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瓊 周斌 花良發(fā) 秦開兵
[摘 ? ? ? ? ? 要] ?針對新大綱背景下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各項建設進行系統(tǒng)性的研究,提出了“1個目標、3個支柱、9類措施”的建設研究方法,并成功構建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體系,該方法可作為一種有效借鑒,協(xié)調、高效地推進其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為解決目前團隊建設缺乏指導性問題提供一種參考。
[關 ? ?鍵 ? 詞] ?團隊建設;課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制度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44-0140-02
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是我校雷達維修專業(yè)大專士官期班的一門專業(yè)課,是該專業(yè)教學大綱中任職崗位模塊的主干課程,也是為后續(xù)裝備課程學習、崗位任職能力生成打下基礎的核心課程。隨著新大綱的施行,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進行了系統(tǒng)改革,目前包含6門子課程,子課程門數(shù)多、專業(yè)交叉復雜,而且理論課、實驗課和實踐課內容交疊,僅靠單個教員承擔既不利于理實融合教學模式的探索實施,也不利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以教學團隊為基本單位來組織課程的建設與實施,已經(jīng)成為大家的共識[1]。然而,現(xiàn)有教學團隊在結構組成、作用發(fā)揮、課程建設、運行機制、人才隊伍和實力提升等方面存在較多突出的問題,亟待進行高水平建設。
一、建設需求分析
(一)教學特點分析
新教學大綱要求下,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子課程門數(shù)由原來的6門減為5門,先導課程雷達基礎取消;教學總課時數(shù)由原來的260學時減為190學時,其中理論、實驗、實踐三個部分分別由原來的96課時、96課時、68課時,調整為80課時、100課時、10課時,實驗課的比例顯著提高,而理論和實踐的比例明顯下降,更加注重知識運用能力,對知識完整性要求降低。
(二)團隊建設基礎分析
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初步形成于2012年10月,后歷經(jīng)多次課程調整、人員調整,始終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隨著新教學大綱的修訂實施,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正式成立于2019年3月。近年來,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教學組具有整體素質高、業(yè)務能力強、教學水平突出的特點,團隊全部成員一直工作在課程教學一線,都屬于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成員,有著豐富的課程教學經(jīng)驗。
(三)團隊建設問題分析
一是專業(yè)新教學大綱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變高,對學員知識掌握和能力生成要求更細,使課程教學難度增加;二是人員流動加快,使人才隊伍力量發(fā)生變化,不利于人才隊伍的持續(xù)發(fā)展;三是團隊制度管理機制缺乏,目前團隊在管理手段、成員選拔機制、溝通機制、獎懲機制及其經(jīng)費支持、教學條件建設保障機制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四是團隊協(xié)作意識薄弱,目標定位模糊,文化建設薄弱。
二、建設措施研究
(一)制定團隊建設目標
雷達原理與實驗教學團隊的具體目標就是培養(yǎng)一支優(yōu)秀的教學師資隊伍,有1到2名領域名師,建立一套先進的教學模式,建設一系列教學條件,如實驗室、模擬軟件、微課視頻等。按照“懂原理會教學、懂裝備會實操”的教員隊伍建設總目標,建設的教學團隊水平處于學校頂層,形成“帶頭人、骨干教員、一般專業(yè)教員”的金字塔形人才梯隊。
(二)加快推進課程建設
1.重構教學內容
基于經(jīng)驗教學理論的“從做中學”思想,在設計理念上,遵循“夠用、實用、管用”的原則,更加強調“按需所講”的教學理念。在子課程設計上,按照“體現(xiàn)組成結構,遵循信號流程”原則,分為雷達天饋原理等五門子課程;在內容設計上,按照“理論夠用、實中明理”原則,每門子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出13至19個不等的教學模塊,實現(xiàn)內容重構。
2.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為了有效提高雷達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效果,基于士官學員的認知特點,我們積極探索了多種教學方法,主要有“理—虛—模—裝”四結合、問題鏈式、準研討式等教學方法[2]。
“理—虛—模—裝”四結合教學法就是通過講“理”,讓學員掌握基本知識;通過演“虛”,讓學員理解抽象知識;通過操“?!保寣W員熟悉基本操作;通過練“裝”,讓學員生成能力素質;問題鏈式教學法重點要解決問題的設置、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三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通過不斷的“激疑—釋疑—解疑”實現(xiàn)問題鏈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3.完善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保障課程教學有效實施的基礎[3],主要有教材建設和平臺建設,平臺建設分為“軟”資源和“硬”資源兩大類?!败洝辟Y源主要指各類信息化或教學資源;“硬”資源主要指實驗平臺、實裝平臺以及模擬的實踐平臺等資源。
(1)教材建設
基于雷達原理與實驗這門課程的特點,為提高該課程的教材在實戰(zhàn)化教學中的實用性,對現(xiàn)有教材進行完善,主要包括教材內容、實戰(zhàn)化元素和教材形式等幾個方面,使教材更加適應士官學員的思維方式、更好地呈現(xiàn)教材內容、更充分地調動士官學員的學習積極性。
(2)“軟”資源建設
我系正在建設的“雷達裝備維修輔助教學平臺”、型號裝備虛擬仿真軟件、“雙現(xiàn)場”高清投影系統(tǒng)、網(wǎng)絡微課程、教學管理系統(tǒng)等教學手段,正由試點向全面鋪開,在課程資源建設上,實現(xiàn)由單一實裝支撐到信息化條件的全方位支撐。經(jīng)過多年信息化條件和資源建設的積累,課程教學中具備了完善的系列雷達系統(tǒng)模擬訓練平臺,實現(xiàn)了“形象表征抽象,可見替代未見”教學,解決了教學內容理解難、人多機少訓練難的問題。
(3)“硬”資源建設
目前,支撐課程的實驗平臺有雷達天線實驗室、雷達發(fā)射實驗室、雷達接收實驗室,需要進一步完善各實驗室的管理制度,及時維修維護。根據(jù)教學任務的增加提出實驗室擴建的需求計劃。另外,還要高標準完成新建總部專項雷達饋線測量實驗室和雷達波導傳輸線測量實驗室的建設,積極申請信號處理實驗室。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的思路是:“打出一張名片,突出三個方面”,打出一張名片是指“雷達原理與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團隊”;突出三個方面,是指“以青年教員培養(yǎng)為基,以名師專家培育為梁,以雙師型教員培塑為魂”的三個方面。
1.優(yōu)化人員隊伍結構
在人員數(shù)量上,團隊的人數(shù)一般控制在10人以下,形成團隊帶頭人、骨干成員、一般成員的塔形梯隊,這有利于團隊人員統(tǒng)一思想,協(xié)調工作,發(fā)揮作用;在人員的構成上,則需要成員的專業(yè)知識和裝備技能優(yōu)勢互補,達到有效的配合協(xié)作[4]。
2.培養(yǎng)“雙師型”能力
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作為一門理論課,只有落實到裝備應用中,讓學員學有所用,才能激發(fā)學員的興趣,因此必須培養(yǎng)“雙師型”教員。而一名合格的“雙師型”教員必須具備兩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們具有堅實的理論知識,熟悉教育規(guī)律和方法,在課堂上能夠深入淺出地為學員傳道、授業(yè)、解惑;另一方面能夠緊密結合部隊,貼近實戰(zhàn),對裝備、對部隊有足夠的了解。
(四)加強制度文化建設
1.完善制度建設
一是對團隊成員實施教學導師培養(yǎng)制度,即采用“一帶一”模式;二是建立獎懲制度,以保證教學團隊的健康、向上運轉;三是確立團隊成員“周五碰頭”、多樣化溝通、常態(tài)化交流等有效溝通制度。
2.優(yōu)化管理手段
高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團隊可持續(xù)發(fā)展、團隊持續(xù)進步的基石。如:團隊管理現(xiàn)在使用的是非常先進的OKR方法,即“目標和關鍵結果”方法,這是一種目標和績效管理方式,更是一種內部溝通機制。
3.加強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是一個團隊的旗幟和信仰,團隊建設注重發(fā)揮精神文化的引領和包容作用,團隊成員之間緊密聯(lián)系,互相影響才是團隊長期存在并且有效工作的根本。
“老兵器”精神是我院獨具特色的一種甘于奉獻、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的教學團隊在繼承這種精神的基礎上,以刻苦鉆研、精通專業(yè)知識為第一要務,以緊貼實戰(zhàn),知裝、懂裝、愛裝為主線,培育“協(xié)同創(chuàng)新,追求卓越,樂于奉獻”的團隊文化。
三、結論
論文針對雷達原理與實驗課程教學團隊建設中面臨的實際問題,采取“1個目標、3個支柱、9類措施”的方法進行建設研究,“1個目標”是指緊緊瞄準“有效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團隊建設目標;“3個支柱”是指緊緊扭住課程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三大支柱;“9類措施”是指緊緊依靠“3個支柱”分別對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資源;隊伍結構、“雙師型”能力、成員發(fā)展;制度建設、管理手段、文化建設共9類措施,作為團隊建設的有力抓手。
參考文獻:
[1]魏媛.基于“大類招生、分流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資源類課程教學團隊建設路徑研究[J].綠色科技,2019(19):281-282.
[2]王保麗,印興耀.“理論一實驗一應用”一體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11(34):152-155.
[3]王成學,孫學鋒,鄒本貴.軍隊院校概論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以海軍武器裝備概論課程為例[J].大學教育,2017(7):63-65.
[4]王子強,趙建勛,李媛州.軍隊學歷院校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研究與實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6(24):149-150.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