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語
(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江蘇南京210095)
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桐城派在清代名震一時。姚門四杰為其一個代表。姚門四杰是指姚鼐門下學術造詣比較高的四個人,學界對于這四個人的考辨分為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是姚瑩的《惜抱先生與管異之書跋》,其文曰:“當時,異之與梅伯言、方植之、劉孟涂稱‘姚門四杰’。”[1]他將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劉開認為是姚鼐門下四大高徒。另一說法是曾國藩,他認為:“姚先生晚而主鐘山書院講席,門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異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東樹植之,姚瑩石甫。四人者,稱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傳授徒友,往往不絕。”[2]認為姚門四杰應是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姚瑩。本文所講的姚門四杰是指姚瑩、管同、梅曾亮、方東樹四人。
人們熟知姚門四杰往往是由于他們在散文詩歌方面的創(chuàng)作。而學界對于姚門四杰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其文學作品和人物生平研究。四人在文學上都提倡桐城派先輩的“義理、考證和辭章”。在此基礎之上,他們還提倡文章要“因時而言”,主張經(jīng)世致用,使桐城派的發(fā)展適應了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界對桐城派民本思想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張元的《桐城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研究》[3]是為數(shù)不多的研究之一,文章介紹了桐城派代表人物的民本思想及其內(nèi)涵,其中就講到了姚瑩的民本思想。盧佑誠《梅曾亮“民傭”思想述論》[4]一文則重點介紹了梅曾亮的民傭思想。陳連營《管同及其學術思想》[5]研究了管同學術上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傾向,特別是管同通過其文學作品關注社會,關注人民疾苦的經(jīng)世思想。未發(fā)現(xiàn)學界對方東樹民本思想專門研究的文章,只是偶有提及,例如周中明《桐城派研究》[6]一書中對四人思想作了一個簡單介紹,其中對于方東樹和姚瑩的介紹較為詳細,但對梅曾亮和管同的介紹就相對較少??傊?,從文學角度研究姚門四杰文章較多,重點關注其文學作品價值及其體現(xiàn)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且個案研究較多,宏觀研究不足。本文擬對姚門四杰的民本思想作總體研究,進而發(fā)掘其思想的重大歷史價值。
古訓云:“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7]強調(diào)民眾對于國家,飲食(基本的生活保障)對于民眾的極端重要性?!耙悦駷楸尽钡乃枷胍虼艘渤蔀闅v代帝王所遵循的基本價值取向。同樣各個朝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也以此為基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命題。姚門四杰作為桐城派在近代的代表人物,其重民思想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1.民為邦本
為官時的姚瑩因務實為民而廣受贊頌。他說:“民氣不伸,怨必積矣?!惫賳T應該勤勤懇懇,為政務實,切實處理好人民的事情,為人民主持公道。因此,他說:“余與鎮(zhèn)軍郡守,亦各思其咎,益修政事,以伸民氣而定民志,庶可寡過而安。”[8]從中可以看出,姚瑩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民眾的力量,認識到為官應將人民放在重要位置,只有民眾安定,社會才會安定。
管同也認識到“民為邦本”的真諦。林清、李文成起義,曾令清王朝統(tǒng)治者為之一震。他對這次起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他說:“國家承平百七十年矣,長吏之于民,不富不教而聽其饑寒,使其冤抑,百姓之深知忠義者蓋已鮮矣。天下幸無事,畏懼隱忍無敢先動,一旦有變,則樂禍而或乘以起。”為此他建議:“今日之賊,不患其聚而患其流,今日之兵,不患其戰(zhàn)而患其守。惟人心固而后守備堅,守備堅而后賊勢敗。公宜告三省長官,急講民事,利民者行之,害民者去之,其官吏之殃民者急罪而罷之。”[9]531他的這種主張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社會動亂的主要根源。其原因就在于朝廷官員不了解民間實情,不關注民生,不關心老百姓的死活,還橫征暴斂,加重對百姓的賦稅征收,缺乏對百姓的教化,從而人民的忠義觀念開始變得淡薄,一遇到起義便一哄而起。因此他建議各省長官應該關注民事,將危害人民利益的去掉。
梅曾亮在《民論》中說:“當漢之盛時,凡鄉(xiāng)射、大儺、都肆鄉(xiāng)會,皆太守與縣令親之,猶古法也。法之廢,其東漢之衰乎?嗟夫!此黃巾米賊之禍所以起而不可禁也。夫民所樂趨之事而不為利導之,草野之間,必有因民之欲竊吾意以售其奸者。”[10]3梅曾亮在這里將西漢和東漢做了一個對比,指出了西漢繁盛時期的官吏與官吏,官吏與地方百姓之間的關系是親近的。而東漢時期則不是,農(nóng)民起義不斷,盜賊四起,民不聊生。究其原因是人民所想要做的事情,官吏沒有很好的指導人民,所以人民就起而反抗,東漢滅亡。梅曾亮在這里也表達了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只有維護好人民的利益,國家才會穩(wěn)定。
方東樹在他的《大意尊聞》中寫道:“蓋民安而后國安,國安則君自安,一定之理,若夫徒知利國而不利民,不顧民之水火疾痛,而曰吾固以利國奉君也,譬掘根焦土而求種獲,必不得矣,卒之民亡而國遂受其大敗。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利害次第之實理也?!盵11]方東樹的這段話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國家—人民—君主”三者之間的關系。只有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家才會安定,國家安定之后,君主才會安心。而且還借助孟子“民貴君輕”的思想來指出為官者關注民生,關心人民疾苦,視人民為國家根本,只有人民生活富裕,國家才會興旺。
2.治吏安民
官吏是君主治理百姓的有力助手,要使人民安居樂業(yè),整治官吏就顯得非常重要。官吏欺壓百姓、橫征暴斂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造成了百姓和官吏的矛盾激化,清末農(nóng)民起義不斷,危及社會穩(wěn)定。因此,從維護王朝穩(wěn)定的角度出發(fā),姚門四杰提出了調(diào)整官民關系,處理官民矛盾,同時要求官吏清正廉潔、秉公執(zhí)法。
姚瑩為官清廉,為民作主,從不妄取民間一文錢財。他在平和縣任知縣時,“每親臨四鄉(xiāng),皆自出費用,即有圍捕,亦以身先,未嘗輕假營伍,所至不驚,民無擾攘。”[12]74所以在他離開平和縣的時候,這里的百姓都非常不舍,姚瑩在此任職從不拿這里百姓的一針一線,還同這里的百姓共同謀求發(fā)展,發(fā)展當?shù)氐慕?jīng)濟,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提高。他在對待官吏和人民的態(tài)度上有句名言:“為吏而曰民惡者,其人必非良吏;為將而曰兵惡者,其人必非良將?!盵13]在這里他將所有的罪責全部歸結于官吏而不是百姓。他還說:“官有一善,則群相播頌而悅服;官一不善,則群相詬誶而為奸欺。”[14]407他認為地方之所以有盜賊是因為官吏沒有處理好與人民的關系,所有的盜賊都是由百姓流亡轉化而成的。在治吏安民上,他著重強調(diào)了官吏的責任,將官吏作為矛盾的源頭。
管同的《擬籌積貯書》一文,對當時朝廷糧庫儲備的空虛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質(zhì)疑,他說:“當乾隆中歲,京倉之粟陳陳相因,以數(shù)計之,蓋可支二十余歲,乾隆之去今時既未遠,加以數(shù)十年內(nèi)未闕一州,未損一縣,未加一官,未增一卒,何以曩者備二十歲而有余,今則僅支一年而不足?”[9]532在他看來,朝廷糧食儲備空虛其主要的原因是上層貴族官吏的腐敗貪污和寄生階層的膨脹所造成的。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貴族官吏出發(fā),裁減匠役,減少王侯子孫的俸祿,以此來解決這個問題。管同還看到了清王朝在軍事上的弊端,他說清政府對于士兵的訓練不夠,使士兵在國家遇難的時候,拿起武器卻不知道如何使用,打起仗來都畏手畏腳。面對這一慘狀,管同提出國家統(tǒng)治者應該要加強士兵的軍事訓練,否則軍隊頹廢,士兵臨陣脫逃的現(xiàn)象將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
梅曾亮在他的《柏枧山房詩文集》中說到,“循吏者,心乎民而已?!盵10]162即在朝為官者要時時刻刻心系百姓,將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應該有一己之私。其實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處處可見他的惠民、憂民的思想。如在《題還珠圖》中梅曾亮滿懷深情地講述了同年黃宅中為貧民竭盡心志辦實事的故事?!逗投\冰詞樂府書后》記載朱尚齋在宣城時遇水災,如何救災的事?!肚浶颉酚浬疥柪钪g先生阻丈田事,就是憂民的實例。他在《栗恭勤公家傳》中說:“遇災年,放稅振谷,以實惠民,不以上官意為損益?!盵10]200這些實例無不表現(xiàn)了梅曾亮關注社會,關心人民疾苦的民本思想。
方東樹一生雖然沒有考取功名,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國計民生”。他對當時腐朽衰敗的統(tǒng)治進行了尖銳的批判。他不僅對朝廷吏治腐敗問題進行抨擊,而且就科舉、漕運、邊防、軍事等眾多方面予以揭露批判,并就這一系列問題提出自己的建議,希望得到朝廷的重視。在學問上,他對文人士大夫提出了做文章不在于追求辭藻完美,也不在于追求訓詁考據(jù),而在于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注國計民生。對于社會中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等都要成為他們關注點。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達到國泰民安。
“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15]這是《尚書·大禹謨》中的一句話。它強調(diào)養(yǎng)育民眾是君主的一項重要政事。養(yǎng)育民眾是統(tǒng)治者得到民心的重要方法,也是國家安定的基礎。只有人民衣食無憂,社會才能安定和諧。朱元璋曾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此有國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盵7]民生問題是統(tǒng)治者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問題。姚門四杰更是從行政實踐方面踐行傳統(tǒng)養(yǎng)民思想并有所發(fā)展。
姚瑩在噶瑪蘭任職期間,在經(jīng)濟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田園賦復奏核定;建造城垣衙署,取用民人田園,應換給埔地;奏銷限期,應照部議奏定;倉谷儲備二萬石;加留余埔番租,官應為經(jīng)理;設防隘守生番;東勢未墾頂、二結鹿埔等地,應請暫免報升,以紓民困;西勢未墾地,應請緩報升科;民人承種田園,毋庸換給司照以蘇民困等等?!盵16]這一系列經(jīng)濟措施,使噶瑪蘭地區(qū)的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使人民擺脫了原始的生活。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也改善了當?shù)匾靶U的民風民俗,破除封建迷信,使人民得到很好的教化。
對于清朝臺灣移民中的游民問題,姚瑩通過實地考察,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提出了聯(lián)莊收養(yǎng)游民的政策。他讓本莊的游民登記造冊,讓體壯者保護本莊的安全,巡守本莊,體弱者從事雇工,看守田園門戶。讓本莊之人供給飯食,湊錢收養(yǎng)游民,而非官府出資本供養(yǎng)。這就實現(xiàn)了以民養(yǎng)民,以工代賑,從而解決了游民溫飽問題,從根本上消除了臺灣游民現(xiàn)象。
嘉慶道光年間,各地農(nóng)民起義不斷發(fā)生,自然災害也使下層民眾的生活苦不堪言。面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清王朝自身也深感精疲力竭。針對天災人禍,管同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反省自身的失誤,來解決這些問題。而士大夫更應該挺身而出,不應該說這是上天的安排,和我沒有關系?!胺蛴袨亩匾月勚?,督撫之責也;救荒而必盡其力者,州縣之任也?!盵17]國家有難匹夫有責,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為國效力,關注民生,體察民情。救荒就是養(yǎng)民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養(yǎng)民說到底就是讓人民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裕。而災荒則使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所以,不論你是為政者還是文人,都應該有責任去幫助那些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
梅曾亮作《和禱冰詞樂府書后》記載朱尚齋在宣城時遇水災,如何救災的事:“君甫視事月余,即出己財,具錢帛、糗糧、藁席、聯(lián)數(shù)舟為一大艦,分棹小舟百余,親率吏役,冒甚雨,入驚濤中……于是,富者皆出財具舟,各救其所近地。及雨止,民四出。則立法,禁剽掠,按老弱。請上官以發(fā)國帑,出廉俸以募富民。凡立廠散米給錢,如古循吏,法皆備?!盵10]93這段文字詳細的描述了宣城遭遇水災時,地方官吏帶頭積極組織搶險賑災工作的場面,這段記述生動而且給人一種極強的畫面感。這不僅僅表現(xiàn)了梅曾亮的文學造詣高而且也可以看出他通過記載這件事,來表達他關注人民疾苦,用文章來表達他對于朱尚齋的敬佩之情和贊美之意。
道光十一年(1831 年),桐城地區(qū)發(fā)生特大水災,當?shù)貫那榉浅5膰乐兀簧侔傩毡尘x鄉(xiāng),生活無依。當?shù)乜h令楊大縉是一大貪官,趁著災情時期,變本加厲搜刮民財。百姓苦不堪言,忍受不了如此沉重的賦稅,當?shù)匕傩辗鋼矶穑瑖Эh衙,聲言要驅逐楊大縉出境。楊大縉這時感到非常的害怕,擔心百姓真的造反,所以他以百姓騷亂為由,上報幕府,請求派兵鎮(zhèn)壓。那個時候,方東樹正在鄧廷楨幕府,向鄧廷楨陳述實情,并陳說利害,且以身家性命擔保。鄧廷楨非常敬重方東樹,責備楊大縉并要求他要安撫災民,妥善處理,事態(tài)始得平息。方東樹雖是一介寒儒,但卻憂國憂民,關注民生疾苦,敢于建言獻策。
謀求財富是人之本性,每個人都有追求財富的欲望和權利。富有了,人民才能更好地贍養(yǎng)父母,養(yǎng)育子女,給予他們更好的生活。追求財富是人民的權利,富民則是富國的基礎。只有人民富裕了國家才會富強。保證人民的利益,使人民富裕就是民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
姚瑩認為,社會要想長治久安,就要想辦法讓人民富裕,這才是地方行政之根本。他提出工商皆本的進步思想,認為工、農(nóng)、商三業(yè)均可達到使人民富裕的效果,而統(tǒng)治者要想長治久安則必須發(fā)展各業(yè)。他說古代有智謀的人都知道“保民而后有賦,保商而后有稅”[12]139,作為統(tǒng)治者更應該知道這個道理了。試問如果人民生活困苦,商業(yè)發(fā)展困難,那國家的賦稅從哪里來呢?為此,他還從貿(mào)易、樂業(yè)、矜尚和貨財四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對策。他說:“民好貿(mào)易,而我市廛不驚;民好樂業(yè),而我閭閻不擾;民好矜尚,而我待之以禮;民好貨財,而我守之以廉,其同民之好也如此。”[14]407并且要求統(tǒng)治者重視和扶持工商業(yè)發(fā)展,改變重農(nóng)抑商的社會風氣,鼓勵更多的人從事商業(yè)。姚瑩說:“今欲治之,必先富之?!盵18]而富民之道,“一曰樹藝,二曰貿(mào)遷”,即指農(nóng)耕與貿(mào)易。他主張“去五耗”,即奢淫、詞訟、械斗、亂逆、盜賊五件,認為“去其五耗,民乃可生,生得其養(yǎng),比及十年,富將可復”[19]。他在臺灣的噶瑪蘭地區(qū)擔任通判期間的治理同樣是他富民思想的很好體現(xiàn),他通過幫助當?shù)厝嗣裾D土地,利用當?shù)氐淖匀毁Y源樟樹來發(fā)展樟腦丸,進行貿(mào)易發(fā)展經(jīng)濟,使當?shù)氐娜嗣窀辉F饋怼H嗣褚坏└辉?,就會發(fā)展當?shù)氐慕逃源藖砀淖儺數(shù)乇牒泛鸵靶U的民風民俗。不得不說姚瑩的思想在當時那個時代是超前的、進步的,是符合歷史發(fā)展潮流的。
管同在他的《禁用洋貨議》一文中,也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他說:“天下之財統(tǒng)此數(shù),今上不在國,下不在民,此縣貧而彼州不聞其富,若是者何與?曰:‘生齒日繁,淫侈愈甚,積于官吏,而兼并于大商,此國與民所以并困也。’雖然,是固然矣,而猶有未盡?!盵20]6‐7他認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所以造成了中國商品的市場萎縮。因此他主張禁用洋貨來恢復中國商品的市場。中國人民在清末之所以出現(xiàn)百姓饑寒交迫,民不聊生,這一重要原因就是洋貨的輸入,由于洋貨便宜而且好看,所以導致中國本土的商品受到排擠。中國的白銀大量流入外國市場,中國人民怎么能富裕呢?雖然他的主張還是站在一個封建士大夫的角度來看的。但是不得不說,他的眼光比同時代的人已經(jīng)超前了很多。他的愛國情感在他的作品中能夠深深地感受到。
政以治民,禮以教民。民本思想認為,在人民達到溫飽之后,接下來就是用儒家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去教化人民,這就是先富而后教的儒家民本思想。在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如何使統(tǒng)治者牢牢地控制著基層民眾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踐行著“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的教民思想。
姚瑩作為當朝官員,他每到一個地方任職的時候,都十分重視文化教育,注意摒棄當?shù)氐姆饨孕藕吐?。只要是他任職的地方,都會建立學校,督促士人學習知識,以提高當?shù)厝说奈幕枷?。姚瑩任龍溪縣縣令時,就大力興辦教育。他不僅自己拿出家財來修建學校,而且還規(guī)勸富民捐款來修繕書院,以供祭典和學習之用。在出任臺灣縣知縣和噶瑪蘭通判時,他不僅通過勸誡當?shù)馗幻襁M行捐款、籌款去修建臺灣當?shù)氐膶W府書院,而且還聘請當?shù)氐闹耸咳ス芾砗椭鞒郑@些措施都有利于當?shù)亟逃聵I(yè)的發(fā)展。姚瑩還對迷信中的害人活動進行論理。臺南人素有“五妖之崇”,民眾受其傷害頗深。因此他寫有《焚五妖神像判》,對五妖神像大加批判。噶瑪蘭受臺風襲擊,嘉義發(fā)生地震,他都告訴大家這不是鬼神作祟,而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
管同生活的社會自然災害頻發(fā),民生艱難,社會急劇動蕩。所謂“國與民皆患貧,奸偽日滋,禍亂相繼,士習益漓,民心益競”[21]。他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提出著名的論斷,“世事之頹,由于吏治;吏治之壞,根于士風;士風之衰,起于不知教化?!盵22]他把這些都歸結于社會教化不振。對于農(nóng)民起義,他提出人民之所以起而造反是因為百姓的教養(yǎng)出現(xiàn)了問題。他說為什么上古時期不禁止百姓的兵器卻沒有人群起造反。而自秦二世之后,焚毀人民的武器鋤具,人民還是會出現(xiàn)造反的情況。管同說:“夫善防民者,亦顧其教養(yǎng)如何而已。舍教養(yǎng)而防以法禁,如秦人者,其所見與兒童何異?”[20]427原因是人民缺乏教養(yǎng)所導致的?!疤煜轮参?,系乎風俗,而正風俗者必興教化。”[20]424在管同看來,“興教化”并非是一件迂腐不可為之事,他說:“教化之事有實有文,用其文則迂而甚難,用其實則不迂而易。”[20]424
鴉片對中國社會的危害除了林則徐、魏源等一些開明人士認識到,方東樹同樣很早就認識到它的危害。他在《勸戒食鴉片文》中指出鴉片的危害有三點。一是對中國的商品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影響國內(nèi)的經(jīng)濟穩(wěn)定。二是對國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國家日漸衰落。三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因此,他呼吁朝廷禁止鴉片在中國的貿(mào)易,希望以此來喚醒民眾的意識。但鴉片仍然在中國社會泛濫,貴族官吏對其愛不釋手。方東樹特撰《化民正俗對》,向兩廣總督鄧廷禎提出建議,設立法律嚴禁官民吸食鴉片,且謀劃了具體措施。他希望通過他的文章可以教化百姓和官吏,但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協(xié)投降政策,根本不理睬他的意見,因此他寫下了《病榻罪言》,字里行間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民本思想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洗滌流傳下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思想家和政治家對人民的重視,說明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桐城派作為清代最大的文學流派,姚門四杰是一個代表,從中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士大夫眼中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他們關注社會現(xiàn)實,尤其關注民生疾苦,并為社會發(fā)展積極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