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兼善中學蔡家校區(qū) 吳小霞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趙杰志
打造團隊文化,是一個團隊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小到家庭,大到國家,用共同的文化和價值觀來建設團隊,凝聚團隊,推動團隊,才能建設出一個有向心力、有凝聚力、有專業(yè)性、有靈魂、有內(nèi)涵的特色團隊。貢山支教團隊在支教期間,對團隊建設,打造“家文化”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家是讓人覺得放心、放松、包容的地方,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彼此溫暖的寧靜港灣,是情感依托的心靈棲息地。家,是雖普通卻又最舒適的地方。
“家文化”就是“彼此是一家”的文化。是把團隊當作家一樣來經(jīng)營,把團隊成員當作兄弟姐妹一樣來對待,把所有的事情都當作自己的事情來做,每個人都有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貢山支教團隊的“家文化”,因地制宜,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每個支教老師組合在一起,以“家”的方式進行規(guī)范,把支教的使命、愿景、目標、學習、專業(yè)、成長有機融合在一起,并滲透支教的點點滴滴,熏陶在每一個細微細節(jié)處,從而讓團隊成員受到感染和熏陶,創(chuàng)設能友愛、互尊重、齊關懷、共患難的團隊氛圍,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溫暖感、幸福感、認同感、成長感、歸屬感的體驗和感受。從而形成“彼此信任,彼此溫暖、互幫互助、互相學習”的家的“味道”,最后成為“對貢山能無私奉獻,對自我能嚴格要求,對團隊有責任擔當”的獨具“家文化”特色的團隊。
如果用一個水果來形容貢山支教團隊的“家文化”,那么我們的“家文化”外皮是“活動與行動”,果肉是“溫暖和幸福”,內(nèi)核是“專業(yè)和信念”。
由于大家從全國各地來到怒江,獨處異地,難免會產(chǎn)生孤獨感:貢山自然氣候很有特點,很容易有水土的不適。加之親人不在身邊,難免會心生孤寂。這個時候,更需要聚在一起互相依靠,抱團取暖,共享團隊的溫度。我們在一起,像親人一般互相關心,成為心靈最貼心的熨帖。
支教團隊特點是組團式支教,并且是對幫扶地區(qū)的教學、教研、科研、德育等多方面進行扶持。那么,這需要“優(yōu)勢互補,發(fā)揮所長”,而打造“家文化”,遇到問題的時候,一起開誠布公,互相研討,彼此切磋,互相啟智,實現(xiàn)支教的真正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jīng)濟更加發(fā)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彼?,我認為,打造“家文化”與建設和諧社會這個點是相符合的,并且人們更有幸福感、安全感。團隊成員之間營造健康、和諧、樂觀、向上的氛圍,團隊充滿溫馨和正能量。
打造“家文化”,需要分階段、分階梯,從相識到相交到相知到相融是一個逐步深入逐步融合的過程。同時,我們的“家文化”也是逐步進階的過程。最后實現(xiàn)團隊的價值認同、專業(yè)引領,精神契合,志趣相投,也實現(xiàn)了經(jīng)營團隊就是經(jīng)營信任,把信任變成信念,把信念升華為信仰。實現(xiàn)修養(yǎng)修煉與天地蒼生為己任的境界提升。
1.制度文化——用共商公約實現(xiàn)秩序規(guī)范
俗話說,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建立團隊之初,我們成立了班委,并制定了每個班干部的具體職責。同時,還共同協(xié)商,集體討論,一起制定班級公約,形成團隊制度,規(guī)范團隊的秩序,從而形成風清、氣正的團隊風貌,保障后續(xù)工作的順利實施和開展。
2.愿景文化——用目標藍圖開啟美好征程
一個有共同愿景的家庭,就有共同奮斗的方向,也給了每個成員以憧憬。愿景文化是一個團隊在關鍵時候的方向舵。團隊集體愿景是集體共同商定,在制定團隊愿景的基礎上再制定個人愿景。我們的團隊愿景是:努力成為有創(chuàng)新、有擔當、有成果的優(yōu)秀團隊。團隊定位——對學校:“是協(xié)助,不替代。只添香,不添亂?!睂ψ约海骸澳茏园l(fā),有意識,能提升,有成果。”個人愿景是根據(jù)自己的特長遞交了計劃打算書,也算是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期許,給自己一個希望。
3.歸屬文化——用私屬微信群實現(xiàn)心靈棲息
建立家庭,需要有共同交流歸屬的地方。所以,建立貢山私屬微信群,成員包括項目辦成員、基地成員、領航名師工作室,支教成員、貢山教體局成員、學校校長等。在群里,每天發(fā)布動向,遇到困難互相研討,遇到喜事互相分享,遇到急事互相告知,有交流就有情感的溝通,有溝通就能慢慢熟悉,熟悉的人,熟悉的環(huán)境,就有安全感;有安全的地方就有歸屬感。
4.學習文化——用視頻研修促進研討習慣
一個團隊,重點需要打造學習的良好氛圍,才能促進每個成員保持不斷成長的姿態(tài)。所以,貢山支教團隊以主題研究作為抓手,進行每周一次的網(wǎng)絡研修會議。并且每人主題發(fā)言,互相研討,促進團隊成員思想的不斷交流,智慧之火花不斷碰撞。把研討真正地做到實處,做到深處,從而促進團隊養(yǎng)成研討習慣,實現(xiàn)了支教學校的幫扶和支教老師的自身成長雙豐收。
1.飲食文化——用廚藝一秀浸潤歡聲笑語
民以食為天,家作為飲食起居的場所,過日子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卻與家的味道緊密相連。所以,家庭中,食物就是凝聚家庭、慰藉家人的媒介。每個周末,我們的生活委員就會安排這一周做什么好吃的,大家在一起,買菜的買菜,切菜的切菜,會做飯的秀一秀手藝,不會做的刷一刷鍋碗。一起動手,做得是其樂融融。一起品嘗東北飯煲、山東小米、重慶火鍋、傣族手抓飯……不管吃什么,吃得是津津有味;一起侃侃這周的趣聞、說說學生的故事,談談教研的事情、家的味道,在粗茶淡飯中相伴,在歡聲笑語中溫暖。
2.運動文化——用運動打卡助力強身健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堅持運動,可以增強體質(zhì),加強身體健康,有助于控制體重,有助于抵御疾病侵擾,還能帶來好心情。于是,大家每天固定在傍晚時分,集體運動打卡,集體堅持鍛煉,練氣功、跑步、跳繩、散步、籃球、遠足……由于大家是集體打卡,所以互相督促,互相制約,不運動還會覺得不好意思。每日運動打卡,已經(jīng)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了。
3.生日文化——用生日party 溫暖團隊人心
生日,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日子。利用生日那天,給每一個伙伴以溫暖和關懷,每一個時刻都值得用心紀念。大家為我過生日,當我戴上生日帽的時刻,所有的異鄉(xiāng)的孤寂在那一刻煙消云散。當我們給隊員小強過生日的時候,小強說:“今天我想要小霞來照顧我?!蔽液敛华q豫,馬上答應:“好!”可是,當我們放蛋糕的時候,赫然發(fā)現(xiàn),屋子里沒有凳子,隊員朱老師急忙在門外尋找,一會兒工夫找了兩條古樸的長凳子作為放蛋糕的地方。當?shù)首诱液煤?,猛然察覺:啊,居然沒有打火機!大家說:那就這樣唱歌吧!最后大家急中生智,千方百計找來打火機。當我們點上蠟燭,生日歌響起,看著小強笑靨如花幸福的臉,大家不禁悄悄地幸福地抹著眼淚。也許若干年后,重新翻看照片的時候,看著一凳一燭一蛋糕、一椅一帽一生日、一屋一境一群人,那溫暖的畫面,心動的時刻,將永遠在記憶中流淌……
4.活動文化——用共度佳節(jié)對抗思鄉(xiāng)愁緒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特殊的節(jié)日的時候,大家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日益濃厚。那么,我們一起共度佳節(jié)。冬至節(jié),大家一起包餃子,品嘗的是家鄉(xiāng)的味道;元旦,一起登山遠眺,看貢山日新月異的變化;一起和支教學校做游戲,做活動,盡情歡笑,盡情釋放;一起吃團圓飯,一起寓意:年年有余,好事連連。每一個活動,都足以抵御異鄉(xiāng)的孤寂、思鄉(xiāng)的愁緒。
5.關愛文化——用同舟共濟提升團隊合力
家是需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才能感受到家的溫馨。領導們表達了對支教老師的關心,海淀基地趙杰志副校長和韓巍巍老師經(jīng)常對大家進行指導,并經(jīng)常給老師們郵寄書籍和特產(chǎn),進行精神上的幫助和心靈上的關愛。平日,遇到困難,大家也是互幫互助。寢室停電了,生活委員趕快拿來應急燈,隊員朱老師馬上報告領導,黨小組組長急中生智想辦法,支教學校急忙給電業(yè)局打電話,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渡困難,小細節(jié),大溫暖;小關愛,大合力。
1.儀式文化——用私人訂制提升精神品位
用儀式感來增強生活的莊嚴感,表達對日子的崇敬和重視。結婚紀念日,給我們的團隊的老師舉行結婚紀念儀式。我們悄悄訂一個心型蛋糕,寫上“愛你一生一世”。悄悄訂一束鮮花,寫上私人訂制的祝福語。悄悄讓花店派送,制造心動時刻。當我們的老師有事暫時離開,來一個送別儀式,表達牽掛祝福;當我們老師歸隊,來一個接風儀式,表達熱烈歡迎。每一個人都有被看見被重視的欲望,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儀式感豐富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們的精神品位。
2.主角文化——用主人翁意識提升團隊責任
在團隊里,每個人都是主角,把信任作為根本,帶著“我就是主角”的信念,團隊里沒有配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一件事,每個人都發(fā)揮所長,沒有旁觀者,沒有逃兵,都是積極參與進來,每個人都能發(fā)揮自己的特長。哪怕做美篇都是分工合作,你美化照片,我修改文章,他進行推送。最后積極轉發(fā),還喜滋滋地加上“我們團”幾個字,這就是主角意識。
3.賦能文化——用互相感染形成志趣相投
團隊成員在專業(yè)提升上,在海淀基地掛職副局長趙杰志校長和班主任韓巍巍老師的專業(yè)引領下,在每周的主題研討的促進下,在每周成果展示的鍛煉下,在大家互相用心交往下,大家的多元觀點得到充分展現(xiàn),智慧能互相激發(fā),行動是統(tǒng)一部署。如此,長期堅持,點燃了每個人的內(nèi)驅力,將個體鏈接為了整體合力,最后,塑造了互相感染、互相賦能、志趣相投的學習共同體。
4.特長文化——用我型我秀提升專業(yè)自信
團隊成員在支教期間,經(jīng)過導師的長期引導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也在專業(yè)提升上不斷更新,不斷成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專業(yè)特長。朱昭倫老師擅長科研,帶領貢山教師一起做課題;吳小霞老師擅長家校合作,帶領貢山家長一起改變觀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劉淑梅老師擅長小組合作,調(diào)動了學生內(nèi)驅力;曾瑞強老師擅長課堂,帶著學生在生物課堂上開設閱讀課,照亮學生人生路;胡萬麗老師擅長校級管理,修訂學校規(guī)章制度,編制學校管理手冊;楊彩霞老師擅長課堂問診,對老師們進行一對一的點評指導,促進老師們課堂能力提升;秦文欞老師擅長校園文化,給學校繪制文化墻,打開了孩子們的另一個世界。每一個老師都在用自己的專業(yè),為扶貧幫扶發(fā)揮自己的光和熱,同時也提升了自己的專業(yè)自信。
5.修身文化——用涅槃更生不斷修煉心性
一個家庭,需要成員不斷地修煉心性,不斷地修煉自我。在支教的旅途中,環(huán)境的不適應,生活的苦難,人情的冷暖,人性的真實,離家的痛苦,心靈的孤獨,都變成了鳳凰的涅槃,實現(xiàn)了心性的沉靜、心靈的沉淀、靈魂的升華,所有的經(jīng)歷都是財富,都是人生的歷練,最后都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修煉了我們的心性。
6.擔當文化——用責任意識提升扶貧高度
家庭需要擔當,需要責任;團隊需要擔當,需要責任,“家和萬事興”,同理,當一個人擔當責任的時候,他已經(jīng)不僅僅是做著一件事,而是一種責任擔當,我們用自己的擔當意識,實現(xiàn)了貢山幫扶單位由接受到信任,最后實現(xiàn)需要的提升。同時,我們也在提升自身的境界,把自己放在關愛生命、大道仁愛、關注蒼生的境界。一個見自我的小家,最后我們把眼光投向見天地,見眾生的“大家”!這也算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家文化”,發(fā)揮家偉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