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芳,趙家紅
(西藏民族大學外語學院 陜西咸陽 712082)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個多民族大家庭里,藏族是最具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藏文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三百多年前[1]。如果從有象雄文算起,藏族地區(q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還可再向前推進一千二三百年[2](P57)。而在象雄文字產(chǎn)生前,古藏地早已生活著使用各種藏語系方言的小部落。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藏族先民一面立足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一面廣泛學習,吸收周邊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加以消化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體系[3](P1-2)。在此文化體系下產(chǎn)生的眾多藏族典籍,記錄著藏族社會的演進過程和各個歷史時期藏族人民的智慧結晶,為世人了解藏族的社會變遷、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資料,也為民族融合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有力的歷史依據(jù)。不同時期的藏族典籍翻譯都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研究藏族典籍翻譯不僅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有利于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同時也會對翻譯學、藏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然而目前的藏族典籍翻譯研究還不甚充分,因此,本文擬先界定藏族典籍,然后分析其翻譯路徑,最后論述其翻譯中呈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以期為學科發(fā)展、民族團結及智慧傳承略盡綿薄之力。
藏族典籍翻譯研究離不開對其概念的厘定?!暗洹敝傅氖强梢宰鳛闃藴实臅?,或者標準、法則。“籍”意為“書、書冊、簿冊”。[4]據(jù)此“典籍”就是可以作為標準或法則的書籍。然而,許多口傳智慧并未形成書冊,但其依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因此將“典籍”界定為“可以作為標準或法則的各種形式的作品”更為合理。雖然漢族地區(qū)的典籍以1911年為時間下限,但藏族地區(qū)直至1959年民主改革后才邁入新的歷史階段,因此藏族典籍的時間下限當界定為1959年。而該概念中的藏族包括歷史上任何時期任何稱謂的藏族人民。據(jù)此,藏族典籍包括:創(chuàng)作于古代的重要作品;創(chuàng)作于近世但反映1959年以前藏族地區(qū)生活風貌及思想認識等,且已經(jīng)檢驗被認作經(jīng)典的作品。根據(jù)記載方式,藏族典籍包括:
藏文并非藏族地區(qū)最古老的文字,早在藏文創(chuàng)立之前,藏族先民就用不同方言記載著他們的信仰和智慧等。根據(jù)藏族神話傳說:在第一位贊普降臨之前,西藏經(jīng)歷了至少七個(或者十個)非人統(tǒng)治的時代。此后,西藏社會進入“四十小邦”時代,歷經(jīng)戰(zhàn)爭與分化組合,又合并為“十二小邦”……[5](P4)?!笆“睢敝心壳翱煽疾斐龅赜虻挠芯艂€,這九個中至少可以確定其中兩個小邦的語言:位于今天的阿里地區(qū)的象雄使用的是象雄語;位于今天唐古拉山南北一帶的亞松,即后來的蘇毗,使用的是達瑟語。據(jù)文獻記載,象雄文脫胎于達瑟文,藏文脫胎于象雄文[6](P42)。而象雄語與當時雅隆藏族語之間的區(qū)別是來自同族語言的不同方言而已[6](P50)。因此,傳入這些小邦中的文獻就是以古藏地各部落方言記載的典籍。
以藏文記載的典籍占藏族典籍中的大多數(shù)。在造紙術傳入吐蕃前,藏文記載的典籍以非紙質(zhì)的材料為載體,傳入后,才出現(xiàn)以紙質(zhì)為載體的文獻。
自從7世紀前后藏族開始較普遍地使用藏文以來,留下的典籍文獻浩如煙海。最初文獻資料有的刻在木簡上,有的刻在石崖、石碑上,鑄在鼎上,還有的寫在貝葉上。此外,書寫載體還有陶瓷、綢緞、布等。
以紙質(zhì)為載體的典籍分為寫本和刻本。書寫在紙質(zhì)載體上的藏族古籍也叫寫卷本,包括梵加裝本、線裝本等。寫卷本有橫卷本和豎卷本??瘫痉钟〗?jīng)院刻本和私刻本兩種,現(xiàn)存的版本有長開本、中開本、短開本等。
漢藏之間的友好往來由來已久,隋煬帝時,大臣裴矩著的《西域圖記》記載了高原古國蘇毗的有關情況,以漢文寫成,可以算作較早的以漢文書寫的藏族典籍之一。唐朝時期,吐蕃和中原的關系更為密切,也產(chǎn)生了許多記載吐蕃族源、制度、風俗等的漢文文獻,如《舊唐書·吐蕃傳》《新唐書·吐蕃傳》等方面的文獻。自宋至清,各朝代均有以漢文記載的藏族歷史文化等,如《資治通鑒》《宋史》《元史》《冊府元龜》《明實錄》《清實錄》,這些文獻中專門論述吐蕃歷史、制度、風俗等的章節(jié),均為以漢文記載的藏族典籍。此外,敦煌文獻中的漢文吐蕃佛教典籍,如曇曠的《大乘二十二問》、王錫的《頓悟大乘正理決》及法成的有關著作也是以漢文記載的藏族典籍。
國外對西藏的關注由來已久。公元前5世紀成書的西方第一部歷史著作——希羅多德(Herodotus)的《歷史》,就提到了淘金的螞蟻的故事。此后公元1世紀地理學家托勒密(Clandius Ptolemaeus)的名著《地理》再次出現(xiàn)有關西藏的記載,提到了一座銅色的山。13世紀的傳教士柏朗嘉賓(Jean de Plen carpin)和魯布魯克(William de Rubruk)的書中曾提到了西藏。14世紀初,馬可·波羅(Marco Polo)在他的游記中記載了西藏的宗教與風俗。17世紀,基歇爾(Ahtanasius Kirhcer)根據(jù)白乃心(Johannb Gureber)的資料和自己淵博的知識及豐富的想象,寫成《中國圖說》[7]。1786年,俄羅斯旅行家葉夫列莫夫(Efremov F.S.)的《漫游和奇遇》中的“西藏”一節(jié)專門論述了拉達克地區(qū)藏人的語言、風俗以及飲食起居等。1854年,法國遣使會傳教士古伯察(Evariste Hue)的《韃靼西藏旅行記》以法文出版……這些文獻都對西藏的風俗、宗教、社會等有記載,以外文寫成,而且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們均為以外文記載的藏族典籍。
藏族除了豐富的書面文化或文學傳統(tǒng)外,還有更多流光溢彩、色彩紛呈的口傳智慧,包括史詩、民間故事、民謠、諺語、謎語等。藏族知名作家阿來曾說“……那些在鄉(xiāng)野中流傳于百姓口頭的故事反而包含了更多的藏民族原本的思維習慣與審美特征,包含了更多對世界樸素而又深刻的看法……”[8](P153)因此,口傳典籍更能反映藏民族的文化內(nèi)核。
膾炙人口的《格薩爾》史詩不僅是口傳典籍的典型代表,也打破了西方國家“中國無史詩”的謬論,更在2009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豐富的民間口傳故事,是藏族民間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各種神話、鬼怪、傳說等。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歌謠隨處可見,有六音節(jié)自由體、六音節(jié)多段體、七音節(jié)自由體、多段回環(huán)體、六音節(jié)四句體、問答歌等。而諺語、格言警句、謎語等更是俯仰皆拾而又意蘊深遠、妙趣橫生,這些均為藏族口傳典籍的杰出代表。
藏族典籍的多樣記載方式?jīng)Q定了其翻譯也有多種路徑??傮w而言,其翻譯路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早期的藏族典籍主要是由大食、印度、漢地傳往藏族地區(qū)的苯教典籍。傳入后,這些典籍在藏族地區(qū)各小邦之間通過翻譯傳播,達哇才讓在《藏族翻譯史概述》中寫道: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6世紀,先后出現(xiàn)了“世界六莊嚴”“象雄、藏族四賢者”“翻譯苯教經(jīng)典之九大譯師”“苯教十二大賢者”等[9]。《西藏王統(tǒng)記》也記載:苯教祖師辛饒誕生于達瑟沃隆仁地方,他將象雄文經(jīng)典《八大元》等譯成了藏文[10](P57)。而各小邦的語言與藏文屬于同一語言中的不同方言,因此,他們之間的翻譯屬于同一語言內(nèi)的語內(nèi)翻譯。那么早期的藏族典籍翻譯路徑主要是藏族地區(qū)各方言之間的語內(nèi)翻譯。
藏漢翻譯指的是藏族典籍從藏文到漢文的翻譯,包括藏文直接到漢文的翻譯及藏文到外文再到漢文的翻譯。幾乎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藏族典籍的漢譯發(fā)生。早在青藏高原統(tǒng)一之前就有象雄文到漢文之間的典籍翻譯,《西藏本教源流》中這樣記載:“……列黨芒布為漢地的辛布祖拉格華格、貝如贊二位進行講解并從此在漢地得到弘揚……”[11](P151)吐蕃時期,僅著名譯師法成就將近十卷藏文佛教典籍譯為漢文本①。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更多的藏族典籍都有了漢譯本,如《青史》《格薩爾》《倉央嘉措詩歌》《四部醫(yī)典》等等,而且每一部典籍不止一個漢譯本。藏文譯為外文再譯為漢文也較為常見,如英國的托馬斯(Tomas,F(xiàn).W.))根據(jù)敦煌文獻,將藏文古籍《東北藏古代民間文學》譯為英文,李有義和王青山又將其從英文譯成漢文本。
藏民翻譯指的是藏族典籍從藏文到國內(nèi)其他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翻譯,也可稱作藏族典籍的民譯。藏族典籍的民譯主要是藏蒙、藏滿及藏文到周邊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翻譯。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qū)后,許多藏傳佛教典籍由藏文譯為蒙文,如章嘉·貝乳則召集當時京城中的頂尖學者,把《丹珠爾》由藏文譯成蒙古文。而藏滿文之間的典籍從清太宗時期的大乘佛經(jīng)翻譯就開始了。藏文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之間的翻譯有藏文到東巴文、藏語到普米語、藏文到土族語、藏文到西夏文等語種之間的翻譯。藏族典籍的民譯有時并非只有一重翻譯活動,有時還會出現(xiàn)從A語言到B語言,又從B語言再到C語言之間的連續(xù)翻譯,如章嘉·貝乳則主持將《丹珠爾》譯為蒙文本后,又從蒙文本譯出了滿文本。
藏外翻譯指的是藏族典籍從藏文到外文的翻譯,包括三種方式:1、藏文直接譯為外文;2、藏文先譯為漢文再譯為外文;3、藏文譯為第一種外文然后再譯為第二種、第三種……外文等。藏族典籍的外譯同樣歷史悠久,《西藏本教源流》這樣記載:“……由達瑟木雜扎華爾、赤托巴爾雜、賀禮巴爾雅等三位譯師為達瑟的塞邦鄧、杰爾祖普、木祖黨仁、木萬旦、木卡黨南、木杰白瓦格瓊等六位進行翻譯;他們又……,印度的辛布麗夏,克什米爾的辛布扎瓦梅日尖,托蓋爾的辛布巴旺香香,勃律的德乃羅嘉等人講解并通過他們進行翻譯……”[11](PP151)近代以來,更多的藏族典籍被譯為外文本,如《格薩爾》就有俄文本、德文本、法文本、英文本等。藏文本經(jīng)漢文本再譯為外文本也時有發(fā)生,如李正栓的藏族典籍系列譯本均以漢文譯本為源文本再將其譯為英文本。藏文譯為第一種外文再譯為第二種譯文的,如達維·妮兒(Alexandra David-Neel)的《嶺·格薩爾超人的一生》,先由藏文譯為法文,后又從法文譯為英文。
漢藏翻譯指的是將以漢文記載的藏族典籍譯為藏文文本的翻譯路徑,如《南結甲那瑪》本來就以漢文創(chuàng)作,將其譯為藏文或者藏族地區(qū)的各種方言,都屬于漢藏翻譯。再如將漢文史籍中有關藏族地區(qū)的記載譯為藏文也屬藏族典籍的漢藏翻譯。漢外翻譯指的是將以漢文記載的藏族典籍譯為外國語言文字,如將現(xiàn)代作家阿來以漢語創(chuàng)作的《塵埃落定》譯為英語就屬于漢外翻譯。另外漢族史籍中有關藏族的章節(jié)譯為外文后,也屬于藏族典籍的漢外翻譯。
以外文記載的藏族典籍的翻譯路徑包括外藏翻譯、外漢翻譯和外外翻譯。外藏翻譯指的是將由外文書寫的藏族典籍譯回藏文本的翻譯路徑。如戈爾斯坦(Melvyn C.Goldstein)整理并英譯了1949年前的拉薩“街謠”,將這些英文歌詞譯回藏文,就屬于外藏翻譯。外藏翻譯除了外語到藏文之間的直接翻譯,還會出現(xiàn)外語文本譯為漢語文本,再從漢語文本譯到藏語文本的現(xiàn)象。外漢翻譯指的是將以外文記載的文化典籍翻譯為漢文版本,如將《馬可·波羅游記》中有關西藏的部分譯為漢文本。外外翻譯指的是以一種外文記載的藏族典籍翻譯成另一種外文版本的翻譯形式,如將塞繆爾·特納(Samuel Turner)以英文撰寫的、發(fā)表于1800年《扎什倫布寺訪問記》譯為法文版。
口傳典籍均為以藏文記載的文化典籍,從語言上看,藏漢、藏民、藏外翻譯均會出現(xiàn)。而從記載方式看,口傳典籍的翻譯路徑有口傳到口傳及口傳到文本兩種路徑??趥鞯娇趥鞯姆g指的是原來供演唱或歌頌或吟誦的內(nèi)容,被翻譯成其他語言后,依然可以演唱、歌頌或吟誦,如將用藏語演唱的《格薩爾》翻譯為可以演唱的蒙古語或土族語等語種的史詩②;而口傳到文本的翻譯指的是原來用來演唱或歌頌或吟誦的內(nèi)容,被翻譯成其他文字后,將可以表演的內(nèi)容轉換為書面文本,如圖齊(Giuseppe Tucci)的《甘孜地區(qū)和西部西藏藏族民歌集》在編撰過程中整理了許多藏族地區(qū)流傳的民歌,部分民歌在整理的過程中就經(jīng)歷了口傳到文本的轉換。此外,1958年,中央有關部門提出的出版少數(shù)民族三選一史(民歌選、民間故事選、文學作品選和文學史)計劃,也推動了對藏族口傳典籍的書面化。
藏族典籍的多種翻譯路徑,決定了其翻譯現(xiàn)象也多姿多彩。藏族典籍翻譯呈現(xiàn)出來的總體面貌是“多頭并進”,這是王宏印分析《倉央嘉措詩歌》的翻譯路徑和方法時提出的一個概念,其含義是:
1、同一作品在不同的地區(qū)以不同的語言同時會陸續(xù)翻譯成不同的文本;
2、由于譯者、媒介與翻譯觀念的不同,所呈現(xiàn)出來的翻譯樣式也不相同;
3、不同文本所呈現(xiàn)的借鑒關系也可能十分復雜,不容易說得清楚。[12](P170)
但用其來概括藏族典籍翻譯的整體面貌也極為恰當。不管是文學典籍還是史學典籍,不管是宗教經(jīng)典還是口頭文獻,其翻譯均能完美地體現(xiàn)出這幾點。僅以《格薩爾》為例,目前為止,其譯本就有蒙譯、滿譯、漢譯、俄譯、法譯、德譯、英譯等眾多語言的譯本,其中僅英譯本就多達14種,漢譯本也不斷出現(xiàn)新的譯本;目前所見譯本,呈現(xiàn)出來的翻譯樣式也不盡相同,有節(jié)譯、編譯、選譯等;譯本面貌也各有特色,有傳教色彩明顯的、有以傳播藏族文化為目的的、還有破壞民族團結的;而這些譯本之間的借鑒關系,有的可以理清,如艾達·澤特林(Ida Zeitlin)譯本對德譯本的借鑒,但大多數(shù)譯本之間的借鑒關系還不甚明晰。其他藏族典籍的翻譯基本和《格薩爾》翻譯呈同樣現(xiàn)象。在“多頭并進”的總體面貌下,藏族典籍翻譯還產(chǎn)生了許多特殊的翻譯現(xiàn)象,其中典型的有:
轉譯指的是將一種翻譯的文字,再翻譯成另一種文字,轉譯通常發(fā)生在原文本不易獲得或不懂原文本語言的情況下。多次轉譯指的是將轉譯文本再次翻譯成以另一種不同文字記載的文本的翻譯活動。藏族典籍的多次轉譯現(xiàn)象非常頻繁。如《西伯利亞藏文抄本釋讀》原為在額爾齊斯河流域的阿卜賴寺(Ablai-yin Kyit)中的一些藏文抄本,后來阿旺·彭措將其第一頁譯為蒙文,并用蒙文字母標注了發(fā)音。俄羅斯外交部譯員彼得·斯米爾諾夫(ПетрСмирнов)將阿旺·彭措的譯文翻譯成俄文。這個俄文譯本后來又被譯成拉丁文本,于1747年連同蒙文原稿一同發(fā)表[13]。而《薩迦格言》的翻譯則呈現(xiàn)從藏文本譯為英文本,再由英文本譯為法文本,然后由法文本譯為德文本的現(xiàn)象?!陡袼_爾》也曾出現(xiàn)藏文本譯為蒙文本,蒙文本譯為俄文本,俄文本譯為德文本,德文本又部分譯為英文本的現(xiàn)象。
“母語回歸”指的是將用“異語”寫作的文本翻譯成“母語”書寫的文本[14]。“異語”有不同語系間的“異”及同一語系內(nèi)不同語言之間的“異”之分,因此“母語回歸”也有不同語系間的回歸和同一語系內(nèi)部的回歸之分。將用英文創(chuàng)作的《京華煙云》譯為漢語版,屬于不同語系間的“母語回歸”;將用漢語創(chuàng)作的《塵埃落定》譯為藏文,屬于同一語系間的“母語回歸”。這兩種回歸在藏族典籍翻譯中都有體現(xiàn)。隨著我國藏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用外文書寫的藏族典籍,如《西藏的貴族》《吐蕃統(tǒng)治的敦煌》《西藏的噶倫協(xié)札旺曲結布》等被譯為漢語,這屬于不同語系間的“母語回歸”,而且屬于“半母語回歸”,因為外譯漢雖然回到了漢藏語系,但沒回歸到所描述場景的常用語藏語。而將漢文典籍中記載有關藏族古代社會的章節(jié)譯為藏文本,就屬于同一語系內(nèi)“母語回歸”。
原本再現(xiàn)指的是在原本無法看到的情況下,通過語際轉寫,使原本顯現(xiàn)的過程。語際轉寫指的是把一種語言的文字結構用另一種語言表示出來的轉換方式,如把藏文用拉丁文轉寫出來。這樣的轉寫只是將藏文的文字構成用拉丁字母表示出來而不是翻譯其意思,因為這些拉丁字母沒有形成拉丁文?!抖鼗捅就罗瑲v史文書》的藏文本便是王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雖然《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有藏文本,但其藏于法國巴黎,王堯無法看到原本,他只能看到其拉丁轉寫。后來王堯將這些轉寫逐字還原,形成了藏文原本,使無法看到的原本得以重新面世,形成原本再現(xiàn)。原本再現(xiàn)有兩個條件:1、確定有原本存在,但因各種原因原本無法看到;2、有原本的拉丁或其他語種的轉寫。原本再現(xiàn)可以視作古本復原的另一種形式。古本復原指的是在原作喪失的條件下,尋求用原有語言翻譯出來以求恢復作品原貌的翻譯過程[15](P235)。蒙古族翻譯家用蒙古語畏兀體從事的《蒙古秘史》的翻譯,屬于通過語音恢復原本的情況,而王堯譯《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則是通過字形恢復原本。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原本再生指的是原本喪失的條件下,通過語言轉換,重構原本的過程。當然重構出來的原本和最初的底本并不完全相同,但其大致可以反映原底本的精髓,再生原本可以看作原底本的轉世重生。原本再生與古本復原(原本再現(xiàn))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產(chǎn)生的文本并不是和原文本一模一樣的文本,而是大致反映其精髓的文本;而后者產(chǎn)生的文本與原文本一模一樣?,F(xiàn)今的漢文本《解身密經(jīng)疏》就是經(jīng)原本再生后得到的文本,據(jù)劉忠記載:《解身密經(jīng)疏》,最初是唐初新羅(今朝鮮)王子圓側在長安西明寺,聽玄奘大師講解此經(jīng),以記錄寫出此經(jīng)的疏譯,當時在佛界流傳。傳到沙洲后,由法成將其譯為藏文。漢文本后來失傳,不復見到。清代末年居士楊仁山訪問日本時,雖曾見到此經(jīng)疏的殘本,但已缺數(shù)本。后來觀空法師費時三年,從藏文譯本中四譯為漢文,使之成為全本。[3](P108)這樣,喪失的漢文本《解身密經(jīng)疏》就在原本喪失的條件下,通過翻譯使其重生。此外,現(xiàn)今許多印度梵文經(jīng)典已經(jīng)喪失,但可以在藏文本中獲得它們的思想精髓,通過翻譯這些藏文本,可以使已經(jīng)喪失的梵文經(jīng)典獲得新生,如《因滴論》的梵文便是這樣轉世重生的?!兑虻握摗吩瓉碛需笪谋荆湟呀?jīng)失傳,厄恩斯特·斯坦因·凱爾勒(Ernst Steinkellner)以藏譯本為依據(jù),從注疏及今存其他梵本中搜尋并摘出引文及其相應文句,構成該論的主體部分,將殘缺部分根據(jù)藏譯本還譯成梵文,使原梵文本轉世重生。
《〈論語〉的哲學詮釋》中將“往復翻譯”定義為:一種中文典籍被翻譯成英文,并附上了翻譯者大量的注釋,如果此一類著述再被翻譯為中文刊行,差不多是經(jīng)歷了“中文-英文-中文”的往復循環(huán),在較為寬泛的意義上,則可以理解為兩種語言之間的“往復翻譯”[16](P325)。此定義中強調(diào)的“附上翻譯者大量的注釋”旨在強調(diào)由A文本譯成的B文本,并不僅僅包括A文本原本的內(nèi)容,而是有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在內(nèi),由B文本譯回以A語言表述的文本已經(jīng)不再是原來的A文本,而是以原來的A文本為主體,另外增加了B文本譯者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A’文本。《月王藥診》的翻譯便有這樣的歷程?!对峦跛幵\》的藏文本是以漢文醫(yī)學著作為藍本,有譯有編,增加了許多藏醫(yī)經(jīng)驗而編成的,毛繼祖又以藏文本為原本將其譯為漢文本,這樣《月王藥診》就經(jīng)過了“漢文→藏文→漢文”這樣的循環(huán)往復,形成一個與原來的漢文底本相比,增加了或減少了若干內(nèi)容的新文本,這樣的新文本對中醫(yī)具有反哺作用。
口頭文獻書面化指的是原來用于表演或吟誦的內(nèi)容,經(jīng)過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后,實現(xiàn)了從口譯到筆譯的轉換。藏族典籍中有許多起初用來表演的內(nèi)容,如《倉央嘉措詩歌》,最初是可以歌唱的,但在演唱的過程中有人根據(jù)演唱內(nèi)容將其用另外一種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就出現(xiàn)了翻譯中的口頭文獻書面化。但書面化的文本的原文本有時并非僅來源于口頭記載,而是口頭記載和書面文獻的相互補充?!秱}央嘉措詩歌》并非孤例,《格薩爾》、藏戲、藏族民歌等在翻譯過程中均產(chǎn)生過口頭文獻書面化的現(xiàn)象。
漢字借音指的是用漢字為其他語言或方言注音的現(xiàn)象。中國翻譯史上有許多以漢字為少數(shù)民族語言或方言注音的典型案例,如《越人歌》原文并非以漢語書寫,而用的是古代越國的語言,《善說篇》用32個漢字來記錄它的古越語發(fā)音: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踰滲惿隨河湖[17]。藏族典籍翻譯中也有這種現(xiàn)象,如佛經(jīng)《阿彌陀佛》的藏文卷中,文本以藏文記錄,但這些藏文借用漢字來注音,形成了同一文本中即有藏文表意又有漢文表音的奇觀。與《越人歌》不同的是,《越人歌》的文本里只有一種文字,即表示古越語讀音的漢字;而《阿彌陀佛》中有兩種文字,既有表意的藏文,也有表音的漢文。
多元共現(xiàn)指的是在翻譯中以各種元素來呈現(xiàn)原文的形式及內(nèi)涵的翻譯方式,這些元素有些表音、有些表意、有些表形。最常見的多元共現(xiàn)是多語共現(xiàn),即在同一個文本的翻譯過程中,用不同的語言符號來體現(xiàn)原文的形式及內(nèi)涵,如于道泉的《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情歌》翻譯中就有:國際音標拉薩話記音;對字漢譯;漢語直譯;原文拉丁字母轉寫;拉薩話記音拉丁字母轉寫;對字英譯;英文直譯,外加藏文原文。這樣就形成了以多種文字,從音形意三方面全方位翻譯原文本的奇觀。此外,意形共現(xiàn)也出現(xiàn)藏族典籍翻譯中,如毛繼祖等翻譯的《宇妥本草》,除了將藏文譯為漢文外,還增加了藏文原文中沒有的藥物圖像,作為圖鑒,使得所譯內(nèi)容更為清楚明了。
藏族典籍是中華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研究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非凡的實踐意義。首先,研究藏族典籍翻譯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及其產(chǎn)生的特殊翻譯現(xiàn)象,能夠推動翻譯學科發(fā)展;同時,也能拓展藏學、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領域。其次,藏族典籍翻譯研究本身也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典籍的有效手段。藏族典籍翻譯研究離不開對藏族典籍的梳理和挖掘,而梳理和挖掘能使這些典籍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再次,藏族典籍翻譯研究離不開對其形成方式的探索,而其形成史本來就是活生生的漢藏交流交融交往史,對其形成方式的探尋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許多有力的證據(jù)。另外,藏族典籍翻譯研究本身就是對國外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散布的“藏族文化毀滅論”的有力反擊。而對譯本的研究能為不同意識形態(tài)下的譯本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定位,有利于正本清源、去蕪存菁,延續(xù)人類的智慧精髓。然而藏族典籍的概念厘定及翻譯路徑、翻譯現(xiàn)象分析只是該研究的起點,其翻譯史、譯者、翻譯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等,都是更具學術意義及應用價值的研究課題,期待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早日出現(xiàn),為學科發(fā)展、民族團結、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及人類智慧的延續(xù)做出更多的貢獻。
[注 釋]
①法成由藏文翻譯為漢文的典籍有: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1卷。2.《諸星母陀羅尼經(jīng)》。3.《薩婆多宗五十論》。4.《菩薩律儀二十頌》。5.《釋迦牟尼如來象法天盡之記》。6.《大乘無量壽宗要經(jīng)》。7.《大乘四法經(jīng)》1卷。8.《大乘四法經(jīng)釋》(世親菩薩作)1卷。此外,他還將佛經(jīng)《八轉聲頌》,由梵文譯為漢文。823年在拉薩樹立的“唐蕃會盟碑”上,作為吐蕃一側的負責官員,管·法成參加了會盟,并在碑上署名落款。
②我國古代藏族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英雄史詩《格薩爾》何時被譯為蒙古語、土族語、裕固語、撒拉語等民族語言的,已無從查證。但從土族、東裕固族、撒拉族當代藝人先用藏語吟唱史詩的韻文部分,再用本民族語言進行解釋、敘述的情況看,口譯是這部史詩他民族化的必要過渡。(扎西東珠.談談《格薩爾》翻譯的幾個問題[J].中國翻譯,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