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
(佳木斯大學 體育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隨著高校教育的深化改革,在“課程思政”理念下,更好地將“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融合到公共體育排球課程中,通過深入分析公共體育課程融合課程思政的必要性,以及當前公共體育課上普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構建公共體育課程創(chuàng)新模式,探索新途徑,發(fā)揮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多重育人功能,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學習興趣,推動各項體育運動項目更好地開展,從而充分發(fā)掘公共體育課程的精髓和內涵、探索公共體育課程的實施途徑,提高公共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高校大學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夯實有力的基礎。
高校公共體育課是我國高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的公共必修課之一,作為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公共體育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公共體育課程。最新體質監(jiān)測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能素質呈整體下降趨勢,另外,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響,全民提高身體素質勢在必行。
1.高校學生上課現(xiàn)狀
通過調查了解不難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校根本就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學生上課只是為了應付完成學分,沒有“從心”樹立正確的鍛煉理念,公共體育課程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完全沒有意識到自身素質關乎自身、家庭、社會乃至國家的強盛,公共體育教師也始終在尋求一劑良藥,以求改變學生普遍存在的懶散松懈、上課態(tài)度不端正、對生活盲目失去目標、懈怠不思進取的現(xiàn)狀。
2.高校教師上課現(xiàn)狀
教師專業(yè)素質一般,教師教學教法形式單一,加之學生上課積極性不高,不能完全配合教師授課思路,達不到理想授課效果,從而課堂學習效果得不到改善,教師備課積極性也逐漸下滑。另外,社會層面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體育課程的任教教師也得不到學校相應的關注,無論從薪資待遇還是深造評獎機制都偏低于其他學科教師,這也降低了體育任課教師上課的積極性。教學考評體系刻板,衡量結果價值低[2]。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體育基礎教學的考核標準是以體能測驗為主要形式,考核標準以能夠量化的速度、距離、數(shù)量等為指標,這些現(xiàn)狀也不能夠完全地衡量出學生們的身心健康水平。
1981年11月16日,在第三屆世界杯排球比賽上中國女排首次榮獲世界杯賽冠軍,打破我國三大球零冠軍的魔咒。同年,魯山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雜志中發(fā)表的《中國姑娘》一文中,“女排精神”一詞首次亮相。隨后,中國女排先后在1981-1986年奧運會、世界杯、世界錦標賽中連續(xù)五年奪得世界冠軍,開創(chuàng)了我國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各大媒介的廣泛宣傳使“女排精神”眾人皆知、家喻戶曉,充分調動了社會各行各業(yè)工作的積極性。20 世紀 80 年代“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艱苦創(chuàng)業(yè)、自強不息、為國爭光”是女排精神的代名詞,是時代背景所孕育的產(chǎn)物,也逐步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信仰。然而,隨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女排精神”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體育事業(yè)的飛躍,女排精神在傳承的過程中又被賦予新的內涵,更全面的詮釋了奧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中國女排承載著國人太多的榮耀記憶,女排精神持續(xù)刷屏,郎平說:中國女排的精神一直都在,并不會因為輸贏而改變。它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精神榜樣。
女排精神20世紀80年代誕生,一直延續(xù)至今,它具有特殊意義的時代精神,其產(chǎn)生、傳播、輻射的影響力已經(jīng)超越了體育范疇而擴散到全世界,具有鮮明的榜樣屬性,女排精神在國家力量的作用下已經(jīng)成為了全社會的有力榜樣,這一榜樣的特殊性在于通過即時性的情感體驗帶給大家更大的精神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3]得以事半功倍,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快速推動排球運動在高校大學生中的開展。“女排精神”作用于公共體育課程,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緩解單一枯燥、晦澀難懂的理論課程對大學生產(chǎn)生的排斥厭學的影響,更可以豐富校園文化開展的多樣性和具體性。
女排運動員在賽場上,6人分別站立在不同的區(qū)域,根據(jù)個人的防守或者進攻履行不同的職責范圍,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個人的價值,最終串聯(lián)起“排江倒海”的進攻態(tài)勢和“銅墻鐵壁”的防守陣型。同樣,在女排國家隊的選人上,郎平教練也是以人為本,不陷入體制和固定模式的限定范圍,大膽啟用新人,用人唯才論。當前高校思政課程就是做“好人”的工作,要把立德樹人作為關鍵環(huán)節(jié)來抓,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大學生作為個體,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價值的體現(xiàn)只能是其個體的作用方式,是決定受教育效果最為重要因素,外界給予的只能是引導和啟發(fā)作用,起到相應的輔助作用。[4]女排精神的學習也是對學生自身人格與角色的塑造,是對國家意志的政治認同,是培養(yǎng)學生政治素養(yǎng),民族情懷的源源動力。
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女排精神融入公共排球體育課程之中,師生之間易于產(chǎn)生共鳴,更有利于激發(fā)師生的感召力,體育的功能性也不斷的強化,體育意識得到良好后續(xù)效應。運動不僅強身健體,同樣有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fā)拼搏精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多重功能[5]。高校體育教師以體育精神為切入點,使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形成穩(wěn)定的價值觀。
女排精神的思想引領,適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滿足群體和個性體育鍛煉的需求。掌握各項體育運動鍛煉身體的技能,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終身有效幫助學生健康體魄、建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這種精神力量也促使大學生就業(yè)之后對未來生活的無限追求,奮力拼搏、永不放棄,必然激發(fā)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正能量,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時代發(fā)展的推動者。
學校始終要加強思政課程教育,拒絕僅僅流于形式,削弱思政課程的作用。加強大學生對女排精神的學習,使學生領會女排精神的深刻意義,從而形成不畏失敗、頑強拼搏、團結協(xié)作的人格品格。另外,還要加強對公共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僅包括體育器材,還包括對體育教師的重視,提升體育教師的地位,從而有利地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保障上課質量。學校盡可能多地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系列比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進來,用親身實踐的方式去領會女排精神的內涵與意義。高度重視公共體育課程所具有的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團隊集體榮譽感、組織紀律性、思想構建和情懷塑造的教育功能,抵制“重技能、輕道德”培養(yǎng)的錯誤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這一載體達到育人效果,為高校學科體系建設和學科發(fā)展提供有利的實踐參考。
教師在授課時,應采取豐富多樣的授課形式,促進學生上課的興趣,組織有效的小類型比賽,以賽促學,充分利用公共體育課程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性,融合女排精神達到育人的多重功效,有效幫助學生健康體魄,領會團結協(xié)作的意志品質,建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與其他學科教育同向同行[6]。促進公共體育課程的教育創(chuàng)新、教材建設、項群品牌體系建設和學科發(fā)展,打造公共體育課程的精品教學質量和效果。
大學生要正確對待公共體育課程以及學校開設的思政課程,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加強女排精神的學習,不斷激發(fā)艱苦奮斗,永不放棄的拼搏精神,為日后就業(yè)、工作、生活打下夯實基礎。
體育強則國強,民族有信仰,國家有力量,女排精神作為新時代民族精神,是國家的精神瑰寶,高校大學生作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后備力量,需要學習和弘揚女排精神的價值觀和正能量。教師在高校公共體育排球課程教學中融合女排精神,用女排精神推動高校體育課程的發(fā)展步伐,提高大學生學習排球運動的意識,從而促進排球運動的普及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