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冬梅
對于“朗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極為重視,屢有強調。新課標對四個學段學生的要求各有不同,分年段、有梯度地反復強調各年段學生均須朗讀??梢?,朗讀之于語文學習極為重要。
一、朗讀及朗讀教學的含義
朗讀,用英文表示是reading aloud,即“大聲地讀”?!冬F(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清晰、響亮地把文章念出來”。念什么文章?在語文教學中,自是教材中的課文,有時也指教材以外的語言材料;用什么語言清晰、響亮地念?新課標規(guī)定,用普通話,即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
學生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念文章,需不需要教?當然需要,其一,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方言眾多,并不是所有地方的學生天生就會說普通話,或天生普通話就說得正確、流利,所以需要教。其二,就算學生會說普通話,也不意味著就能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念好文章。朗讀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手把手具體、長時間地講授,才能讓學生掌握朗讀要領,進而達到新課標“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要求。
學生用普通話清晰、響亮地念文章,又是為了什么?或者說,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朗讀嗎?葉圣陶說:“閱讀教學總得讀?!睆?zhí)锶粽f:“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庇谟勒f:“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朗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如此,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學生若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p>
由此可見,我們所說的“朗讀教學”,應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教師教學生怎么朗讀,即“教朗讀”;二是指教師借助朗讀這一形式開展語文教學,即“用朗讀教”。
二、如何教朗讀
新課標對各學段學生用普通話朗讀提出的相同要求是“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多涉及普通話語音的教學內容,“流利”多取決于對所讀材料是否熟悉,“有感情”主要涉及理解文意與朗讀技巧的教學,難度大、專業(yè)性強。如何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呢?
(一)理解文意是基礎
理解文意有法可循,固定來說,要教學生理解以下“四問”:誰寫的?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的?
誰寫的——指要了解文章的作者,有時還要了解作品大概是在作者哪個人生階段所寫的,當時有無特殊的時政大事對其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
寫了什么——指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記了什么事,寫了具有何種特點或精神品質的人、物或景。
為什么寫——指要了解文章的寫作意圖(即主題,或主旨、中心、思想感情等),如闡明了什么道理,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怎么寫的——指要了解文章用了什么章法、句法、詞法等。
(二)朗讀技巧的傳授
1.朗讀要讀出感情,其實指的就是要讀得有技巧,因為讀出感情必須依附于技巧的運用。簡單來說,最基本的朗讀技巧就是五對反義詞:(語音)輕重、(語速)快慢、(語意)停連、(語調)高低、(語勢)澀滑。對于大多數(shù)較少涉及強烈情感表達的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新聞、小說等,朗讀時一般處理為語速中等、語調平直、語勢平滑,至于語音是輕是重,語意是停是連,則要聯(lián)系具體句、詞來定,無法一概而論;至于以抒情見長的詩歌、散文,如何用好技巧讀對感情,則應依文章情感基調而定。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前5段多含諷刺、否定色彩,語調多降,語速可慢,便于以從容、確定的口氣配合魯迅幽默、辛辣的語言風格,讀出毫不留情的批判意;后4段對“中國的脊梁”多含熱烈的褒揚、肯定態(tài)度,語調則多用升調,且語速要加快,讀出激動、自豪之情。又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土地的誓言》,通篇情感濃郁,但并非一種情感貫穿始終:“對于廣大的關東原野……多么豐饒……”的主題詞是“土地”,著力描繪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及“我”在這土地上曾過著怎樣的生活,表達了作者對土地(故鄉(xiāng))深沉的眷戀、贊頌之情,朗讀時應語速慢、語調降,配合作者極華美、鋪陳的語言風格,表達繾綣、懷戀之情;從“沒有人能夠忘記她”到結尾的主題詞是“誓言”,著力表達要趕走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決心,朗讀時應通過較快的語速和高升的語調強烈、充沛地表現(xiàn)斗士的慷慨與血性。
2.朗讀要讀出感情,非聲音技巧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它有著強大的輔助作用,利于表達感情。一般而言,非聲音技巧包括表情、動作、音樂等。對于一般的課堂朗讀,重在配上表情;對于帶有表演性質的朗讀,則可加上動作、音樂等。
三、如何用朗讀教
(一)用朗讀教語言建構
“語言建構”包括煉字、遣詞、造句、構段等,有時簡明、清楚地表達意思,有時話里有話,增加表意的廣度與深度。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孔乙己》寫孔乙己第一次出場:“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 教師可這樣指導朗讀:“孔乙己”要讀出叫嚷感和指名道姓、毫不客氣點名挑起事端之味;重讀“又”和“新”,旨在引起他人注意;讀整句時,聲音要大,樣子粗魯,臉上帶故意讓被叫之人出丑的得意揚揚之笑,唯恐在這個公眾場所里的“所有人”聽不到。之后,再引導學生關注“笑”“叫”二字,讓學生感受作者語言建構的功夫——“又添上新傷疤”既虛里照應前文因留白而省卻的“舊傷疤”,照應下文介紹的孔乙己“慣犯”的過去,又實里照應這句話里的“所有……人……笑”,這是一種揭人之短與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惡意;“孔乙己,你”照應著“叫”,這里毫無底層人對另一個底層人的尊重與憐憫,且暗中開啟了下文“故意的高聲嚷”“哄笑”等一以貫之的態(tài)度。學生由此可知,大師建構語言,煉字、遣詞、造句實乃無一字多余,學習時,對每一字都要費心推敲。
(二)用朗讀教思維發(fā)展
教師可借朗讀法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的思維由淺處往深處發(fā)展。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海燕》一課,當讀到“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zhàn)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時,朗讀基礎不好者會平平讀過,不懂用上朗讀技巧,因為他們的理解較為淺顯——從字面上理解作者在描摹“海鴨”不會享受戰(zhàn)斗的歡樂、被雷聲嚇壞的樣子。此時,教師可用正確的朗讀技巧范讀此句,讓學生邊聽邊感受教師聲音、表情上的特殊處理:
“它們這些海鴨啊”——讀“它們”時語聲帶笑,效果相當于讀成“它哈哈們”;讀完“啊”,語調下降。
“享受不了生活的戰(zhàn)斗的歡樂”——讀“享受不了”時皺眉、閉眼、搖頭。
“就把它們嚇壞了”——讀“嚇壞了”時,語聲帶笑,效果相當于讀“嚇哈壞了”;讀完“了”,語調下降。
通過聆聽教師的朗讀,學生定能品味出作者鮮明的嘲諷、否定、批判之意,而這才是作者描形繪態(tài)背后的深意。
(三)用朗讀教審美鑒賞
常見的朗讀形式有學生齊讀,分角色演讀,男女生比讀、對讀,師生共讀,聽教師或名家范讀等。
何謂用朗讀教審美鑒賞?比如安排學生齊讀《黃河頌》,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作品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精神美。又如安排男女生對讀《木蘭詩》,讓女生讀第1、2、5、6段,感知木蘭身為女性的勤勞美、孝順美、淡泊美、溫婉美;讓男生讀第3、4段,感知木蘭以男性身份從戎的忠君美、擔當美、英勇美、獻身美。
(四)用朗讀促進名著的整本書閱讀
朗讀教學可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發(fā)展出諸如“師生合讀一本書”、借用錄音類App開展練讀評比等活動,化解名著整本書閱讀開展之難。以閱讀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指定名著《紅星照耀中國》為例,活動步驟如下:
前兩周:1.規(guī)定全班人手一本書,并統(tǒng)一版本。2.全書共57個章節(jié),每人申領一個章節(jié)的朗讀任務(也可讓本班其他教師或家長參與進來,共同參與活動)。3.每人朗讀所領章節(jié),做好錄音。4.上交錄音。5.形成本班師生合讀的錄音書,發(fā)給每人。后十周:學生以“聽書”的形式完成整本書閱讀。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