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標,楊盼盼
(1.長江師范學院 學報編輯部,重慶 408100;2.鄭州經貿學院 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1191)
2017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發(fā)布《關于加快高校特色發(fā)展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實施意見》,意見中制定了三期建設目標、五大建設任務、四大改革任務及五大保障措施[5]. 目前,重慶僅有2所學校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因此重慶市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任重道遠,亟須高校教師在科研方面大力推進. 但是,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受制于多方因素的影響.
在此背景下,研究重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提升重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政策建議,不僅有利于重慶各高校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而且有助于重慶市高校在全國某些學科領域占據高峰. 同時,影響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在全國層面具有共性,所以針對重慶市所做研究對于其他地區(qū)具有參考價值.
當前,學界對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個體因素、組織因素及家庭因素3個方面展開.
第一,國內外學者對個體因素的研究較多,認為科研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性別及學歷等個體因素會顯著影響科研能力. 董方圓等[6]指出,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意識薄弱與其科研能力低有關. 韓靜等[7]基于人格特質分析指出,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影響其科研能力的內部因素. 王軍輝等[8]運用計量模型得出女性教師的科研績效低于男性的結論;擁有博士學位對教師發(fā)表論文的數量和質量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但是,Creamer[9]的研究發(fā)現,性別差異隨學科不同對科研生產具有不同影響.
第二,國內外學者對組織因素的研究結論是組織因素會正向促進科研能力提高,但個別學者持有不同觀點. Jauch等[10]運用計量方法表明,組織承諾顯著影響科研能力. Long等[11]認為,教師所在院校排名與教師的科研能力強相關. Porter等[12]認為,院校聲譽會作用于教師的科研能力. 張和平等[13]認為,科研激勵等對科研產出具有一定正面影響. 但李璐[14]的研究表明績效導向的科研氛圍對科研生產有顯著的負面影響.
第三,從家庭因素方面出發(fā)所做的研究較少,在有限的研究中,關于家庭支持對教師的科研能力影響缺乏一致結論. 石靜等[15]運用因子分析法表明,家庭支持正向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 但袁聲莉等[16]運用勒溫場心理學分析后指出,無論高校處于何種層次,家人支持與科研能力均弱相關.
采用綜合性能指標的高滲透率分布式電源集群劃分方法//丁明,劉先放,畢銳,胡迪,葉彬,張晶晶//(15):47
上述分析表明,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來自于個體和學校等方面,且這些因素對科研能力的影響情況不一,有正向促進作用,也有負面影響. 在這些研究中,很多學者并沒有足夠關注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尤其是沒有說明這些因素影響科研能力的具體情形,并且對家庭影響因素關注不夠. 有鑒于此,本文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以科研能力的衡量指標作為內生潛變量,以個體、家庭等變量作為外生潛變量,由此分析不同因素對科研能力的影響程度和影響側重點.
根據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擬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展開分析. 結構方程模型一般包括測量模型和結構模型[17]. 測量模型描述的是觀測變量與潛變量之間的關系. 結構模型描述的是外生潛變量和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 兩類模型的表達式如下:
X=ΛXξ+δ,Y=ΛYη+εη=Bη+Γξ+ζ
(1)(2)
表達式(1)為測量模型,表達式(2)為結構模型.X、Y均為觀測變量,ΛX與ΛY為因子載荷矩陣,ξ、η分別為外生潛變量和內生潛變量,δ、ε和ζ為誤差項,B和Γ為路徑系數.
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表現在論文發(fā)表及其影響力、課題申報能力和應用轉化能力等方面. 論文發(fā)表及其影響力主要指的是論文發(fā)表的數量和質量情況. 課題申報能力主要用“主持的國家級課題項數”和“主持的省部級課題項數”反映. 應用轉化能力主要是指“以第一發(fā)明人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的項數”和“以第一發(fā)明人進行技術轉讓的項數”.
影響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因素、學校因素和家庭因素. 結合前人的研究,在此選擇以下4組外因潛變量:1)基本特征變量. 對應的觀測變量有性別、年齡、學歷、職稱與學科等. 其中,性別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可能表現在科研投入時間的差別上,因為傳統(tǒng)上女性會花費更多的時間照顧家庭. 年齡對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可能表現在年輕人思維更活躍,具有創(chuàng)新開拓精神,而年長者經驗更豐富. 由于本科教育側重于基礎教育,而碩士、博士的培養(yǎng)側重于專業(yè)教育,尤其是對博士生的教育更加注重學術技能的培養(yǎng),所以學歷可能影響科研能力. 職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科研實力的強弱. 學科不同,科研成果的數量與周期也會有差異. 在此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農科及醫(yī)科等選項作為學科分類. 2)投入與能力變量. 對應的觀測變量有投入時間、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協(xié)同能力等. 科研投入時間是取得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前提,在此以周投入時間為標準. 學習能力主要指能否較快學習和掌握新知識,它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儲備新知識,為科技研發(fā)打下基礎. 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師科研的靈魂,直接決定教師科研成果的質量. 協(xié)同能力以科研合作情況來反映,可用對科研產出效率、科研成果數量的影響來表示. 3)壓力與負擔變量主要指科研壓力和家庭負擔. 科研壓力情況由壓力大小反映,它對科研能力的作用可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適當的壓力會推動教師科研成果的產出;另一方面,過重的壓力可能對科研績效產生反作用. 家庭負擔影響科研能力的原因可能是照料家庭會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與精力. 對此用兩個變量來反映家庭負擔,這兩個變量分別是贍養(yǎng)子女數量和贍養(yǎng)老人數量. 4)環(huán)境支持變量. 對應的觀測變量有科研政策、科研平臺以及科研獎勵等. 環(huán)境支持變量均為政策、激勵類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可通過激發(fā)教師的科研動機、科研熱情等來表現. 其中,科研政策包括對高質量論文、高質量項目、高水平資政成果的獎勵等. 為了盡可能全面地考慮此變量,在此通過設置“您的單位在人才、職稱等政策方面是否支持科研”這個綜合問題來實現. 科研平臺通過“學校的平臺是否有利于科研”來描述. 科研獎勵力度被分為五個層級,分別是太低、較低、一般、較高、很高.
綜上所述,本研究的潛變量共有7個,其中內因潛變量3個,對應的觀測變量有9個. 外因潛變量為4個,對應的觀測變量有15個,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潛在變量和觀測變量
本文研究目標在于分析重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 有鑒于此,構建了重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的理論模型,如圖1(資料來源:作者自制)所示. 在圖中用箭頭描述外生潛變量和內生潛變量之間可能存在的邏輯關系. 其中,H1代表基本特征變量可能影響教師的課題申報能力,H2表示基本特征變量可能對教師的應用轉化能力有影響,H3代表基本特征變量可能和教師的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有關,其他以此類推.
圖1 高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理論模型
根據理論模型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基本特征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方向不確定,正、負均有可能,正如董方圓等[6]所認為的,科研意識與科研方法會顯著影響科研能力,而Creamer[9]則認為性別對科研能力的影響需要滿足一定的前提條件. 正如韓靜等[7]所言,投入與能力變量對科研能力可能有正向影響. 壓力與負擔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方向也不明確. 如果影響為正,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師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如果影響為負,原因可能是高校教師壓力過大,從而對科研造成了負面效應. 如張和平等與李璐所表明的那樣,環(huán)境支持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13-14]. 所以,針對該模型提出的研究假設如下:H1基本特征變量對教師的課題申報能力有路徑影響;H2基本特征變量對教師的應用轉化能力有路徑影響;H3基本特征變量對教師的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有路徑影響;H4投入與能力變量對教師的課題申報能力有正的路徑影響;H5投入與能力變量對教師的應用轉化能力有正的路徑影響;H6投入與能力變量對教師的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有正的路徑影響;H7壓力與負擔變量對教師的課題申報能力有路徑影響;H8壓力與負擔變量對教師的應用轉化能力有路徑影響;H9壓力與負擔變量對教師的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有路徑影響;H10環(huán)境支持變量對教師的課題申報能力有路徑影響;H11環(huán)境支持變量對教師的應用轉化能力有路徑影響;H12環(huán)境支持變量對教師的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有路徑影響.
通過問卷調研獲得變量數據,調研對象為重慶市高校教師,采取線下調研方式. 調查問卷共440份,有效問卷430份,有效問卷占比97.73%.
運用Cronbach’s α系數進行信度檢驗,以此驗證數據的有效性. 一般來說,此系數越接近于1,說明數據的信度越高,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也越高. 此外,α系數的最低標準為0.6. 若α小于0.6,則說明數據的信度過低,用此數據做出的結果不可信. 根據SPSS 23.0的分析結果,所有變量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15,遠大于0.6,這說明問卷數據信度較高,可用此數據做進一步的運算.
根據搜集到的問卷數據,運用AMOS 23.0軟件對理論模型進行運算,從獲得的初始路徑圖中得到環(huán)境支持變量與應用轉化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負值,為-0.11. 環(huán)境支持變量和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為-0.06. 國家發(fā)明專利數與應用轉化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超過1. 此外,評價模型擬合情況的指標有絕對擬合指數、相對擬合指數以及精簡擬合指數[18]. 依據表2中的初始模型的擬合結果可知,雖然精簡擬合指數中的PNFI、PCFI和PGFI滿足要求,但絕對擬合指數中的AGFI和RMSEA沒有達到標準,相對擬合指數中的NFI值也較小. 因此,需要對初始模型進行修正.
由于環(huán)境支持變量和應用轉化能力、論文發(fā)表與影響能力的標準化路徑系數過小,因此,考慮剔除掉這兩條路徑. 此外,根據修正指數的顯示結果,再結合模型的理論意義,添加了部分殘差項之間的相關關系. 經過修正,確定了修正模型,如圖2(數據來源:根據AMOS 23.0運行結果整理得到)、表2所示. 從表2中可看出,修正后的模型只有NFI值不符合標準,其他擬合指數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優(yōu)化,說明修正后的模型更為合理.
表2 結構方程模型的適配度擬合指數
修正后的模型結果如表3所示,表格中沒有涉及的路徑均為軟件默認的初始路徑系數為1的路徑. 由修正模型的擬合結果來看,研究假設H2、H3、H4、H5和H6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成立,H1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成立,H7和H8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成立,而H9、H10、H11和H12等假設均不顯著. 其中,H11和H12等研究假設之所以不成立,是因為在修正模型時這兩條路徑已經被剔除掉.
表3 重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影響因素修正模型擬合結果
H1、H2和H3研究假設的成立代表基本特征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顯著. 3個假設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21、-0.29和0.29,再結合顯著性水平情況,基本特征變量對應用轉化能力、論文發(fā)表能力的影響超過了對課題申報的影響. 而基本特征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方向不確定.
基本特征變量包括職稱、年齡、學科以及學歷,它們的影響能力依次減弱. 職稱對科研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職稱評定與科研成果掛鉤,一個人職稱越高,說明其科研成果越多,這可以從側面證明其科研能力較強. 年齡之所以能成為影響科研能力的因素,原因可能在于女青年教師因家庭壓力不會把過多的時間分配在科研上,部分青年教師會因購房壓力而從事非學術兼職活動;年長教師在獲得職稱或者社會地位后,在科研方面有所懈怠. 學科對科研能力的影響是由學科特點決定的. 相對來說,理工科比人文社科更具有先天優(yōu)勢,理工科的教師更容易出科研成果. 學歷對科研能力的正向影響,主要表現在高學歷的教師求知欲更強,在不斷的自我學習和科研技能的積累下,可以不斷提高其科研能力.
H4、H5和H6研究假設成立,說明投入與能力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顯著. 由于這3個研究假設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成立,說明投入與能力變量是影響科研能力的關鍵因素. 此外,這3個假設的標準化路徑系數分別為0.60、0.40和0.76,可知投入與能力變量對論文發(fā)表的正向影響最大,正向影響最小的是應用轉化情況.
投入與能力變量主要受投入時間、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協(xié)同能力的影響. 在科研上投入時間的多少,可能與科研成果的數量強相關. 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重慶高校教師每周在科研上的投入時間基本在20小時以下. 學習能力是決定教師科研能力高低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根據筆者以往的調研數據,年齡偏長的教師學習能力一般弱于年輕教師,尤其是對于最新研究方法的掌握普遍不如年輕教師. 創(chuàng)新是科學研究的靈魂,直接決定了科研活動的深度. 科研能力高低的判定標準可以量化為科研成果的數量和質量,而創(chuàng)新與科研成果的質量息息相關,但此創(chuàng)新并不包括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協(xié)同能力代表著教師是否有穩(wěn)定的合作者. 學者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在不同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形成.
H7和H8研究假設的成立說明壓力與負擔變量既影響課題申報,又影響應用轉化. H9研究假設不成立說明壓力與負擔變量對論文發(fā)表的影響不大. H7和H8兩個假設的標準化系數分別為0.20、0.15,這說明壓力與負擔變量對課題申報的影響更大. 并且,系數值為正,說明高校教師能夠把壓力轉化為動力,進而對科研形成正向影響. 此外,壓力與負擔變量主要受贍養(yǎng)子女及老人的數量等因素的顯著影響. 雖然科研壓力大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并不顯著,其系數值為負,但這說明可能是由科研考核制度不合理導致的. 贍養(yǎng)子女與老人的數量雖然無法直接影響教師的科研能力,但卻可以通過影響科研投入的時間來間接影響教師的科研水平,這個結論在女性教師身上尤其明顯[19].
H10、H11和H12等研究假設不成立說明環(huán)境支持變量沒有對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關鍵作用,原因可能是學校的科研政策和科研獎勵的力度不夠. 在筆者調研的重慶高校中,近50%的教師認為學校政策對科研的支持情況一般,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支持力度過低. 有41.86%的教師認為學校的科研獎勵力度一般,超過20%的教師認為科研獎勵力度過低.
第一,基本特征變量是科研能力的影響因素,對應用轉化能力、論文發(fā)表能力的影響超過了對課題申報的影響. 職稱高低一般與科研能力正相關. 年齡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只是表象,深層次原因是由年齡折射出的薪酬待遇、科研動力的問題. 學科特點造成理工科教師比人文社科教師更容易出成果. 高學歷教師的求知欲致使其不斷提高其科研能力.
第二,投入與能力變量是影響科研能力的關鍵因素,對論文發(fā)表的正向影響最大. 其中,投入與能力變量反映在投入時間、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及協(xié)同能力等方面. 大多數重慶教師在科研上的周投入時間較低,其中主要原因是教學任務繁重. 年輕教師的學習能力強于年長教師,年長教師的科研經驗比年輕教師豐富,所以需要增強年輕教師與年長教師的團隊合作能力. 創(chuàng)新與科研成果的質量息息相關,但部分學者為了完成學校規(guī)定的量化考核任務,只能做到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 協(xié)同能力代表著教師是否有穩(wěn)定的合作者,學者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有利于提高研究效率,在不同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形成.
第三,壓力與負擔變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顯著,且對課題申報的影響更大. 此變量反映在贍養(yǎng)子女及老人的數量方面. 贍養(yǎng)情況對科研能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女教師身上,雖然無法直接影響教師的科研能力,但通過影響科研投入時間而間接影響教師的科研水平. 即對于女教師而言,家庭支持是關鍵. 科研壓力大小對壓力與負擔變量的影響并不顯著,但因其系數值為負,也有可能是科研考核制度不合理導致的.
1)個人層面 一方面,應加強科研意識. 科研投入時間較低反映出部分重慶高校教師的科研意識不足. 高校教師在完成教學工作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科研的重要性,要堅持教學與科研兩手抓,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社會價值. 另一方面,應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要提高學習能力,需要做到以下3點:首先,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信念;其次,積極參與各種類型的學術會議,尤其是主動與高水平的研究者交流,學習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再次,合理規(guī)劃職業(yè)發(fā)展,保證學習的持久性.
2)學校層面 一是要激發(fā)教師科研動力. 年齡對科研能力的影響表現在科研動力方面. 要提高高校教師的科研動力,就需要提高教師的薪資待遇,尤其是提高青年教師的薪資待遇,還要激發(fā)年長教師的科研動力,尤其是年長的高職稱教師的科研動力. 二是要合理分配教學與科研任務. 高校教師在科研上投入的時間過低,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學任務繁重,因此學校應合理分配教師的教學與科研任務. 三是要注重科研團隊合作. 協(xié)同能力正向影響教師的科研能力,因此應提高教師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團隊合作實現優(yōu)勢互補.
3)完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 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影響科研能力,但高校教師易重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而輕質量上的創(chuàng)新,這可能是教師面臨過大的科研考核壓力導致的. 因此,高校應樹立以人為本、寬松自由的科研考核觀. 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教師出現“道德風險”,才能激發(fā)教師的創(chuàng)新意識及能力,才能獲得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此外,學科對科研能力的影響主要在于不同學科的科研成果不同. 人文社科類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學術性評價和管理性評價. 理工科的科研成果主要有基礎研究成果和應用研究成果. 因此,學校在制定科研評價體系時,應充分考慮學科差異,制定出與學科發(fā)展相匹配的評價體系.
4)完善人才引進政策 年齡、學歷及職稱對科研能力的影響可以通過人才引進來實現,通過引進各類別專業(yè)人才以優(yōu)化教師結構. 引進青年骨干教師可優(yōu)化教師的年齡結構,為科研團隊注入新鮮血液,進而更好地與先進的思想和技術接軌;引進博士教師可優(yōu)化教師的學歷結構;引進學科帶頭人或高職稱教師可以其為中心形成優(yōu)質科研團隊,借助傳、幫、帶形式,促進大批青年教師的科研成長.
5)家庭層面 贍養(yǎng)子女及老人的數量對科研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高校教師時間的占用和經濟負擔壓力等方面. 高校教師尤其中年高校教師面臨著家庭層面的較大壓力,所以要想辦法解放高校教師的生產力,將其生產力由家務轉向科研. 一是要積極為高校教師扶危解困,通過工會等組織或者高校教師互助為高校教師提供必要的幫助,讓他們從繁瑣的家務中脫身出來. 二是要完善社會化機構,使社會化機構在教育子女和贍養(yǎng)老人方面承擔更多職能. 三是高校教師應盡可能爭取家庭支持,以便有余力開展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