)合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療厭食癥患兒,操作方法:操作前剪凈指甲,常規(guī)消毒后,術者左手將壓舌板伸入患兒口中,右手食指輕彎呈弓狀迅速伸入患兒舌根部,按壓在“火丁”上(解剖位置為會厭軟骨部位),稍用力加壓并抽回,如此完成一次手法;可以有效改善患兒厭食情況及唾液淀粉酶、血清微量元素(鈣、鎂、鐵、鋅、銅、鉛、鎘)水平。
小兒厭食癥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中醫(yī)外治法在治療該病方面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針刺四縫穴操作時間短、見效快,無需留針,易被年長患兒及家長接受;推拿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確切,操作簡便且無痛苦,更易被嬰幼兒患者接受;貼敷療法療效顯著,但對藥物炮制要求較高。此外,科學的喂養(yǎng)方式對小兒厭食癥也有較大的幫助,臨床醫(yī)生不必拘泥于單一外治方法,可依據患兒實際情況,選取適宜外治法,有望更快、更好地提高中醫(yī)藥防治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