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偉,李晨柳
(西北工業(yè)大學 人文與經(jīng)法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9)
習仲勛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卓越領導人之一。在延安時期,他曾領導了關中分區(qū)的新聞宣傳工作,并在實踐中形成了以“為群眾辦報”為代表的符合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新聞宣傳思想。本文以習仲勛在陜甘寧邊區(qū)時期領導創(chuàng)辦的《關中報》為考察對象,旨在揭示其新聞宣傳思想的理論淵源、實踐特質(zhì)及當代價值。
習仲勛是馬克思主義革命家,他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學習,同時又善于在革命工作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他的新聞宣傳思想是在不斷進行理論學習與總結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觀是習仲勛新聞宣傳思想的重要來源。馬克思非常重視新聞報刊的人民性,他提出報刊的意見不應該是某個政黨或某個資產(chǎn)者的意見,而應該是人民的意見。1861年12月,他批判了十九世紀英國倫敦的那些偏向性的報刊,《晨報》是被特許既賣啤酒也賣燒酒的小店主的共有財產(chǎn);《紀事晨報》則是輝格黨的大報;《每日電訊》是一個叫勒維的人的私產(chǎn),被報界斥之為帕麥斯頓的打手報;《地球報》是政府的晚報,它從輝格黨閣員那里得到官方的津貼。因為它們未能反映人民的意見,誤以為它們代表人民就會形成錯誤的判斷,“大陸上的政治家,總以為倫敦的報刊可以作為英國人民情緒的溫度計,因而它們目前就不可避免地要做出錯誤的結論”[1]。正因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報紙不能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得不到保障,政治決策就成為少數(shù)資產(chǎn)階級和權貴階層的“專利”,人民群眾的利益也容易受到損害。故辦報不僅是為干部辦,更重要的是為群眾辦,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習仲勛早年積極參加革命,對探求新文化、新思想抱有濃厚的興趣。在立誠學校時,受到嚴木三等進步教師的影響,開始接觸到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接受了馬列主義的啟蒙教育。進入富平縣立第一高小后,又有中共黨員王佛宗等通過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習仲勛逐漸成為一位馬克思主義者。由于這樣的知識背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聞觀就成為習仲勛新聞宣傳思想的重要來源。
中國革命實踐也是習仲勛新聞宣傳思想的重要來源。習仲勛祖父習永盛早年因居地歷經(jīng)兵患和連年干旱,又遇水澇和蝗蟲災害,加之有沉重的糧錢稅賦,從河南南陽逃荒來到陜西,初到陜西時家庭生活境況非常艱難。習仲勛母親柴氏,因為家窮,結婚成親時連當?shù)剜l(xiāng)間通行的一雙上轎鞋也做不起,只好借了一雙才成親。在這樣的境況下,習仲勛出生在陜西關中平原與陜北高原銜接地帶的富平縣。童年時代,家庭經(jīng)濟狀況雖有好轉(zhuǎn),但仍是粗衣淡飯。正是這樣的家庭生活環(huán)境,使得習仲勛這位由鄉(xiāng)村成長起來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對底層窮苦民眾懷有深切的感情。
在長期艱苦的革命斗爭中,習仲勛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中蘊含的偉大力量,只有動員廣大群眾參與,革命才能取得成功。1943年,在西北局高干會上總結旬邑縣農(nóng)民暴動的失敗教訓時,習仲勛深有感觸地說:“只知發(fā)動少數(shù)農(nóng)民,而沒有組織廣大群眾來參加,致暴動限于孤立”[2]12。在總結渭北蘇區(qū)革命時,他說1932年革命運動之所以蓬勃發(fā)展,正是由于發(fā)動了廣大人民群眾,“成立了工農(nóng)兵代表會議、渭北革命委員會,領導農(nóng)民分配土地,開展游擊戰(zhàn)爭。成立了工、農(nóng)、婦等群眾團體及赤衛(wèi)隊、少先隊等群眾武裝。在農(nóng)民聯(lián)合會里,不但有雇農(nóng)、中農(nóng)、貧農(nóng),也有富農(nóng),而婦女聯(lián)合會里的中農(nóng)、富農(nóng)家庭婦女更是屢見不鮮的”[2]35。革命形勢的好轉(zhuǎn),正是由于發(fā)動了更廣泛的人民群眾,而發(fā)動群眾參加革命,就離不開廣泛而有效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在西北革命的歲月中,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幫助。習仲勛回憶說:“在建立陜甘邊根據(jù)地的斗爭中,我和秀山同志在戰(zhàn)場上都負過重傷,是老百姓冒著生命危險保護我們,搶救我們。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共產(chǎn)黨革命所以勝利,人民的擁護與支持最重要,這也是我們這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忘記人民疾苦的根本原因”[2]1306。在艱苦的革命歲月中深深感受到人民群眾的深情厚誼,才更能理解、同情人民的疾苦,這也奠定了習仲勛一生踐行群眾路線、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思想底蘊與行動基礎。
新聞宣傳要貫徹黨的路線。習仲勛始終站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高度看待新聞宣傳工作,他提出,黨的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教育,幫助他們了解黨在這個階段的對內(nèi)對外政策,鼓舞他們對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積極性和勞動積極性。然而,過去的思想宣傳工作,還存在著許多缺點,在宣傳工作上,常常不能及時而正確地闡明人民生活中的許多新的迫切的問題,不能及時而正確地對黨的政策提出深刻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解釋。由于對思想斗爭還存在著某些自由主義和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因而對于資產(chǎn)階級思想還批判得不夠,對于工人階級的領導作用還宣傳得不夠,在宣傳黨對待社會各階級的政策特別是對待資產(chǎn)階級的政策上常常發(fā)生“左”“右”搖擺現(xiàn)象。為了宣傳黨的重大政策和重大任務,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就要采取黨委領導,全黨動手,結合黨在當前時期的中心工作,動員全部宣傳力量,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教育的方法;就要采取由上到下,由黨內(nèi)到黨外,由干部到群眾,層層進行教育,層層打通思想的辦法;就要采取首先加強黨員和干部的教育,向他們講明黨的政策,交代工作方法,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然后依靠他們?nèi)フ_地教育人民的辦法。習仲勛以《邊區(qū)群眾報》為例,指出了報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重要作用,“《邊區(qū)群眾報》能及時把黨的聲音傳達到群眾,也能把群眾的呼聲反映上來。我和群眾報社的許多同志很熟悉,他們在下邊聽到群眾的要求,就給我反映。我也常請他們到西北局來,對一些關系到群眾利益的問題發(fā)表意見”[2]1099。也正因為這樣做,“人民群眾十分喜歡《邊區(qū)群眾報》,說它是咱們的報紙。報紙來了,大家都搶著看,看新聞,看政策,看經(jīng)驗,學知識,還利用副刊活躍文化生活”[2]1099。在習仲勛看來,新聞宣傳的核心任務就是堅持黨的路線方針,積極傳播革命的理論與政策,使新聞傳媒成為政黨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的橋梁,這正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生動體現(xiàn)。
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在領導《關中報》等西北報紙和新聞的工作中,習仲勛創(chuàng)造性地將新聞工作與黨的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提出“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3]443的觀點,緊緊將報紙與新聞工作與群眾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在西北區(qū)報紙工作會議上,他說要“為群眾辦報”[3]443,群眾運動的生動形象和真實情況,群眾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減租、清匪、反特、生產(chǎn)建設等活動的發(fā)展趨勢、存在問題及新鮮經(jīng)驗,就是指導工作的基礎。這些又必須主要依靠辦好報紙來解決,只有真正群眾化了的報紙,才能滿足群眾的要求。所有報紙群眾化的方針,應該十分明確地在思想上肯定下來。要忠實地反映群眾生產(chǎn)、群眾運動,就必須深入群眾,去了解群眾,熟悉群眾。編輯人員要輪流到群眾中去,記者要經(jīng)常到群眾中去。他特別強調(diào),讀者來信、通訊網(wǎng)辦好了,可以求得稿件來源的面廣、量多,而且可以系統(tǒng)地、深刻地反映群眾運動。讀者來信和通訊網(wǎng)是報紙聯(lián)系群眾的基本方式。反映群眾的活動和群眾的創(chuàng)造,其作用就在于教育群眾。要提倡大家都動手寫,并且要推動別人寫。寫文章也要提倡對群眾負責任的作風,要多看一下,多了解一下,多研究研究,然后再寫。習仲勛稱贊《邊區(qū)群眾報》編輯記者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踏實的工作作風,“那時記者背著鋪蓋下鄉(xiāng),和群眾住在一起,吃在一起,很了解他們的心聲。記者寫下稿子念給他們聽,問他們評論寫的對不對,問他們能不能聽懂。當時,報紙不僅起了宣傳的作用,還提高了干部群眾的文化水平”[2]1099。習仲勛將新聞工作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既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必然要求,也體現(xiàn)了黨在中國革命實踐中新聞宣傳工作的創(chuàng)新。在習仲勛看來,報紙是學習交流的工具,黨的報紙工作,不僅是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的得力工具,也是廣大黨員干部總結經(jīng)驗、增長本領的好學校。
新聞編輯要貫徹“真短快強活”[4]原則。在革命工作的實踐中,習仲勛形成了樸實、高效的工作作風,堅決擯棄浮華不實的工作方式,要求新聞報道要講短話、說真話。在新華社建社五十周年紀念會上,習仲勛要求新聞編輯工作首先要做到“真”,他要求新聞必須真實,延安時代就反對“客里空”,這幾年又反對“假大空”,假字排第一,所以首先要反假。他曾說:“《邊區(qū)群眾報》的最大特點是實事求是,說的都是真話,都是群眾的心里話。不管什么事,好就好,不好就不好,不夸大,不縮小??磮缶拖袷腔ハ嗾勑??!盵2]1099他還說:“不要怕揭露矛盾,揭露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前進的過程。我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各種矛盾中前進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來不懼怕任何困難。但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困難,認識困難,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2]1021真實的新聞報道無疑是認識矛盾、解決矛盾的前提,看似簡單的新聞采編五字方針,卻蘊含了馬克思主義新聞原理和黨的新聞方針。
習仲勛的一系列新聞宣傳思想來自新聞報紙工作的實際,又落實于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之中,特別是體現(xiàn)在他直接領導下的《關中報》創(chuàng)辦與實踐中。西北局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于1937年10月把關中特區(qū)改稱關中分區(qū),習仲勛、郭炳坤等被選為關中分委委員,習仲勛為書記。遠離延安的關中分區(qū),處在摩擦反摩擦的戰(zhàn)火包圍圈,《解放日報》 《邊區(qū)群眾報》等延安出版的報紙難以獲得,習仲勛即開始籌備辦一份《關中報》,全地區(qū)的干部群眾都渴望看到傳播黨的政策方針的《關中報》。習仲勛全力推動《關中報》的創(chuàng)辦,曾親自題寫了報名,并要求兼任社長的宣傳部部長高仰云、主編胡炎盡快編輯出版。經(jīng)過共同努力,《關中報》于1940年4月在雷莊正式創(chuàng)刊。之后,習仲勛在延安開會,請毛主席為《關中報》題寫報名??梢哉f,《關中報》是在習仲勛的關心和直接領導下創(chuàng)辦的,辦刊實踐體現(xiàn)了他一貫的新聞思想。
在習仲勛的領導下,《關中報》始終堅持“為群眾辦報”的理念,力求成為人民群眾的報紙。習仲勛說:“報紙的指導作用,決定于文章的內(nèi)容。凡真正寫出了群眾的呼聲、群眾的熱情、群眾的力量、群眾的創(chuàng)造、群眾的要求、群眾運動的經(jīng)驗……那么,不論通訊還是評論,都具有真實的指導性。因為評論是群眾運動的中間,是把群眾的創(chuàng)造集中起來的更提高一步的東西?!盵2]206依靠群眾辦報,在縣區(qū)鄉(xiāng)干部中發(fā)展通訊員,在農(nóng)村和機關團體部隊中建立讀報組,壯大黨報的通訊隊伍,擴大黨報的閱讀面。
《關中報》的采編干部還利用各種機會聽取群眾的意見,不斷提高報紙質(zhì)量。1945年,新正區(qū)的干部訓練班即將結束,《關中報》報社請該班全體同志參觀報社并座談,座談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見,大家要求報紙多登些實用的報道,如農(nóng)作法、藥方等,因為有的群眾以前認為認字讀報是一種負擔,但從報上學了一些治病的辦法和棉花怎樣打杈后,再也不覺得認字讀報是負擔了。還提出報紙印刷應更清楚,標題要更生動,對通訊員要耐心細致,不用的稿件,要具體說明優(yōu)缺點,提升通訊員的信心。復信要經(jīng)常,字要寫得正,不要潦草。對通訊員寫稿,在相當?shù)臅r期內(nèi),應幫助進行總結?!蛾P中報》還專門拿出固定版面刊登讀者來信,以編輯問答的形式,及時搭建起溝通報紙讀者的橋梁,反映社情民意,發(fā)揮“人民喉舌”[2]694的功能。
作為關中分區(qū)黨的機關報,《關中報》以大量篇幅宣傳毛主席的著作、號召,宣傳黨的政治主張、方針和政策,宣傳西北局、邊區(qū)政府和關中地委、專署的政策方針,教育動員干部群眾。
大生產(chǎn)運動后,《關中報》及時宣傳報道中共中央號召的“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開展生產(chǎn)大開荒運動。報道了關中分區(qū)軍民配合開荒運動,借房子、蓋房子,解決口糧、灶具、農(nóng)具困難,妥善安置國民黨區(qū)逃進邊區(qū)的難民等情況,以及分區(qū)民兵、農(nóng)民群眾反摩擦、打土匪的勝利消息。淳耀縣寺坡戰(zhàn)斗中,游擊隊集中兵力,打了殲滅戰(zhàn),打死慣匪張彥寧。并請分區(qū)專員楊玉亭發(fā)表談話,警告分區(qū)周圍反共力量停止作惡,立功贖罪。新聞刊發(fā)后,周邊土頑受到震懾,新正縣的土頑肖恩多活動不頻繁了,幾次問邊區(qū)農(nóng)民:“這幾天報上登我來沒有?”[5]10
《關中報》廣泛報道了關中分區(qū)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情況。對關中分區(qū)興教辦學、動員女孩上學、辦夜校辦識字班等,有大量的報道。同時,也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報道了人民群眾講衛(wèi)生、破除迷信,有病求醫(yī)不求神等新變化。難能可貴的是,《關中報》對教育、衛(wèi)生事業(yè)的報道,不是只停留在口號中,而是落實在具體的通訊報道中。1945年3月,《關中報》專門拿出一個整版,介紹防病治病的知識,頭條以答復新正縣群眾來信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霍亂病的預防和治法”,報道糾正了群眾的一些誤解:這種病,若是熱性的,而且很輕,有時喝些涼水可以治。所以王新禮他哥喝了涼水,就止住了。但若是帶寒性的,喝涼水就越壞事,因此還是需服藥。對于霍亂病,要本著“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積極防治,因為這種病好預防,難治療,所以大家喝些“防疫藥酒”最好,普通的瘟疫都可以防止,有利無害。[6]這些針對流行性疾病群防群治的新聞報道,生動體現(xiàn)了“為群眾性辦報”的理念。
《關中報》是給關中群眾辦的報紙,是人民群眾的喉舌,因此必須用人民群眾自己的語言來寫,不僅要形式簡約,還要通俗易懂。習仲勛認為,群眾的、通俗的語言、文字是重要問題。如果有人說,我們的報紙,“群眾看了面目生疏,很難親近”[2]204,這就是一個大問題,采編人員必須認真努力學習,學習群眾中、干部中那些富有智慧的生動的語言,來充實我們的作品。也就是說,用群眾的語言寫群眾的東西,群眾的報紙就要用群眾的語言去辦,那樣群眾就會歡迎了。報紙形式還需要簡約,“如材料不充實,就不必寫的太長”[2]206?!蛾P中報》在總結編輯工作時,也引用了李敷仁的來信說,“在文字上應更通俗,更大眾化,消息通訊報道文,應該短些再短些,老百姓是喜歡三言兩語的,報紙沒達到這個要求,則是由于我們編輯思想中全心全意為人民當一個勤務員思想還不足”[5]132。這樣的辦報風格,確保了邊區(qū)農(nóng)民能夠理解和接受。
新聞報道的語言十分通俗。1945年10月,重慶談判結束后,《關中報》在頭版刊發(fā)了消息,題目是《毛主席回來了》,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重慶談判的過程:“毛主席答應蔣介石的邀請,到重慶去商討團結建國大計,談判進行了四十多天,部分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一致的意見,毛主席在本月十一日下午,坐飛機回了延安,王若飛同志也一同回來了,到飛機場去歡迎的有一萬多人”[7]。非常簡明、通俗,甚至有些口語化的文字,即將毛澤東等人赴重慶談判的背景、過程及成果全面地呈現(xiàn)出來,非常符合大眾閱讀的需求。另外一篇發(fā)表在《關中報》頭版頭條的介紹邊區(qū)夜校學習的新聞,主標題是“郝村夜校動員學生抄名單沒頂事”,副標題為“方式轉(zhuǎn)變了,群眾自動去認字”,其中說該夜?!伴_始抄了十二個人的名字,第二天晚上就叫他們?nèi)プR字,結果一個也沒叫去,第二第三晚上又去叫,還是沒叫去一個”[8]。其中,“沒頂事”“沒叫去”等,都是十分口語化的語詞,但都被用到新聞報道當中,甚至還充當了報道主標題。還有《向淳耀民兵游擊隊看齊!》 《學習馬欄游擊隊!》等新聞標題,都十分淺明易懂,是新聞語言通俗化的代表。
報紙采編人員的大眾化,一方面是指報社專業(yè)干部的大眾化,另一方面是千方百計地吸納群眾積極分子參加報紙工作。《關中報》大家寫稿大家辦,干部群眾喜聞樂見。在關中地委宣傳部工作過的任就斌同志回憶說:“《關中報》的特點是能夠緊跟形勢,切入群眾生活,內(nèi)容通俗易懂,深受群眾的喜愛。”《關中報》的編輯記者大多來自革命一線,對分區(qū)的情況十分熟悉,而且勤于走基層,訪群眾,收集調(diào)研一手材料。報社記者李守理年齡較大,還經(jīng)常深入基層,同干部群眾與游擊隊員一起摸爬滾打,寫出了紀實性很強的《馬欄游擊隊》。從《邊區(qū)群眾報》調(diào)來的記者李根蒂,常常忘我地工作,一次在耀縣采訪時,被敵機掃射打傷右腿,仍然堅持工作。[9]采編人員歷經(jīng)艱辛,甚至冒著生命危險,獲取了基層一線的真實材料,從而保證了新聞的群眾性、真實性。
《關中報》的主要領導與采編人員十分注意傾聽讀者意見,無論走到哪里,都要詢問干部讀報情形和報紙的作用。按照群眾的需求,報社于1944年新增了《大眾讀物》,專登小調(diào)、故事、藥方、常識,成為生產(chǎn)班子紡織組最喜歡的副刊[10]?!蛾P中報》的通訊員包軻崗回憶說,1942年,他在關中專署做文書,在領導的鼓勵下學著給《關中報》寫反映鄉(xiāng)上情況的稿件,關中報社的陳芳及時回信鼓勵,指導他如何寫稿。隨后,《關中報》刊登了他的多篇稿件,一篇是《馮背鍋開荒》,表揚鄉(xiāng)治安主任馮思義開荒地八畝的事跡,還有一篇是關于地主徐某侵占佃戶耕地的事[5]48。由于培養(yǎng)了大量的基層通訊員,《關中報》能迅捷而真實地反映基層的情況。
革命者所面臨和解決的是當時時空環(huán)境下的問題,因此更多是一種具體的、特定的行動或方式。然而,在這一歷史行動中所形成的思想,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形成的思想?yún)s具有超越時空的價值。習仲勛在革命年代形成的新聞宣傳思想,同樣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價值。
按照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新聞宣傳首先需要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這也是習仲勛一直以來所強調(diào)的?;氐礁母镩_放的中國當下,報刊當然承載著多種多樣的功能,但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特別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背景下,各種報刊尤其是黨報黨刊,仍需要將宣傳、貫徹黨的政策、方針作為最根本的任務,報刊的其他功能,也需要服務于或有助于這一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
中國共產(chǎn)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因此,為人民代言,真正發(fā)出人民群眾的聲音,“為底層發(fā)聲”,才是社會主義國家報刊等新聞媒體最根本的價值,也是其最高使命,這也是新聞宣傳根本任務所規(guī)定的。新聞媒體需要落實黨的方針政策,但又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使它既不要被官僚綁架,也不能依附于資本,真正代表廣大勞動人民,對“公權力”實施監(jiān)督制約,這是新聞工作的重要職責。就此而言,一定程度的新聞自由,是履行這一使命的內(nèi)在要求。然而,超越民主、法治之外的“信息檢查”恰恰是實現(xiàn)上述使命的最大敵人,馬克思曾強烈批評過1819年普魯士的書報檢查令:“有這樣一種法律:哪里還存在出版自由,它就是剝奪這種自由,哪里應當實行出版自由,它就通過書報檢查使這種自由變成多余的東西”[11]。
馬克思的這些思想,接續(xù)了十七世紀以來一些政治思想家的理論,并有所豐富和發(fā)展。英國政論家彌爾頓早年就痛斥了書報審查制度,他甚至將其比喻為殺人:“殺人只是殺死了一個理性的動物,破壞了一個上帝的像;而禁止好書則是扼殺了理性本身,破壞了瞳仁中的上帝圣像”[12]5。每個人的判別力是通過廣泛的閱讀提高的,“我們?nèi)绻胩剿髯飷号c虛偽的領域,又有什么能比讀各種論文,聽各種理論更安全呢?這就是兼容并包的讀書法的好處”[12]17。“只要心靈純潔,知識是不可能使人腐化的,書籍當然也不可能使人腐化?!盵12]30如果要進行出版審查,那檢查員的品質(zhì)需要非常高。因此,馬克思認為:“書報檢查法不是法律,而是警察手段,并且還經(jīng)常是拙劣的警察手段,因為它所希望的它達不到,而它達到的又不是它所希望的”[12]178。而只有“出版法才是真正的法律,因為它反映自由的肯定存在。它認為自由是出版物的正常狀態(tài),出版物是自由的存在”[12]82,“出版法就是出版自由在立法上的認可。它是法的表現(xiàn),因為它就是自由的肯定存在”[13]。盡管包括新聞出版在內(nèi)的任何自由都是相對的,自由必然有限定它的邊界,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更應給予新聞出版以充裕的自由和信任,即使進行限制,也需要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程序的框架內(nèi)進行,即應由法律以及符合正當程序的司法來確定,只有這樣,新聞報刊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心聲,起到代表“群眾意見”的作用。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重要指導路線,新聞宣傳也應貫徹群眾路線。問題是,習仲勛及其領導下的《關中報》踐行群眾路線,是緣于陜甘寧邊區(qū)特殊的社會歷史條件,采取了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方式方法,而在科技快速發(fā)展、社會急劇變革的當下,如何在新聞宣傳中落實群眾路線,又如何體現(xiàn)新聞宣傳的群眾性?事實上,像《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等一些大報,也一直在踐行群眾路線,它們都設有“群眾來信”專門欄目,定期組織就特定話題進行討論。在黨建、法治、社會、基層等版面中,也會定期刊發(fā)一些群眾來稿,反映各界民眾的意見。在新媒體浪潮洶涌的當下,《人民日報》緊跟潮流,相繼推出了微博、微信、微視頻,近年來還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征稿,將優(yōu)秀精短稿件摘編刊發(fā)在評論版,這些都是新聞報紙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xiàn)。
然而,新聞媒體在新的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僅僅是采取“讀者來信”、微博微信等形式化的方法顯然是不夠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它不僅僅是指聽取一些群眾的意見、建議,在本質(zhì)上,它要求政府,包括黨本身要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在決策中吸納人民群眾的意見,可以說,它就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要求。在當代,則體現(xiàn)為中國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因此,新聞媒體工作中的群眾路線,就不僅僅是拿出若干版面刊登群眾來信,而是需要全方面地理解和實踐“為人民服務”群眾路線的本質(zhì)要求,并將其體現(xiàn)在新聞媒體的各個部分當中去。
習仲勛新聞宣傳思想還引發(fā)我們對新聞工作專業(yè)化與大眾化關系的思考。新聞傳媒是世界進入現(xiàn)代化的產(chǎn)物,無論是西方世界的新聞業(yè),還是近代以來中國的新聞業(yè),幾乎都延循了一條“專業(yè)化”的道路,或者說,它是傳媒精英和政治精英結合的產(chǎn)物。只有在無產(chǎn)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以后,新聞傳播才開始走上了一條“大眾化”的道路,用勞動人民的語言,講述勞動人民自己的事。然而,新聞傳媒業(yè)要發(fā)展成熟,必然會走向“專業(yè)化”,而群眾性的新聞宣傳又要求大眾化,這就形成了一種矛盾。
當下,新聞工作“大眾化”與“專業(yè)化”的矛盾仍然存在。包括黨報在內(nèi)的新聞傳媒,專業(yè)化帶來的困擾并不鮮見,一方面是成熟規(guī)范、專業(yè)高效的采編體系,另一方面是少人問津、發(fā)行艱難的訂閱窘?jīng)r。“專業(yè)化”的不當趨向,新聞報刊的高度知識精英化也引發(fā)了一系列問題,出現(xiàn)了“曲高和寡”的局面。事實上,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達,成熟行業(yè)走向?qū)I(yè)化的趨勢是必然的,但立足于中國國情特別是黨報黨刊所承載的使命,大眾化又不可忽略。在高度專業(yè)化的新聞傳媒業(yè)提出“大眾化”,并不是片面要求其吸引眼球或投其所好,而是需要考慮人民群眾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即便是弘揚主旋律的黨報黨刊,也可以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切入,采用更貼近群眾生活的語言形式來宣傳主旋律。
無論革命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習仲勛同志都高度重視新聞宣傳工作,始終強調(diào)新聞宣傳工作要以群眾為本。梳理習仲勛新聞宣傳思想,可以看到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就是“新聞工作就是群眾工作”[2]204,新聞工作需要貫徹群眾路線,新聞宣傳需要體現(xiàn)人民性。這一思想具有跨越時空的價值,它不只是對黨報黨刊的要求,對我國新時代的新聞傳媒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概言之,新聞媒體應真正成為人民大眾的“喉舌”,要通過媒體的力量引領時代的風尚,反映民生民情,促進社會公平正義。