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兒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礎,是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威脅幼兒健康和安全的情況時有發(fā)生。超重肥胖、視力不良、營養(yǎng)攝入不均、心理行為問題等仍然存在。保護幼兒生命、促進幼兒健康一直是幼兒園的首要工作。近年來我國幼兒園非常重視幼兒健康教育,但是教師和家長仍然對幼兒健康教育存在很多困惑:幼兒可能存在哪些生理或者心理健康問題?如何依據(jù)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針對以上問題,《教育家》記者采訪了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李靜,請她以科學的視角解析。
培養(yǎng)智能化時代健康主人
《教育家》:促進幼兒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幼兒階段保育和教育的首要任務。結合您以往的經(jīng)驗和調研,您認為現(xiàn)階段幼兒可能存在哪些生理或者心理健康問題?
◎李靜:生理健康方面,一是兒童肥胖問題。近30年來,我國肥胖兒童數(shù)量急劇增加?!吨袊用駹I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率為6.8%、肥胖率為3.6%。也就是說,目前有10.4%的6歲以下兒童屬于超重肥胖?!吨袊鴥和逝謭蟾妗分赋?,如若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0至7歲兒童肥胖檢出率將達到6.0%,人數(shù)將增至664萬人。超重和肥胖已成為危害兒童身心健康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必須引起家長和兒童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二是兒童營養(yǎng)攝入不均的問題。《2021學齡及學齡前兒童營養(yǎng)知行力報告》顯示,約51%家長認為3-12歲兒童存在日常膳食結構顯著不均的問題。有近六成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存在明顯的挑食、偏食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愛吃肉、不愛吃蔬菜和豆類,15%家長認為孩子的肉類攝入量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35%家長認為孩子的蔬菜和谷物類攝入量低于指南推薦。
三是兒童視力問題。據(jù)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調查,2020年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為14.3%。從各個地區(qū)6歲兒童的近視發(fā)生率來看,均超過9%,最高的地區(qū)甚至高達19.1%。近視低齡化、重度化仍然突出,已成為關系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
心理健康方面,據(jù)相關研究表明,3-5歲兒童心理行為異常發(fā)生率比十年前明顯增高;上海、浙江等發(fā)達地區(qū)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為8%-12%;部分農村4-6歲留守兒童心理行為問題檢出率為25%左右,非留守兒童心理行為異常檢出率約為18.6%。目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行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睡眠問題、攻擊行為、破壞行為、情緒不良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當下我國第二大負擔疾病——抑郁癥也在困擾著一些兒童青少年,臨床發(fā)現(xiàn)最小的抑郁癥患者年齡在四五歲。家長和教師應給予高度重視。中小學甚至成人后的很多心理問題大多可以追溯到學齡前時期。
《教育家》:您曾建議要警惕低齡兒童屏幕暴露時間過長的問題。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教師使用電子產(chǎn)品進行教學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李靜: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基本內涵和顯著特征,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xiàn)代化。教育信息化主要包含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教學信息化、教育研究信息化。對于學前教育而言,更多的應該是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的信息化。在兒童教育教學活動中,電子產(chǎn)品的信息化手段需謹慎使用。因為兒童的生命成長需要與真實世界聯(lián)結和互動。虛擬的電子信息化教育內容和場景,看似生動、形象、便捷,實則卻隔斷了兒童與真實世界的互動。
當然,并不是說完全拒絕信息化,當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很難呈現(xiàn)出真實的內容和場景時,為了幫助幼兒認知和學習,也可以借助電子產(chǎn)品輔助教學。例如,南方很少下雪,教師無法讓南方地區(qū)的幼兒親眼見到什么是皚皚大雪、什么是六角形的雪花,此時可以運用視頻等手段輔助教學。
今天的學齡前兒童是智能時代的“原住民”,他們今后的生活工作都離不開電子產(chǎn)品和信息化。但是,無論什么時代,人類社會的主體一定是人,而不是機器。我們不能讓兒童被電子產(chǎn)品“牽著走”,成為機器的附庸,而要讓他們成為能有效利用、操控信息和智能化設備的主人??傊?,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只要是能夠呈現(xiàn)真實的物品、場景、事件等,就盡量不使用電子產(chǎn)品。如果使用,應按照相關規(guī)定要求嚴格控制使用時間,避免兒童屏幕暴露時間過長。
看見兒童成長需要
《教育家》:《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將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分為五大領域,其中健康領域被放在首位。目前幼兒園健康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怎樣根據(jù)健康教育本身的特點、幼兒的年齡特征和個體差異,對幼兒實施有效的健康教育?
◎李靜:健康教育主要是通過健康知識的傳播和教育,讓人們建立健康的意識和觀念,從而產(chǎn)生健康行為,主動地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和人口素質的目的。所以,健康教育的關鍵是讓兒童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F(xiàn)在很多幼兒園非常重視健康教育,但實際開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困惑。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對于健康教育的內涵、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實施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效果評價的認知還不夠充分和深入,健康教育的核心經(jīng)驗還不足。比如兒童學習活動時的正確坐姿是什么,很多教師僅停留于經(jīng)驗層面,覺得“坐直”“挺胸”“抬頭”就是正確坐姿;加之,我們對兒童桌椅尺寸的衛(wèi)生要求不夠重視,很多幼兒使用的桌椅不合其身材、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原理,于是導致很多幼兒未能形成正確的坐姿。
不良坐姿是導致兒童脊柱彎曲和視力不良問題的重要因素,幼兒園和家庭應給予足夠重視,為幼兒提供符合他們身材的課桌椅。嚴格來說,在同一個活動室里,根據(jù)兒童身高發(fā)育情況應有不同尺寸的課桌椅;每學期或每一年應當對幼兒的課桌椅進行適當調整。其實,這并不麻煩?!秾W校課桌椅功能尺寸及技術要求》中對幼兒的課桌椅尺寸有明確規(guī)定,但可能很多教師和家長都不知曉。有時候我在講座、調研、咨詢時會告訴園長、教師和家長,當他們知道了孩子課桌椅的重要性和標準后,馬上就進行了調整,特別是一些新建園在購置課桌椅的時候就嚴格遵循國家的標準。
《教育家》:幼兒階段是兒童心理和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園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關注其心理健康?
◎李靜:要保證兒童的心理健康成長,第一是要理解、關愛教師。沒有教師的幸福工作,也很難有兒童的快樂成長。所以,需要關注幼兒園教師的職業(yè)幸福感,社會要看見幼兒園工作的價值意義和幼兒園教師的辛勤付出。首先,希望媒體不要只是報道極少數(shù)的、偶發(fā)的“虐童事件”,也要多發(fā)現(xiàn)和報道絕大多數(shù)幼兒園教師對孩子真誠的愛、細心的照護、耐心的引導教育。其次,增進家園理解與合作,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讓教師有一個寬松的心理環(huán)境,能夠積極、全身心投入對幼兒的照護和教育。再次,應盡量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精簡對幼兒園的“資料考核”。幼兒園在教師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減少如“精細化管理”等考核方式給教師增加的額外工作壓力,讓教師有充足時間關注孩子,沉下心來觀察分析兒童、琢磨研究教育,走上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道路,找到職業(yè)幸福感。最后,要為幼兒教師提供較為充裕的物質生活?!秾W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就“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設立了專章,其中多個條款對幼兒園教師資質、職務評聘、工資福利、其他待遇等事項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未來有望通過立法等手段切實保障幼兒教師的薪資待遇。
第二,加強對幼兒園教師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訓。讓教師能深入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與發(fā)展需要,當兒童出現(xiàn)不良情緒表現(xiàn)或問題行為時,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教育。以情緒問題為例,當教師發(fā)現(xiàn)兒童出現(xiàn)某種不良情緒表現(xiàn),如過分害怕、退縮、悲傷等,首先,教師自身要具備良好的社會情緒能力,能夠及時察覺兒童的情緒變化,并且了解兒童產(chǎn)生這種情緒反應的原因;其次,就是要對兒童的情緒表現(xiàn)作出及時反饋,引導兒童察覺自身的情緒變化、理解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運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從而減輕負向情緒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最后,要教授給兒童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策略和技能,讓兒童在遭遇不良情緒時能夠進行適當?shù)淖晕艺{節(jié),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兒童哭鬧行為停止了,他的情緒問題就得到了解決。疏大于堵,要重視兒童情緒的表達,鼓勵兒童運用多種方式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感受,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兒童自身情緒能力的提升才是防止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根本之策。
第三,開展家長教育、家園合作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孩子的心理行為問題往往與家庭密切相關。例如,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的逃避型、矛盾型、混亂型等不安全的親子依戀關系,當孩子弱小、需要無條件接納和關愛時被忽視,當孩子成長需要信任、放手時被包辦和溺愛,當孩子的行為不合家長期待時便遭到指責、訓斥甚至打罵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兒童情緒不良等心理行為問題的產(chǎn)生。
現(xiàn)在有一種“隱形留守”現(xiàn)象值得注意。孩子表面上是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可爸爸卻很少陪伴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爸爸還沒下班回家,等孩子第二天早上醒來時爸爸已經(jīng)去上班了;有的媽媽可能天天跟孩子在一起,眼睛看見的卻是她們理想中的那個“兒子”或“女兒”,總是無意識地把真實的兒女和理想中的“兒女”作比較,希望兒女能成為她們理想中的模樣,而真實兒女的內心需求、情緒情感、興趣愛好、發(fā)展特點等卻沒有被看見。
另外,家庭中夫妻關系不和也是影響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比親子關系更重要的因素。有心理學家認為,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有的家庭夫妻要么經(jīng)常沖突、吵鬧,要么疏離、冷漠,甚至在孩子面前相互詆毀,這對孩子是極大的傷害。因此,幼兒園可以設置家長課堂,針對孩子的發(fā)展特點和心理行為問題,對家長進行相關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和睦家庭關系營造、父母自我修為等培訓,家園合力共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總之,我們成人要先做好自己,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好媽媽、好爸爸、好老師,才有可能養(yǎng)育出一個健康的好孩子。
要進一步推進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可以呼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地方教研機構等通力合作,組織開展相關專題培訓和競賽活動,推動幼兒園健康教育的繁榮和高質量發(fā)展。
//
李靜,西南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學前兒童健康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重慶市幼兒教育專委會理事長;重慶市政協(xié)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