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濤 李春峰
( 1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保健所 , 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 2 呼和浩特市衛(wèi)健委 )
隨老齡化不斷發(fā)展,老年患者身體多個器官功能均處于下降趨勢,免疫力和防御力較差,稍有外力即能引發(fā)骨折,而以髖部骨折最為常見。相比較其他骨折部位,髖部骨折疼痛更為劇烈,對護理需求亦是更為嚴格。以往臨床護理多重視疾病護理,忽視人性化服務,對疼痛關注度極低,從而導致術后機體難以忍受疼痛,影響治療效果[1]。精細化護理是將患者當做護理主體,通過強化護理人員服務意識,繼而提升患者滿意度的一種新型看護方式。本院對33例髖部遭受骨折的老年患者運用精細化護理,并將護理成果與對照組進行比對,下面就護理過程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時間段本院接診的66例髖部遭受骨折的老年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簽署知情書;無認知障礙;通過臨床多項診斷確診為髖部骨折。排除標準:伴有血液系統(tǒng)疾病;心腎等器官嚴重病變;遵醫(yī)行為較差;近期行抗病毒治療者。以分別抽樣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33)和觀察組(n=33),對照組男有20例,女為13例;年齡區(qū)間60-79歲,均齡(68.4±1.2)歲;觀察組男為19例,女有14例;年齡在61-78歲之間,均齡(70.2±0.3)歲。對2組患者組間基線資料進行獨立樣本檢測比較,P>0.05,存在比較價值。
2 方法:對照組以常規(guī)護理為主。就診后給予患者疾病教育,講述骨折致病因素與手術方法,以此打消患者心理疑慮;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闡明術后恢復事項,并指導其盡早運動,促進身體康復[2]。觀察組采取精細化護理。(1)術前精細化干預:全面掌握患者病況、精神狀態(tài)、臨床表現(xiàn)等,同時了解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是否處于正常狀態(tài),為手術過程中有可能發(fā)生的一切不良問題做好防治準備,備好相關搶救物品與工具,保證手術有序開展。(2)心理干預:大量研究報告證明,髖部骨折后,老年患者大都存有抑郁、不安、懼怕等消極心理,對術后效果極為擔心,這一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會延緩手術進程,進而致使手術效果降低。基于此,護理人員需重視與患者交談和溝通,時刻注意其心理動態(tài),與其構建友好的護患關系,采取耐心、親切的態(tài)度告知患者手術流程、手術室環(huán)境及術后并發(fā)癥,以便預先做好應對措施。同時鼓勵家屬多關愛患者,予以患者情感支持,從根本上提升對手術的自信,削弱消極情緒,提高依從性,確保手術效果[3]。(3)飲食干預:飲食精細化護理是保證患者身體正常能量所需、加快骨折部位愈合的主要干預方式,護理人員需合理安排患者日常飲食,鼓勵其進食高纖維與高維生素食品,為身體供應必要營養(yǎng)。術后當天予以患者流食,1-2天可給予促消化、清淡食物,后續(xù)逐漸過渡為普通飲食。(4)臥床干預:臥床靜養(yǎng)期間,指導患者取平臥位,患側(cè)肢體盡可能外展,向健側(cè)翻身;加強病房巡視,觀察患者是否存在因體位受限而引發(fā)血液瘀滯的現(xiàn)象,若存在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應立即向醫(yī)生反饋并及時處理。(5)功能鍛煉:術后1-4天可指導患者行功能康復鍛煉,臥床時實施股四頭肌功能訓練,幫助其身體恢復,后續(xù)結合康復狀況,開展平衡訓練[4]。
3 觀察指標:(1)比較2組疼痛評分及心理狀況。采取VAS模擬量表對2組疼痛狀況實施評估,分值10分,得分越低者疼痛程度越低;同時應用SAS、SDS測量表評估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實行10分制,分值越低心理狀態(tài)越好。(2)對2組滿意度與并發(fā)癥實施評比。以院內(nèi)自制滿意度量表評價護理后2組滿意度,采取百分制評價原則,分為滿意80-100分、基本滿意60-80分和不滿意60分以下3項內(nèi)容,總滿意度=滿意度+基本滿意度。記錄2組術后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情況[5]。
5 結果
5.1 2組疼痛評分及SDS、SAS評分比較:觀察組SDS(3.58±1.14)分、SAS(3.12±1.28)分及VAS(4.25±1.07)分較對照組(6.28±1.58)分、(6.87±1.14)分及(8.08±1.19)分降低效果更具差異性,t1=7.9608,t2=12.5679,t3=13.7484,存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5.2 2組滿意度評比: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十分滿意、滿意與較滿意及不滿意分別15例、10例、7例、1例,總滿意度達96.97%,對照組十分滿意、滿意與較滿意及不滿意分別12例、8例、7例、6例,總滿意度達81.82%,相比較對照組,觀察組總滿意度提升效果顯著,x2=3.9952,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5.3 2組并發(fā)癥對比:干預后,觀察組壓瘡1例、下肢靜脈血栓0例,對照組壓瘡3例、下肢靜脈血栓4例,觀察組并發(fā)癥3.03%,相比于對照組降低幅度21.21%更為顯著,x2=5.1207,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髖部骨折可影響老年患者日常生活,降低其自護能力,據(jù)報道,高于80歲髖部遭受骨折者實施保守診治時1年內(nèi)死亡率高達50%以上。近幾年,隨醫(yī)學技術與醫(yī)療服務不斷發(fā)展,髖部骨折診治方式發(fā)生了較大轉(zhuǎn)變,手術成為了主要診治方式,可縮短臥床時間,降低壓瘡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并且亦能促進骨折早期愈合,但手術有創(chuàng)性特征使得臨床必須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積極護理干預,以確保手術效果[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疼痛VAS評分與SAS、SDS評分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提示髖部骨折患者行精細化護理可改善其負性情緒,減輕軀體疼痛,提升依從性,促使骨折早日愈合。精細化護理屬于目前臨床常用于術后護理的新型干預模式,結合先進的康復理念開展護理干預,從不同階段對患者實施護理,最大限度滿足其護理需求,搭建良好護患關系。同時于髖部骨折護理中引進精細化護理,可增強護理人員護理意識,樹立主動服務、積極幫助的護理原則,盡可能消除一切隱患,降低不良因素影響,最大限度保證患者生命健康。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壓瘡等并發(fā)癥較對照組明顯較少,證明精細化護理可實時監(jiān)測患者所有動態(tài),能夠減少手術及術后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有助于患者更好康復。此外,通過精細化護理,有效降低了護患糾紛,提升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有利于醫(yī)院護理綜合水平提高[7]。
綜上所述,老年髖部骨折采用精細化護理效果良好,可減輕軀體疼痛,降低并發(fā)癥,且能促進滿意度提升,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