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嬌嬌
(沈陽市婦嬰醫(yī)院產科,遼寧 沈陽 110011)
剖宮產技術隨著婦產醫(yī)學水平提高而越發(fā)成熟,越來越多產婦選擇剖宮產。剖宮產可降低生產疼痛感,同時可減少因妊娠期合并癥帶來的母嬰不良影響[1]。但剖宮產術后的腹部切口愈合是目前臨床較為關注的問題,產婦術后常伴有切口愈合不良和切口疼痛感。皮外縫合手法是剖宮產后應用較多的縫合手法,簡單高效,但部分產婦反映該種縫合手法仍有一定疼痛感[2-3]。隨著女性對美觀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探討能減輕疼痛感且可保持美觀的縫合手法尤為重要?;诖耍狙芯窟x取本院95例妊娠期糖尿病產婦作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腹部切口不同縫合方式對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產婦術后切口疼痛及愈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8)和觀察組(n=47)。對照組年齡25~41歲,平均(33.71±5.24)歲;孕周38~41年,平均(39.85±0.58)周;初產婦18例,經產婦30例。觀察組年齡24~39歲,平均(33.15±5.22)歲;孕周39~41年,平均(39.91±0.61)周;初產婦20例,經產婦27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內科學》[4]中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②均符合剖宮產指征;③患者或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②合并其他代謝性疾??;③合并免疫系統障、全身感染等疾病;④剖宮產前血糖控制不佳者;⑤精神、認知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給予皮外縫合技術,胎兒拿出子宮后,不對皮下組織進行縫合,使用4-0絲線縫合產婦皮膚全層,縱切口于7 d后拆線,橫切口于5 d后拆線。
1.3.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給予皮內縫合技術,使用2-0可吸收腸線對產婦的皮下脂肪進行縫合,后使用酒精對切口邊緣常規(guī)消毒,使用4-0可吸收腸線進行真皮內連續(xù)縫合,從產婦切口的一端皮內進針,并經皮內組織進行打結,并交替于兩側切口處的真皮層內進行縫合,直至對側頂端,距離皮膚2 cm左右處將腸線間斷,該種方式無需拆線。
1.4 觀察指標 ①切口愈合情況。根據愈合情況進行評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愈合。甲級:切口愈合良好,且無紅腫、無滲出、無硬結等并發(fā)癥;乙級:愈合一般,切口處有脂肪液化及炎癥反應;丙級:切口出現化膿,且需要進行二次手術治療。②縫合及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患者切口縫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③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VAS)評定產婦術后6、12、24及48 h的疼痛感。于白紙上畫一條0~10 cm黑直線,分別代表1~10分,0分表示無疼痛感,10分表示劇烈無法忍受疼痛感,分數越高表明疼痛感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n(%)]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 觀察組甲級愈合(57.45%)高于對照組(4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切口愈合情況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incision hea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2 兩組縫合及住院時間比較 兩組縫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2.3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6 h,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12、24及48 h,兩組VAS評分均低于術后6 h,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縫合以及住院的時間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tur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兩組患者縫合以及住院的時間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sutur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8)t值P值縫合切口時間(min)4.12±1.05 4.19±1.34 0.283 0.778住院時間(d)5.02±1.30 7.94±1.85 8.884 0.000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表3 兩組患者VAS評分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scores)
注:與本組術后6 h比較,a P<0.05
組別觀察組(n=47)對照組(n=48)t值P值術后6 h 5.98±1.85 5.87±1.67 0.304 0.762術后12 h 3.95±1.01a 4.56±1.02a 2.929 0.004術后24 h 2.47±0.67a 3.25±0.84a 4.997 0.000術后48 h 0.87±0.34a 2.65±3.14a 3.864 0.000
臨床研究表明,剖宮產可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結局發(fā)生率,但因糖尿病在一定程度上對巨噬細胞有損傷,因此,剖宮產術后的切口感染率更高,同時也因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內環(huán)境,為細菌的生長增殖及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易形成水腫,因此,更加不利于切口愈合,故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產婦的產后縫合方式尤為重要[5]。
剖宮產產婦術后切口愈合與多種影響因素有關,如產婦體質、術后是否發(fā)生感染及縫合技術等,而妊娠期糖尿病產婦因其特殊的生理特點,更應該重視其縫合技術[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切口愈合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12、24及48 h 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王瑾等[7]研究結果發(fā)現,經皮內縫合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經皮外縫合術患者,疼痛程度輕于經皮外縫合術患者,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表明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產婦經皮內縫合術縫合后,有助于術后切口愈合,緩解疼痛感,縮短住院時間。分析其原因為,皮內縫合采用的是吸收腸線縫合,無需再次拆線,避免對切口造成二次影響,更利于術后切口愈合。在縫合過程中,首先對產婦的脂肪層進行間斷縫合,更有利于降低皮膚張力,同時在縫合期間,不需要直接穿透皮膚,可減少對切口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影響,有助于緩解切口疼痛感,從而加速切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8]。且在縫合過程中,無需拉緊皮內組織,保證皮膚處于平整狀態(tài),因此,也可滿足女性對美觀的需求[9]。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縫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在相同縫合時間,皮內縫合術對患者術后切口恢復更好。但皮內縫合術仍需注意的是,在縫合期間,應保證縫合到位,否則更易造成術后感染[10]。但本研究中納入患者范圍僅限于本院,納入樣本量也較少,可能導致結果以及數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下一步應擴大樣本量以及納入范圍進行深入研究。
綜上所述,妊娠期糖尿病剖宮產產婦的腹部切口經皮內縫合術縫合后,可緩解術后切口疼痛感,更利于術后切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